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3 “苏尼且”
铜鼓是壮族富贵和权威的象征。既可“击鼓聚众”,又可作群众舞蹈伴奏的乐器。《隋书·地理志》记载,岭南民族铜鼓新铸成时,悬在院子里,置酒招呼同族。参加宴会的有富豪子女,拿着金银做成的大钗敲铜鼓,敲完就把钗留给主人家,名叫“铜鼓钗”,可见铜鼓地位的不平常。有铜鼓的人,称做“都老”,都是民众信服的部族首领。每逢战事发生,敲起铜鼓,闻者聚集。击铜鼓舞蹈的风俗1000多年来一直在壮族中流传。
图64 “谷追”
壮族有一种著名的《扁担舞》(也称《打桩舞》),则是起源于舂米的劳动。唐代人作的《岭表录异》说:“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ku枯〕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相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舷,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这种有节奏的舂米击槽的劳动,发展出壮族传统古老的《扁担舞》。每逢年节,壮族同胞穿了新衣,男女相对而立,手执木棒,互相碰击,或者敲击木桩,发出不同的节奏,乒乒乓乓就像悦耳的打击乐曲。
图65 “达踢”
图66 “都火”
图67 “哟粗布”
古代壮族官员逢婚嫁典礼时,有炫耀富贵的礼仪性乐舞,“盛兵陈乐,马上飞枪走球,鸣饶角伎,名曰出寮舞”。
壮族还有模拟飞鸟,象征吉祥的民间舞《翡翠鸟》、《鹧鸪鸟》等。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和乐舞艺术。明朝初年成书的李思聪、钱古训所作的《百夷传》,描述了500多年前傣族的先人——百夷的乐舞活动。《百夷传》载百夷宴会时要奏乐歌舞,乐分三种:一是《大百夷乐》,主要仿效中原音乐,乐器用琵琶、胡琴、筝、笛、响笺之类。二是《缅乐》,即缅甸风格的乐舞,乐器用笙、阮、排箫、箜篌、琵琶等,人们一边拍手,一边歌舞。三是《车里乐》。车里相当于今云南西双版纳、思茅、普洱等地。车里乐乐器用铜铙、铜鼓、响板,用手拊击大小长皮鼓。民间风俗“村甸间击大鼓,吹芦笙,舞干为宴”。那种情景和今天傣族村寨敲铓锣,手击象脚鼓,吹葫芦笙差不多。大百夷乐和缅乐的流行,证明傣族先人和汉族及邻邦缅甸乐舞文化交流的史实。
图68 主祭师
傣族同胞喜爱美丽的孔雀。傣族的绘画、雕刻中常见孔雀形象。傣族生活用具也常见孔雀纹饰。傣家男子头上的头巾,巾尾呈扇形展开,象征孔雀开屏。傣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象脚鼓的一端要插几根孔雀毛。傣族民间还流传着民族史诗《召树屯与楠木诺娜》,咏唱着孔雀公主的故事。傣族同胞很久以前就创造了优美的《孔雀舞》。明朝嘉靖年间已有关于《孔雀舞》的记载。这种舞蹈现在已名扬中外。傣族民间还流传着《马鹿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
图69 “布兹拉”鼓手
土家族是古代巴渝人的后裔。《摆手舞》是土家族普遍流行的古老舞蹈,是祭祀“土王”和迎春、庆丰收的歌舞。凡有土家人聚居的村寨旁,都有一座小庙,称作“摆手堂”。庙里供奉“土王”。祭祀土王时,就要跳《摆手舞》。土家人进入摆手堂,有人领唱,众人合唱。最后男女青年在堂前唱歌舞蹈。清代乾隆年间成书的《永顺县志》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唱歌,名曰《摆手》。”《龙山县志》载《摆手》时,男女“披五花被,饰帕首,击鼓鸣钲,跳舞歌唱数夕乃止。”“歌时男女相携,蹈跹进退,故谓之‘摆手’。”土家族摆手的许多舞蹈动作已失传,现存的湖南土家族的“摆手”动作,多与农业劳动有关,有打谷子、打草鞋、打粑粑、种包谷、种棉花、割谷子、扯草、栽秧、踩田、晒谷、积肥、扫地、撒小米、烧卡子、绩麻等,另外还有打猎钓鱼、吹木叶、牛打架、接新姑娘、打蛟子等等,尚有40多种。土家族“摆手”按规模有“小摆手”和“大摆手”。“大摆手”时,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男女老幼组成的各路队伍扛着巨大的龙凤旗,在穿法衣执法器的土家族巫师“梯玛”队的率领下,“噢一唩”声相呼,铳炮齐鸣,浩浩荡荡开进设于旷野的“摆手堂”。一名声望卓著的“梯玛”高唱祭词,率众跪拜“八部大王”。拜毕,声势浩大的舞队便次第相随,跳起“大摆手”。长长的舞队蜿蜒盘绕,层层叠叠,布满山谷。在铜鼓声中,跟着“梯玛”有层次地变化着动作。此后,人们唱《摆手歌》,开展“披甲”、“列队”、“夺竿”、“翻坎”等军事体育竞技。活动要持续三昼夜,每天的祭仪和游戏都有变化。《摆手舞》要分八大段:《排甲起驾》、《闯驾进堂》、《纪念八部》、《兄妹成亲》、《迁徙定居》、《自卫抗敌》、《饮酒庆贺》、《送驾扫堂》。祭祀“八部大王”的歌舞,实际上有民族史诗的性质。
图70 “布兹拉”舞姿
土家族还有一种更加古老的舞蹈,叫作《毛古斯》。“毛古斯”就是浑身长毛的古人。表演者赤身结草为服。身上披系五块由茅草或稻草编织的“毛衣”。有的地方有棕片或棕叶结成数块,捆扎在身上。这表示开化之前的土家先民。表演者头套上端各有数枝犄角,偶数角表示牛兽,奇数角表示人。表演时必须双膝微屈,臀部下沉,全身不停地抖动,让草衣发出窸窣[si su西苏]声响。表演者有唱有说,但必须变嗓,要发出“怪声怪气”。表演内容有打猎、捉鱼、打粑、请梅山神等,表现生产劳动和民族繁衍,洋溢着一派原始气息。《毛古斯》常常在“摆手”时表演。
中国许多民族都能歌善舞。鸭绿江畔的朝鲜族人民的《扇舞》、《鼓舞》,头戴“象帽”、舞动“象尾”的《农乐舞》;台湾高山族表现劳动生活的《杵舞》,海南黎族的《花笠舞》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都曾禁止过民间歌舞活动。但中国各民族的歌舞借助于民俗传承的伟大力量,许多都流传到今天。经过整理和改编,许多民间舞蹈成为出色的艺术。如《狮舞》、《龙舞》、《红绸舞》、《孔雀舞》、《扇子舞》、《盅碗舞》、《花鼓灯》、《草笠舞》、《背新娘》、《盛京建鼓》等,都在国际比赛中获奖,驰名于世界。从各民族绚丽多彩的舞蹈艺术中,我们深感中华民族舞蹈深厚的传统,可以预期各族人民必将以更加瑰丽灿烂的舞蹈来点缀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