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制作陶器是人类最早的创造性的劳动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要制造一件陶器或得到一件陶器,都不是困难的事。陶器既普通又廉价。但陶器的发明,却是人类最早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 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而艰苦斗争,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饮食问题。陶器发明以前,人们为求得温饱而四处寻找食物,进行采集或狩猎。饥则觅食,饱则弃余。食物都是生的,不好消化,不利于身体摄取营养,甚至引起各种疾病。后来人们逐渐从经天火烧过的食物中体会到熟食不但好吃,而且对身体有益。这样便促使人们为获得熟食而进行不懈的探索。人们取得熟食,最早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在取暖的篝火上来烧烤食物,根据民族学的材料,有的民族用石头先挖一个坑穴,把猎物去掉皮和内脏,放进坑内,盖上热灰,直到把兽肉焖熟,取出来食。也有用石块砌一方池,池内放上水,将鲜肉放入,在一旁点燃堆柴,把烧得灼热的石头不断地投入池中,直到把肉烫得可以吃为止。有的民族把兽肉放在编织的网中,泡入高温的泉水中,泡熟以后取出食用。
在取得熟食的漫长的岁月里,人们一直在努力创造一种简便而理想的用具,用它来煮熟食物,并将暂时消耗不了的食物储存起来。经过长期试验和不懈探索,陶器逐渐成为最理想的用具。人们选择了一种适合制陶的黏土,通过粉碎、挑选、浇水湿润、捏炼,按照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需要,塑造成一定形状,干燥到一定程度,架起火来焙烧,烧到600—800℃的时候,经过一定时间,去掉泥料颗粒之间的结构水,成为坚固耐用的器皿。陶器这一创造性的发明,把人类受自然界的恩赐,改变为通过创造性劳动,改变天然物的性质,使之适合自己使用,达到改善生活条件的目的。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上看,它是人类科学技术史的重大成就。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端。
在旧石器时代结束新石器时代开始时,中国已经具备了发明陶器的条件。这主要是由于:
第一,新石器时代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是农业和畜牧业不但创立而且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家在各地发现了数千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长年不懈地进行了科学发掘,无论在中国的北方还是南方,无论年代很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还是新石器时代繁荣时期的遗址,绝大多数都有农业生产的遗迹和遗物,如石犁、石锛、石镰等。有的还有加工粮食的工具,如石磨盘、磨棒等。距今7900年左右的河北省武安县的磁山文化遗址、河南省新郑县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巨大的粮食加工工具。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大量的水稻、人们食后剩下的动物骨骼。制陶的人们还将稻禾形象刻在陶器上作装饰。有的地方陶器表面还有粮食颗粒的痕迹。中国地域辽阔,各个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差异。但无论怎样,只要生产陶器的氏族,都有农业或畜牧业。
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初步发展,和旧石器时代人们全靠猎取野兽和采集野生植物为食相比,人们更有把握地控制和扩大食物来源。当食物来源确实有保障之后,就要求提高饮食质量,进而要求熟食,把吃不完的食物储存起来。生活离不开水,汲水、储存水和储存粮食一样重要。用作煮熟食物、储藏食物、汲水和储水用具的器皿,靠采集天然物是解决不了的,只有靠人类自己来创造。这就促使人们来发明陶器。
第二,初步的定居生活。结束游荡生活,定居下来,就会出现村落。男子汉到森林中去打猎,追逐猛兽。妇女主持家务,抚养孩子,采集粮食,耕种土地,并创造改善生活的用具,如编织、缝缀衣物,用泥土作陶器。从人类最初的分工来看,陶器可能是妇女发明的,如云南的傣族、台湾的高山族,制陶都是由妇女来担任。很多历史事实都说明,一个生活不定,到处游荡,满足于饥则求食、饱则弃余的氏族就没有条件去制作陶器。陶器制作工序很复杂,成品易碎,到处迁徙的氏族,无法大量使用陶器。定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对熟煮和储存食物用具的需求更强烈。世界上有的游牧民族如中国东北的鄂伦春人今天也不会制造陶器,而半游牧状态的氏族,制造陶器的水平很低,种类也很少。有农业而过着定居生活的民族,尽管社会形态很落后,却能制造出许多种类精美的陶器。如中国云南境内的佤族人,1949年以前尚处于母系氏族制社会阶段,但他们有农业,有定居的村落,制作的陶器相当漂亮。
第三,远古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提高了科学知识,对泥土的物理、化学特性有了较多的掌握,认识到泥土这种铝硅酸盐的物质能经捣碎、加水调和后捏塑成各种形状,可以盛物,进而能做出适合生活需要的各类器皿。根据各地发现的最早的器皿都是带有一定弧度和圜〔huan环〕底形器皿,估计最早的陶器可能是模仿植物果实如葫芦的外形轮廓,或取其中某一部分做出的,后来就能根据不同用途需要而做出不同的器形。技巧越熟练制作的形态越多。如果在制陶泥土中适当加入细砂或其他羼〔chan颤〕和料就能制出耐高温的器皿,它们就可以作炊具。
第四,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有几十万年用火的经验,在长期与火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了解到火不但能御寒、驱走毒蛇猛兽、烧烤食物,而且能改变物质的性能,并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控制火。泥质器皿经火烧后,即变得坚硬结实,不怕潮湿,很好用。因此,可以说人们制作陶器是火的艺术。当然,这并不像我们所说的那么容易。最初陶器的烧成可能是偶然的,如氏族的房舍里有许多物质,也有泥土制作的器皿。一旦火灾降临,人们惊慌逃走。等火熄灭之后,房舍和一切有机物质都烧光了。唯有泥土器皿不但没有化为灰烬而且坚固耐用,就是打碎成片,其坚硬耐用的特性,也会给人以启发,引起人们不断地探索。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次试验,多少代人的经验积累,慢慢地人们掌握了陶器制作的规律,总结出一套符合科学的制陶工序。如泥土的选择,虽然制陶是用泥土,而泥土又到处皆是,但并不是所有的泥土皆能制陶。地球上的泥土种类很多,各种泥土因成分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物理、化学特征。有的适合于制陶,有的不适合制陶。如果泥土黏性太大,无水像石头,水泡后像烂粥,太板结,做成的器皿一烧就裂了。如果泥土含砂量过大,松散性太强,晾晒即开裂,经火一烧就散开了,也做不成陶器。根据新石器时代各类陶器的理化测试分析,适合制陶器的泥土是河流沉积土、化学成分适中的黄土和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