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陶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原始文化还有很多。时代很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广东英德的青塘,广西桂林的甑皮岩,台湾的大坌坑、圆山、凤鼻头等文化。时代略晚的有江西修水的山背、广东曲江的石峡、福建的昙石山、云南元谋的大墩子。东北地区有辽宁沈阳的新乐、赤峰的红山等文化。制陶工艺各富特色,有的与中原新石器文化制陶工艺或多或少有联系。各地制陶工艺水平参差不齐,也因原始文化内涵不同,在陶器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有一点是明显的,即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水平渐趋一致,共同特征逐渐增多,形成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艺术的共同风格,它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造型,奠定了我国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生活用具形状的基础。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但各种生活用具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和演变的。这个时期陶器形体结构的安排都是为了满足生活中的实用需要。各类器形都做得很规整,以圆形为主,讲究对称。用最简练的结构取得力量均衡,拿起来方便,放起来平稳。最大限度地满足盛物、使用的需要,绝对不繁杂琐碎,取得极好的实用工艺的艺术效果。这些成型规律完全符合美学原理。
奠定了图案工艺的基本规律。新石器时代陶器虽然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但是这些器物从造型到装饰都质朴纯真,没有任何神秘感。陶器造型结构来自生活。制陶的人们,把采集、耕种土地时几乎天天接触的最熟悉的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现象,通过运用模仿、提炼、夸张的手法创作出来,植物形象如葫芦、瓜果、籽实、竹节、叶子、花朵等,动物形象如猪、狗、鹗、长嘴鸟、水鸟、田螺、蜗牛及独木舟、人体形象等。在美化陶器时则采用拍印、刻划、绘画、捏塑等手法进行修饰。绘画原料也是从他们居住地周围,或耕作的土地里,寻找出来的一种结构松散的铁、锰结核,经粉碎后配成的彩料。画笔是用动物毛一类的物质做成的类似毛笔的工具。装饰花纹则取自水波、植物、动物、人物等形象,这些都很贴近原始人的生活,就是说原始人的生活是新石器时代陶器艺术的源泉。以丰富得无法统计的彩陶图案来说,它已经把自然界中熟悉的现象提炼成图案,出现了极好的符合美学原理的法则,如大家都遵守的均衡、整齐、对称、反复、连续的法则。绝对没有杂乱无章、轻重倒置,比例失调的现象。这些图案无论是繁是简都符合图案学有关美的原理。
新石器时代陶器生产是以实用为基础,美化陶器的一切手段和目的都不脱离这个原则。陶器上的一切图案都要服从器形。把装饰美和实用美结合得很好,这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陶器上的各类图案、图画和雕塑内容都安排在器物最突出的部位,如腹部、肩部。用陶的人们既解决了日常使用的需要,在使用中目光也最容易接触到,使生活丰富多彩,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技艺的成熟,性格的朴质憨厚,使做出的陶器必然端庄、饱满、挺拔。这些陶器艺术表现了大自然、形体、运动产生的节奏和韵律,美得和谐,令人惊叹不已(图1)。
图1 彩陶
1.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鱼纹(西安半坡出土) 2.仰韶文化鱼纹盆(西安半坡出土) 3.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展示图(西安半坡出土) 4.大汶口文化早期彩陶钵(山东兖州王固出土)5.石岭下文化彩陶鸟纹瓶(甘肃武威灰地儿出土) 6.石岭下文化彩陶盆(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 7.石岭下文化彩陶罐(甘肃庄浪出土)
新石器时代离今天已经几千年。考古学家靠发掘生活遗迹、生产工具,靠人们的分析来认识当时的历史,而陶器的造型及其上面的彩绘,形象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情景,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意识,堪称生动的历史画卷。陶器上有许多植物图画,表现了当时采集、农耕的情景。有的陶器表面画出阳光照耀下禾苗生长的状况,有规律地画出卷枝、花瓣、籽实,婀娜多姿,既富于装饰性又很写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人们热爱生活的感情更是热烈的(图2)。
