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十一节 曾侯乙墓、中山王墓、秦公大墓

第十一节 曾侯乙墓、中山王墓、秦公大墓  

东周时期的墓葬发掘很多,总计已达6000座以上。这些墓葬反映了东周时代各地的丧葬礼俗的特点及其演变情况,也为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提供了丰富资料。然而,在东周数千座墓葬中,随葬品丰富而又十分精美的大墓,应首推曾侯乙、中山王两座大墓。秦公大墓则是已发掘的东周墓中最大的一座。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擂鼓墩,是战国早期的一座特大墓葬。1978年发掘。该墓规模巨大。出土物共万余件,不少是前所未有的珍品。其数量之多,制作之精,文字资料之丰富,实属罕见。在一些铜器上铸有“曾侯乙”之类铭文,说明曾侯乙就是这座墓的主人。又据铜镈铭文:“佳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xióng熊〕章乍曾侯乙宗彝……”获知曾侯乙下葬年代为楚惠王熊章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或稍后。

该墓为岩坑竖穴木椁墓。平面多边形。方向正南北,东西21米,南北16.5米,深13米左右。木椁置于墓底,四周及椁顶填木炭逾60000公斤。木椁高3.1—3.5米,由171根长条方木垒成,共用木料380立方米。椁室分东、北、中、西四室。主棺置于东室,分内外两层,外棺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是在铜质的巨大框架上镶嵌木板构成,总重量达七吨多,棺外先涂黑漆再绘以朱、金黄色花纹。内棺长2.49米,宽1.27米,高1.32米,用大型厚木板制成。内涂朱漆,外以朱漆为地,绘以黄黑色彩花纹。一端绘窗户,两侧绘门,门两旁绘神兽武士。墓主骨骸经鉴定为男性,年45岁左右,原本用多层丝织物包裹,周围置有玉、骨、角器及金器等物300多件。墓内殉葬人(21具),均为女性,年龄在13—25岁之间,可能是墓主的妃嫔乐舞之人。

出土物达万余件,包括礼乐兵车在内的各种青铜器件,总重量达10吨左右,是历年来出土铜器最多的一座墓。中室的西、南两侧陈放着编钟,北侧置编磬。瑟笙等乐器则列于钟磬之间。北室内,摆满着兵器和车马器,有成捆的箭镞、长杆兵器及甲胄、车軎〔wèi卫〕、马镳〔biāo标〕、车华盖等,另有一对各重300多公斤的大铜缶和竹简等。

铜礼器中,有九鼎八簋,成对的簠〔fǔ甫〕、豆、壶、鉴、缶及鬲、甗、盘、匜等140余件。大多是浑铸、分铸和二者结合焊接等方法铸造。有的用浮雕镂空、错嵌等技术制成。令人惊异的是一件尊盘,口沿上细腻多层的镂空附件,系用失蜡法铸造的。更引人注目的是大批乐器: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箎〔chí池〕八种,共124件。管弦乐器与打击乐器俱全。在打击乐器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竹管排箫、铜座建鼓、十弦琴、五弦琴均为首次发现。箎在已出土的同类乐器中是年代最早的。

曾侯乙编钟,包括纽钟19件,甬钟45件及外加的一件镈钟,共计65件。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一件,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整套编钟总重量达2500公斤。出土时,全部编钟依大小和音高为序组成八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曲尺形三层钟架上。钟架全长10米以上,通高2.73米。中下层横梁由三个佩剑青铜武士分别用手、头顶托着。编钟,经测音,每个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整套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通用C大调七声音阶属同一音列,总音域跨至五个八度,其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至今仍能演奏多种曲调。编钟上有篆体铭文,多为错金文字,共有2800余字。除“曾侯乙乍[口寺]〔chí持〕”外,其余均是音乐方面的,可分标音与乐律两大类。确为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珍宝。

出土竹简240多枚,简长72—75厘米,宽一厘米。简文墨书篆体,总字数6600字。内容是丧仪用的车马兵器纪录,是一份珍贵的文字资料。

出土的漆木箱,盖上绘一个大“斗”字,周围是“二十八宿”名称和青龙白虎图像。这在现存“二十八宿”名称资料里,是年代最早的一种。可证我国是在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

