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八节 儿童体育游戏

第八节 儿童体育游戏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最奇妙的时期。在儿童的眼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游戏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做游戏。正是在蹦蹦跳跳的游戏中,儿童们完成了对未来人生的准备。他们不仅模仿大人们的体育活动方式,如荡秋千、踢足球,而且以自己特殊的想象力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游戏。早在唐朝儿童体育游戏就已经令人目不暇接了,如骑竹马、口接抛果、藏钩、捉蜘蛛、粘蝴蝶、爬树、掏鸟窝、打泥弹、放风筝、踢球、积木、垒石等等(路德延《小儿诗五十韵》),以后历代又在不断地增加,其中好多游戏谁也不知道是怎样发明的,又是如何流传的。但是它们的确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甚至不少大人们的游戏也是在儿童游戏的基础上加工提高而成的。儿童游戏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性、季节性,什么时候干什么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正如清代北京一首儿歌中唱的“杨柳青,放空钟(空竹);杨柳活,抽陀螺;杨柳发,打尜尜〔ga嘎〕(游戏时先用手中木棍将放在地上的纺锤形的木块击起,在空中向远处的目标击去);杨柳死,踢毽子”(《帝京岁时纪胜》)。下面简要地介绍几种:骑竹马、打陀螺、踢毽子、跳绳。

骑竹马

一手握住竹竿或木棍的一端,一手挥鞭或木刀,胯下的竹竿随着儿童的蹦蹦跳跳的马步逶迤前进。这种为男孩子们所喜爱的骑竹马游戏的产生,大概与从西汉开始兴起的骑兵有直接的关系。骑兵们金戈铁马,驰骋如飞的英姿成为男孩子们模仿的榜样。《后汉书·郭伋传》写道,当郭伋[ji 及]做了并州州官,前去上任时,走到黄河北边的美稷县城时,有好几百个儿童骑竹马在路边迎接。两晋南北朝时,七八岁的孩子们也很喜欢这种游戏(张华《博物志》)。唐代的李白也曾在他的诗歌《长干行》里写道,一个男孩骑竹马去找一个小女孩玩青梅,以后人们常用“青梅竹马”形容青年男女从小培养起来的纯洁感情。

抽陀螺

陀螺,用实心的木头做成,呈小钟形状,游戏时用鞭子抽打,使它快速旋转,这是一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冬季和早春的体育游戏。早在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已经挖掘出陶制的小陀螺,这很可能就是当时人们的一种玩具,是不是也用鞭子抽打就不清楚了。陀螺,这种古老的游戏不知伴随多少代人渡过了自己的儿童时代,明朝北京就有“杨柳活,抽陀螺”的儿歌。《帝京景物略》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崇祯年间这种游戏的形制、器材、游戏方法。陀螺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有一种可以发出声音,叫做“鸣声陀螺”。这种陀螺在公元931年以前就传到了日本、朝鲜。 日本承平年间(公元931—938年)出版的《倭名类聚抄》已有记载。日本最初译为“辨色立成”,后来译“唐独乐”。“唐”指中国,“独乐”与“陀螺”的字音相近。日本学者考证出,唐独乐是从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的,在平安朝以前到德川幕府末期这种游戏最受欢迎,现仍流行。

踢毽子

中国古代用脚踢的各种体育活动十分丰富,踢毽子就是其中极有特色的一种。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少林寺的第一代住持,印度来的高僧佛陀在洛阳游历时,就看见一个12岁的小男孩站在高高的井栏上十分灵巧地踢毽子,一口气踢了500下。佛陀十分惊异,就收了这个男孩做他的弟子,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少林高僧慧光(《续高僧传》)。不过,当时慧光踢的与后来用鸡毛和铜钱做的毽子不一样,可以算是毽子的雏型。从宋代开始,鸡毛毽流行起来。城市里出现了专门制造毽子的手工作坊(《武林旧事》)。孩子们三人一伙,五人一群边走边踢。宋代个人技巧性的足球已到很高的水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踢法,这对踢毽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踢毽子的技术也越来越复杂,名堂也越来越多,不仅用脚,而且用膝、用肚、甚至用头顶。按照身体部位的不同和不同的踢法,出现了各种花样,像什么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等等。这些踢法与古代中国足球“白打场户”中的踢法相似,因此,宋朝人高承指出踢毽子与踢足球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事物纪原》)。

