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术还要求根据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去练功,因此习武者需要分阴阳,辨八卦,知五行,明经络,依时调节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对练功的时间和方位也有很多讲究。什么时候练功为宜?古代养生理论认为,一昼夜可以分为12个时辰,即子(23—1)、丑(1—3)、寅(3—5)、卯(5—7)、辰(7—9)、巳(9—11)、午(11—13)、未(13—15)、申(15—17)、酉(17—19)、戌(19—21)、亥(21—23)。其中,从夜半子时到正午前,为六个阳时,是天地万物处于“生气”的时候,这时练功,可以受益。而从午后到子时前,是六个阴时,自然界处于“死气”,练功无益(《抱朴子内篇·释滞》)。气功武术家们以这种理论为基础,并根据传统功法的功理和气血子午流注的运行规律,确定各门各派的练功时间,如少林武术强调卯功:“初起空腹,先行卯功”,继而作中饭前的午功,最后是日入时的酉功(《少林拳术精义》)。
古代练功没有表,民间练功时,点燃炷香,以香焚化的长度(或炷数)来计算练功时间,如《易筋经·初月行功法》就要求行功持续一个时辰,“时不能定,则以大香二炷为则”。
为了取得最佳效果,早在汉代时就已经对练功的方位有了规定,在马王堆导引图上,人们就已经看到,当时的练功者都以面南背北为基本方位。练功的取位,与传统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八卦、干支理论有直接关系。近代武术家在练功时,主张“早不朝东,晚不向西,午不朝南,永不向北”。其中不向北则完全出于政治原因,意为不向来自北方的满清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