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五节 防护装具

第五节 防护装具

前面所说的都是攻击性兵器,现在我们再 来看看中国古代的防御性兵器即防护装具。

(1)铠甲

铠是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也是最基本的一种防护装具。又称甲、介、函。原始的铠甲是用藤条和兽皮制成的。商周时期已开始将整片皮革制成可以部分活动的皮甲。其制法是根据防护部位的不同,将皮革裁成各种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皮革片,并把两层或多层的皮革片合在一起,尔后用绳将革片编联成甲。春秋战国时期的皮甲,一般是由甲身、甲裙和甲袖三部分组成,也有一种只有甲身和甲裙而没有甲袖的皮甲。有的甲衣上还嵌装有一些青铜甲泡。战国晚期,铁制铠甲的使用已经逐渐增多。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已经取代皮甲和青铜甲。当时的铠甲有两种:一种是用形似简札的长条形甲片编成的札甲,另一种是用许多小甲片层层递次相叠编成的鱼鳞甲。位于河北省满城县的西汉刘胜墓,曾出土一领有披膊和垂缘的鱼鳞甲,由2859片甲片编成,重达33斤11两,工艺极为精湛。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由一片胸甲与一片背甲构成的两当铠,在肩部用带扣连,在腰间束带,因形似服饰中的两当,故有其名。两当铠成型于三国,盛行于南北朝,北魏太和年(公元477-499年)后,逐渐被明光铠所取代。

明光铠因胸前、背后装饰的金属圆护闪烁耀光而得名,流行于北朝时期。唐代的铠甲按《唐六典》的记载有13种,又称“唐十三甲”。其中明光、光要、细麟、山文、乌锤和锁子甲,都用铁甲片缝缀而成。锁子甲用铁链子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甲衣,穿着方便柔和,比大型铠甲轻巧适用。北宋的铠甲发展得更加完善,《武经总要》绘有五套铠甲的图形,并附有文字说明。每套铠甲由护体的“甲身”、护肩的“披膊”、护腿的“吊腿”,以及保护头颈的“兜鍪顿项”等组成。中国古代的铠甲,至此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阶段。元明时期,铠甲虽然仍在使用,但是由于火绳枪炮的发展,其防护作用已日益下降。清代的铠甲已经成为显示身分的装饰品了。

(2)胄

胄是古代将士用于防护头部的装具。其形如帽,又称盔、兜鍪、头鍪等。由于胄需要与铠甲合用,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为古代防护装具的统称。原始的胄用藤条、兽皮制成。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胄说明,我国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已经开始使用青铜胄。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铁胄表明,我国大约在战国晚期开始使用铁胄,并称铁胄为“兜鍪”。秦汉军队多戴铁制兜鍪。宋、元、明三代多用铁制头盔。清代的头盔用绸布和棉花作衬里,外包铁叶,贯以铜钉,已经没有多少防护作用。

(3)战马的防护装具

商周时期已经开始用马甲,但这种马甲主要是用于保护驾车辕马的头部和躯干。到了秦代和西汉时期,长于驰突的骑兵已成为军队的一种主要兵种,人们为了保护战马的身躯,便开始制造马甲。到东汉时期,具有防护作用的马甲便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三国时期,又发展成为配套使用的马铠。南北朝时已使用铁片或皮革制成的具装铠,使马铠发展到比较完善的阶段。这种具装铠由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等六部分组成。分别保护战马的头、颈、胸、躯、臀、尾六处。宋代的具装铠去掉了寄生。少数民族的战马也披有马甲。辽和西夏军战马披着的是铁制马甲。金军的骑兵,人着铁甲,马披铁制具装铠,主将金兀术本人统率的4000牙兵,被称为“铁浮图”。他们在战场上驰骋纵横,使宋军吃了亏。明清时期,由于火绳枪炮的大量使用,枪弹和炮弹的穿透力,使战马的防护装具成为可有可无之物。

(4)盾

盾是古代士兵手持的防护装具,用以抵御敌人射来的矢石。又称干、牌、盾排、彭排、旁排等。原始的盾牌相当简陋,大抵是用自然生成的藤条、木条和坚韧的兽皮,经过简单的编缀而成,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商代盾的残物,曾在安阳殷墟有所发现,呈梯形,盾面微凸,高度不超过1米,宽约60—80厘米,内以木框为骨干,表面蒙覆多层织物和皮革,并在其上涂漆绘纹。西周步兵使用盾面蒙皮的狭长盾,可以连锁竖盾组成防御屏障;车兵使用盾面蒙皮的窄短孑盾,又称车盾。春秋战国时使用圆形旁牌,牌面中央外凸,背面有握把。秦汉时期开始使用铁盾。魏晋南北朝骑兵的人马均披甲上阵,一般不用盾。唐代军队把盾称作彭排。据《唐六典》记载,唐军使用的盾有膝排、团排、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合称“唐六排”。宋代称盾为旁牌,它们都用坚木制成,牌面蒙有皮革。步兵旁牌较长大,上尖下平,中间有几道横档,背面安有戗木,可用它支立于地上。骑兵旁牌为圆形,面积较小,背面有套环,作战时将其套在左臂上,用以抵御矢石。

西夏军和蒙古军也创制了几种名盾。西夏军使用的毡盾,盾面蒙有毛毡,防御性能较好,在野战和攻守城战中都能使用。元世祖忽必烈曾组织人员制造一种折叠盾,用时张开,行军时折叠易带。明代还创造了与火器配合使用的盾牌,它在盾牌背面可藏燃烧性火器、神机箭与火枪,兵盾结合,攻防兼备。清代仍沿用明代步兵盾牌,直到清末才最后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