动物形象中多是些人们捕捞、狩猎、驯养的性情比较温顺的动物,如鱼、鹿、猪、狗、鹳、鹗、鸟等。人们对此接触最多,也最熟悉,很容易掌握它们的习性和特性,能准确地将它们的形象、神态描绘出来,很善于取舍、提炼和夸张。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夹碳黑陶钵上刻画的猪,是由野猪培驯成家猪过程中的形象。长嘴大耳,颈脊高耸,是野猪的特征,但肩腹弧线明显,比较丰满,性格又温顺,酷似家猪。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爬伏在稻田中蛙的形象,四腿夸张得比身躯还大,很有劲,跃动之感很强烈。
图2 彩陶
1.马家窑文化彩陶水波纹罐(甘肃永靖三里坪出土) 2.马家窑文化彩陶水波鱼纹碗(兰州王保保城出土) 3.马家窑文化彩陶尖底瓶(甘肃陇西吕家坪出土) 4.马家窑文化彩陶图案纹盆 5.大溪文化彩陶瓶(四川巫山大溪出土) 6.大溪文化彩陶罐(四川巫山大溪出土) 7.齐家文化彩陶罐(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 8.齐家文化大双耳罐(甘肃永靖秦魏家出土) 9.齐家文化彩陶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
陶器装饰总是将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提炼出来放在上面。人体形象当然也是最美的,制陶的人们在陶器上做出很多人的形象,如将器盖盖钮塑成人头。有形体修长的陶瓶口沿塑一个少女的头,颈细长,肩和上腹很突出,恰似少女高高的胸脯,下腹修长,整体为磨光红陶。一个陶瓶俨然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一个小口长颈瓶。该瓶塑成一个裸体的人物形象,上部乳房突出,系女人形象,下身又是一个具有男人特征的结构。这完全是原始社会的一种生殖崇拜,即男女相通即可繁衍后代。辽宁的红山文化,发现很多雕塑精美的女人形象,赤身裸体,肚腹圆鼓,乳房突出,臀部高起,是临产前的妇女形象(图3〔1—2〕)。这些形象是在一个祭祀遗迹中大量发现的。在河南省临汝县阎和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一个直筒形三耳缸,陶质较粗,是二次葬装死者骨骸的用具,上面彩绘一幅鹳鱼石斧图。巨大的鹳鸟双目圆睁,强有力的喙上叼着一个僵死的大鱼。旁边立着一个巨型的石斧,石斧用绳索缠在木柄上,柄端手握的地方刻出菱形网格。部分考古学家认为,这幅完整的图画涵义很深,可以揭示出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它似乎表现的是两个战斗的氏族部落,鹳鸟和鱼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氏族部落的图腾。以鹳鸟为图腾的部落,势力强大。在两个部落浴血战斗中打败了以鱼为图腾的部落。鹳部落的首领英勇善战,为本部落的强大作出了贡献。石斧表示他的权势,死鱼表示鱼部落的降服。强悍的鹳部落首领死后,为了在装其骨灰的陶缸上表现出他征战的功绩,制陶者就画出这样的画面。如果这个推测不错的话,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彩陶要表现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仅仅满足使用的要求,而是反映氏族之间复杂起来的关系和丰富的意识形态的内容。
图3 陶塑和舞蹈纹饰
1、2.红山文化红陶孕妇形象正面、侧面(辽宁喀左县东山嘴出土) 3.马家窑文化彩陶盆及人物舞蹈纹展示图(1973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遗址,1973年出土一件舞蹈纹彩陶盆,口微敛,腹壁微曲,小平底。该盆的彩绘装饰主要是三组人物舞蹈形象,上端口沿处是一圈带纹,盆的最大腹径处是四道平行弦纹。上下两组纹饰之间是主题纹饰,即人物舞蹈纹,每组舞蹈人物的两边是五至八道并排的弧线。在两组相反弧线纹之间各有一条斜行的柳叶形宽带纹。舞蹈人物是五个一组,向一个方向,手拉手。他们随着节拍,按舞蹈的旋律起舞,发辫顺势摆向一侧。最外侧的人一手拉舞伴,另一个臂不拉手,简单地画两条线,其用意是表明舞蹈的动作较大。人物的两条腿用两道线来表示,成一定角度,表示已将全身垫起,运用脚尖起舞。根据现代舞台舞蹈动作来分析,人们跳的是比较欢快的舞蹈。每个人在臀部下端有一上翘的虎尾状装饰,这是原始社会里人们很喜爱的装饰。他们在劳动之余,在树荫下围着水塘,手拉手翩翩起舞。制陶的人用流畅的线条来表现人们欢快的生活,形象写实,人物突出。尤其巧妙地利用陶盆的橙黄色,装上水后,水映陶色,圆弧形的陶壁,使形象得到美化和丰富。这是原始社会人们劳动之余娱乐文化生活的写照。说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它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图3·3)。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