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约在8世纪之后,穆斯林已逐渐遍及欧、亚、非三大洲,伊斯兰教由阿拉伯的民族宗教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中国的隋唐文化对以经商闻名世界中世纪的波斯、阿拉伯人的影响至为深刻。穆罕默德在传教初期,为了鼓励穆斯林寻求友谊,增长知识,曾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于是,一批又一批勇敢虔诚的穆斯林,不远万里,克服险阻,来到了中国,同时也带来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7世纪中叶。传入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水路,从大食(唐以后中国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出发,渡印度洋,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广州、泉州、扬州,即沿着古代的“香料之路”东来;另一条是陆路,从大食出发,过天山南北,穿河西走廊进入中三著名的伊斯兰教寺庙135原,即沿着古代的“丝绸之路”而来。
唐朝初期,统治者对外采取和平友好政策,对外来商人的宗教信仰也予以容纳和尊重。侨居中国的大食、波斯人受到政府礼遇,人数越来越多,并逐步形成以穆斯林为主的聚居区“蕃坊”。在唐政府的帮助下,他们修建起朝夕需要的清真寺。广州的怀圣寺、泉州的麒麟寺、杭州的凤凰寺、扬州的仙鹤寺,就是早期来中国经商的穆斯林在东南沿海建立起来的伊斯兰教四大名寺。至宋代,伊斯兰教借助海上贸易之便利,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元、明两代,伊斯兰教因中国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及其信徒采取友好的政策,而得到迅速发展。那时,除著名的长安清教寺、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等得到大规模修缮以外,燕京、和林、杭州、定州、昆明等地,都有著名寺庙。全国各地,凡穆斯林所处之地,都建起了大小不等的清真寺。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流传过程中,吸取和改造了中国某些固有文化的因素,以儒家思想阐发伊斯兰教教义,逐渐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的特色。比如,伊斯兰教和中国封建制度相结合,形成教坊制和门宦制。在宗教建筑、宗教节日、宗教习俗等方面,大量吸收了中国的东西。国外绝大多数伊斯兰教寺庙和我国沿海与新疆的某些清真寺,均采取阿拉伯或中亚风格,大殿上均有圆顶建筑,有的还单独建有尖塔。中国内地大部分著名清真寺则不同,大多采纳以中国传统的殿宇式四合院为主的建筑样式。
1300多年来,伊斯兰教先后在中国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当中传播。不仅对我国回族的形成,而且对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现在,北京、天津、上海、泉州、广州、新疆、宁夏等地都有不少著名的清真寺,这些地方既是穆斯林礼拜与节日会礼的场所,也是不可多得的宗教名胜,可供人们了解和研究伊斯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