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一节 导引术的发展

宋代时印刷术的革新,为大量出书印书提供了方便,于是从宋代开始,特别是在明清两代,人们对古代大量的养生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在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系列著作,将有数千年历史的古代导引养生提到一个新的水平,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冷谦的《修龄要旨》、龚廷贤的《寿世保元》、胡文焕的《寿养丛书》、罗洪先的《万寿仙书》和清代的《寿世传真》、《内功图说》等。

那种单纯的肢体运动的导引、按摩在明代已不多见。导引越来越注意把肢体运动、按摩和行气结合在一起,如在明朝周履靖的《夷门广牍·赤凤髓》中记载的“五禽戏”,不仅术势有了变化,而且增加了行气的要求。明代出现的托名达摩创编的“易筋经十二势”也反映了这个趋势,这组由12个动作组成的徒手导引操把调息练气与肢体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练外又练内,强身健体功效显著。不过易筋经与以往的导引术相比有重要的区别,以往的导引术基本上是以治病防病为目的的保健功法,而易筋经则是具有鲜明强身壮力特点的强壮功,动作刚劲有力,与武术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习练少林拳的人多以易筋经为基本功,通过练习易筋经而“气盈力健,骨劲膜坚”。这种内外锻炼结合越来越紧密的趋势直接导致了后来风靡世界的太极拳在明末清初的出现。太极拳就是一个将内功与武术的技击动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范例。它既有导引的特点,又有气功的效果,还保持并增强了武术格斗的功能。可以说太极拳也是中国古代养生术几千年发展的一个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