中山王墓

1974—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城北灵山下,发现中山国晚期都城灵寿故址。发掘了两座公元前4世纪末的王陵。一号墓,在灵寿城址以西的西灵山下,有尚未发掘的二号墓在其东侧并列。六号墓,在城址内西北部东灵山下,有三、四、五号三座墓在其西侧并列。一号、六号两座大墓的上部都有夯筑封土和享堂基址。一号墓保存较好,封土东西宽92米,南北长110米,高约15米,呈三级台阶状,可复原为一座周绕回廊、上盖瓦顶的台榭式建筑。六号墓主未能判明。一号墓则因墓内所出铜豆铭文,可确认为中山王[嚳字告换昔]〔cuò错〕之墓。两墓的墓室结构基本一致,平面为“中”字形,由方形椁室和南北两条墓道组成。一号墓全长110米,椁室南北14.9米,东西13.5米,深8.2米。石砌椁室,厚约二米。六号墓的规模略小。两墓附近,又都有陪葬墓、车马坑、船坑、杂殉坑。

两墓出土随葬物共达19000余件。前所未见的“山”字形巨大铜器,大约是悬挂在旗顶端,作为王权的象征物。一号墓所出五件,均高1.19米,六号墓出土六件,均高1.43米。一号墓出土器物较多。青铜礼器有九鼎、四簋和鬲、豆、壶等。乐器有编钟14件,编磬13件。又有帐钩、漆器和陶器等。尤为难得的是,其中的铁足大鼎、方壶与同时出的[嚳字告换昔]的嗣王□〔cì次〕所作的圆壶,合称为“中山三器”,“三器”器表均刻有很长的铭文。鼎上铭文469字,方壶的铭文450字,圆壶的铭文182字,共1101字。在战国铜器中尚属首见。它不仅表明墓主为中山王[嚳字告换昔],而且说明中山王世系及有关史实,是研究中山国历史的重要资料。由于铭文中提到公元前316年中山国相邦率师参加伐燕和燕王哙〔kuài快〕让王位于燕相子之的事,中山国又亡于公元前301年,因而,该墓年代可推断为公元前310年前后。

随葬器物中的艺术珍品有:银首人俑铜灯,高66.4厘米,器身为一穿长袍的男子,左手握蟠蛇联接的两层灯盘,右手高举蟠蛇连接的另一灯盘(除此器出自六号墓外,其余均出于一号墓)。金银镶嵌龙凤形铜方案,器足为四只卧伏式小鹿承一圆盘,圆盘上蟠绕着四龙四凤,龙顶又各有斗拱承方案,制作十分精巧。十五连盏铜灯,高84.5厘米,形似大树,树上有群猴攀援,树下有二人仰面挑逗。另有几件错金银动物形器座,包括银镶嵌双翼神兽和牛、犀等形象。其中以虎噬〔shì是〕鹿的形象最为生动。

更难得的是,一号墓出土的“中山王陵兆域图”铜版。现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约一厘米,重32.1公斤。其上用金银镶错出中山王陵图的平面规划图。此图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建筑规划设计图,堪称千古第一图。确为我国考古学和建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收获。

秦公大墓

东周时期的秦公陵墓多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城之南秦雍城遗址南面的三畤〔zhì志〕原上。现已发现十几座陵园,每个陵园都有一二座地面残存“享堂”遗迹的“中”字形大墓,以及陪葬的车马坑等。整个陵区和每个陵园又都有护陵壕沟环绕。一号陵园的一号大墓,是其中规模最大、面积最大的“中”字形大墓,也是目前所知东周列国最大的墓。该墓全长300米。墓室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45米。东墓道长156.1米,东端宽8.7米,西端宽(与墓室连接的一端)19.1米;西墓道长84.5米,西端宽6.4米,东端宽(与墓室连接的一端)14.3米,墓深24米。总面积达5334平方米。

墓室内有三层台阶,台阶环绕墓壁,阶宽2—6米。第一层与第二层相距5.3米,第二层与第三层相距7.6米,第三层台阶中部为墓室,高约4.2米。一号大墓的发掘工作,历时11个年头方告结束。

该墓虽经多次盗掘,仍出土一批金器、铜器、铁器、石磬、漆器、丝织品、陶器、玉器等遗物达3000余件。在木构椁室的周围及上部填土中,发现180多具人殉、人牲的厢匣。这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发现人殉和人牲最多的大墓。

墓中出土的石磬残块28件,残存的铭文有:“天子匽喜,龚[走上旦]〔huan桓〕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鼏〔mì宓〕。”据此,推测墓主人应是继共公、桓公之后的景公(公元前576—前537年)。高阳氏即黄帝之孙帝颛顼〔zhuān xū专须〕。秦人自称高阳氏之苗裔,本属华夏族。磬铭表明这一历史情况,为秦国史的研究提供一条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