到了明清,毽子更加普及,不仅儿童踢,而且成为妇女喜爱的体育活动,被称为“撵花”,带给深闺中的女子许多乐趣。她们换上轻便的短装,常常不知疲倦地踢到日头西落(《清代北京竹枝词·百戏竹枝词》)。小小的毽子甚至走进了皇宫,成为宫女们的一项消遣,光绪皇帝的瑾妃就很会踢毽子。

清代还出现了以踢毽为生的江湖艺人,这些人的技艺非常高明,表演起来手舞足蹈,连贯流畅,毽子在他们的头上、脸上、后背、前胸、脚上、全身的各个部位盘旋飞舞,如花簇锦团,妙不可言(《帝京岁时纪胜》)。

居住在我国广西的侗族的姑娘们也有毽子游戏的习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不过她们玩毽子不是用脚踢,而是用手打的,叫哆毽,即用手拍毽的意思。据说这项活动是由插秧中一抛一接的扔秧动作发展起来的。宋代末年,人们已用稻草扎成的小球互相抛接,到元朝发展成为哆毽。侗族的毽子有青草毽、稻草毽、芦苇毽和鸡毛毽等多种。比赛以打得高、远、接得稳、落地少为优。打法多种多样,有男单、女单及一二十人的集体打。

毽子流传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正规的体育比赛项目——毽球,有一套严格的比赛规则,运动员隔网将毽子踢来踢去,常常可以表演出难度很大的技术动作,对练习者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良好的锻炼作用。由于需要的场地不大,器具简单,这项体育活动在我国许多中小学已十分普及。

跳绳

跳绳是旧历正月儿童们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因为跳绳游戏远看如一白色的光轮,近看又恰似数百条绳上上下下,在古代中国人们将跳绳叫做“跳白索”或“跳百索”。沈榜对明代元宵节时节儿童们的跳绳是这样描述的:两个孩子对牵一丈多长的长绳,飞摆不定,让人难以看清楚,好像有一百条绳索。一群孩子们乘着绳子的摆动,轮流跳入,能跳过去的为优胜,跳不过去的或让绳子绊住了腿的,就得让掌绳人用绳子打一下,以示惩罚,这就叫跳百索(《宛署杂记》)。孩子们常常一边唱着歌,一边跳出各种不同的花样。特别是在正月初一和元宵节时,孩子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跳绳,给节日增添许多生气,就像一首诗里描绘的“太平鼓,声冬冬,目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轮中”(《松风阁诗钞》)。跳绳是一项非常好的健身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的灵敏、协调和弹跳力,而且对内脏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与跳绳在运动方式上十分相似的另一种跳跃运动是跳竹竿。跳竹竿是我国海南黎族男女青年十分喜爱的传统体育娱乐项目。逢年过节,农闲之时,就在村寨的场上摆上竹竿阵,即在两根平行放置的粗长的竹子上,横置八根竹竿,竿间保持一定距离。游戏的人分为摆竿的和跳竿的两组。摆竿的有八人,两两相对,跪在地上,左右手各持一竿,在锣鼓和乐器的节奏中,摆动手中的两根竹竿,使之时开时合。跳竿的人则轻盈灵活地在这开开合合的竹竿阵中跳来跳去,旋转舞蹈。而在一旁围观的村民们则不住地为跳竿者叫好加油。随着鼓乐的节拍越来越急促,竹竿摆动开合的节奏越来越快,腿脚不灵、反应缓慢的一个个被竹竿夹住脚踝,被扔出场外,淘汰出局。能跳到底,顺利过关的都是身手矫捷、技艺过人的男女青年。于是,跳竹竿的优胜者往往成为小伙子和姑娘们倾慕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