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四节 良师益友的熏陶

清朝初年,江西宁都以魏禧为首的“易堂九子”,也是朋友之间互相切磋琢磨共同进步的典型。魏禧的父亲魏兆凤,在明朝灭亡后,不愿意做清朝的官,隐居于江西宁都县城西北10余里的翠微峰,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取名为“易堂”,潜心研究《周易》。魏兆凤死后,魏禧和哥哥魏祥、弟弟魏礼,约了同乡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及南昌人彭士望、林时益,一共九人,同在易堂治学,并躬耕垄亩,自食其力,号称“易堂九子”。当时,这九个人都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时代,他们之中谁读书有了心得,就眉飞色舞地讲给其他八个人听;谁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就请其他八个人帮忙共同研究求得解答,因此大家的进步都很快。后来魏氏三兄弟都成为著名的文学家,魏祥著有《魏伯子文集》10卷,魏禧著有《魏叔子文集》22卷和诗集八卷,魏礼著有诗文集16卷。李腾蛟专门研究《周易》,著有《周易剩言》。邱维屏既长于古文,又通西洋算术,对《周易》也很有研究,著有《周易剿说》。彭任对《周礼》很有研究,著有《礼法类编》和《草亭文集》。曾灿以擅长写诗出名,著有《止庵集》和《西崦〔yan淹〕草堂集》。彭士望为学以躬行为本,著有《躬耻堂诗文集》。林时益工书法,善写诗,著有《冠石诗集》。九个人互相帮助,共同成才,都成了清朝初年的著名学者。

朋友之间的互相切磋砥砺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甚至朋友之间还产生了互相影响学习进步的情况,那又怎么办?这在古代也有具体例子,那就是毫不可惜地分手,也就是前面所引用的《礼记·儒行》中说的,交朋友的出发点是志同道合,意见一致的时候共同进步,万一有了分歧,就客客气气地分手。三国时期的管宁与华歆原是一对好朋友,早年同在一个老师门下求学,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课余同在一起锄地种菜。有一次,两人正在锄地,忽然从地里刨出一块金子来,管宁认为那不是自己的东西,毫不动心,就像没有看见似地依旧低着头锄地。华歆见财心动,把金子捡起来,掂掂分量,贪婪地仔细端详,想往自己的怀里揣,可是因为管宁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他感到一阵脸红,就把捡到手的黄金扔到一边了。又有一次,他们两人正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忽听门外传来鸣锣开道的嘈杂声。管宁安坐如故,专心读书,不为所动。华歆却赶快跑去看热闹。原来那是有个大官出巡,前呼后拥,热闹非凡。华歆看后怦然心动,他回到席子上,不管别人爱听不爱听,津津乐道地谈论大官出巡是如何威风,还说自己书读好了将来也一定能做大官,显显威风。华歆的行为使得管宁十分厌烦,他认为与华歆做朋友坐在一起读书已不能收到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效果,于是就拿出刀来把坐席割为两半,并对华歆说:“我们二人的志趣不同,今后我们就分开坐,各读各的书,各奔前程吧!”后来,华歆做了大官,管宁没有做官而讲学著书,成为一位学者。如果就个人利益而言,华歆是达到目的了,但是就成才对社会有所贡献而言,管宁所得到的赞誉比华歆要多得多,所以“管宁割席”的故事后来一直被作为处理朋友关系的典范来传诵,人们普遍地认为管宁是做得对的。


管宁割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