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二节 华表

第二节 华表  

北京天安门前有一条金水河,河上架有几座金水桥,在桥的前面,左右分别有两只石头狮子和两根高高的称为华表的石头柱子(图33),这些狮子和华表对天安门起着衬托的作用,大大加强了这座皇城大门的威严。


图33 北京天安门华表

这种华表是怎样产生的呢? 传说古代帝王为了能听到老百姓的意见,在宫城的外面特别悬挂了“谏鼓”,在车马人行的大道上设立了“谤木”,《淮南子 ·主术训》中记载着:“尧置敬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所谓谏鼓,就是在宫外悬鼓,让臣民有意见就击鼓,帝王听见后就让臣民进去当面谏告;所谓谤木,就是在大路口、交通要道上竖立木柱,臣民可以把意见写在上面。古代的“诽谤”,原来本无贬意,而是议论是非,指责过失之意。谏鼓、谤木是否确有其事,难予考证。历史上一向将尧舜时代称为盛世,唐尧、虞舜当作帝王的典范,其实他们当政时还是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没有阶级,也没有国家,他们都是一个部落的大酋长,遇事习惯于找众人商量,连酋长的继承人也由众人选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禅让”之说。但是那个时候生产力水平还十分低下,生产工具仅仅是石器和弓箭,吃半生的肉,穿粗布衣,住的是穴居和土屋,尤其是当时文字还很简单,要把意见写在谤木上是很困难的,后世人并不注意这些事实,他们只看到那个时代在政治上的一点平等现象,就将尧舜之制当作最高的政治理想了。当中国进入到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以后,文字发达了,能够把意见写到谤木上了,但这种发扬民主的纳谏之举却反而行不通了,“八字衙门向南开,穷人小鬼莫进来”,县衙门尚且如此,帝王宫殿自然更进不去了。于是,立在大道上的谤木不再有听纳民意的作用了,而是逐渐变为交通要道口的一种标志了,所以到后来“谤木”又被称为“表木”,这就是华表的起源。

那么,这种表木最初是什么样子呢?据古籍中记载,早期的谤木,即后来的华表,它的形状是以横木交柱头,样子像桔槔〔gao高〕。桔槔是古代吸水的工具,样子是一根长杆,头上绑着一个盛水的水桶,所以华表最初的形式就是头上有一块横木或者其他装饰的一根立柱。在宋代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上,可以看到在虹桥的两头路边各有一根木柱,柱头上有十字交叉的短木,柱端立着一只仙鹤,这显然就是立在桥头作标志的华表木。这种华表立在露天,经不住常年的风吹雨淋,很容易损坏,于是木柱逐渐被石头柱子所代替,但是它的形状还维持着木柱子的式样,细长的柱身,柱头上有一块横板,这就成了华表最早的、也是最基本的形式。

由早期的石柱子发展到今天在天安门前见到的华表,自然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可惜历史上各时期留存下来的华表很少,如今见到的多为明、清时期的华表,所以只能就这些华表的形象加以分析。

一座华表可以分作三个部分,即华表的柱头、柱身和基座。华表的柱头上有一块平置的圆形石板,称为“承露盘”。承露盘起源于汉朝,汉武帝在神明台上立一铜制的仙人,仙人举起双手放在头上,合掌承接天上的甘露,皇帝喝了这自天而降的露水就可以长生不老。后来都将仙人举手托盘承接露水称为承露盘,北京北海琼华岛上就有这样一座仙人手托承露盘的雕像。再以后,凡在柱子头上的圆盘,不管是不是仙人手举,不论能否承接露水都称为承露盘。华表上的承露圆盘由上下两层仰俯莲瓣所组成,承露盘上立着小兽,这种蹲着的小兽在明 、清时期的华表上称为“朝天吼”。《清明上河图》中虹桥头上的华表木上立的是一只仙鹤,这里面还有一段传说。汉朝辽东人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经千年成仙后,化作仙鹤回到宋都城汴梁,落在城里的华表木上,有少儿要用箭射鹤,仙鹤忽作人语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塚累累。”意思是感叹人世的变迁无常,还不如遁世避俗去学仙。在天安门的前、后两面都各有一对华表,门前一对华表顶上的石兽面皆朝南,背面一对华表顶上的石兽面皆朝北,传说这一对石兽是望着紫禁城,希望皇帝不要久居宫廷闭门不出,不知天下人间的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下情,所以叫“望君出”。正面那一对面朝南方的兽是盼望君王不要久出不归不理政务,所以又叫“盼君归”。这些自然是反映了世人的愿望,但这类传说之所以依附于华表身上,也说明了华表这类建筑小品在整组建筑群中所占据的显要位置。

明、清时期的华表柱身多呈八角形,在宫殿、陵墓前的华表柱身上多用盘龙作为装饰,一条巨龙盘绕着柱身,龙头向上,龙尾在下,龙身四周还雕有云纹,当人们站在天安门前高9.57米、清孝陵前高12米的石头华表面前,昂首观望,在蓝天的衬托下,柱子上的巨龙仿佛遨游在太空云朵之中,显得十分有气势。

华表的基座一般都做成须弥座的形式,随着柱身也呈八角形,座上雕满了龙纹和莲花纹,在天安门的华表下面,在基座外还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四角的望柱头上还各立着一只小石头狮子,狮子头与顶上的石兽朝着一个方向,这种栏杆对华表既有保护作用,又起到烘托作用,使高高的华表显得更加庄重和稳固。

华表作为一种标志性小建筑,不仅立在建筑群的门外,有时也立在交通要道的桥头和建筑物的四周。河北宛平(现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两头各有一对华表;明十三陵碑亭的四周角上也各立着一座华表;它们都对主体建筑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它们的形状和高低大小都注意到与它们所处的环境相协调,成为整个建筑群体中有机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