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二节 悠悠千古话沟洫——虞、夏、商、西周、春秋农业

第二节 悠悠千古话沟洫——虞、夏、商、西周、春秋农业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liao料〕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是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的。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工操作的金属农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虞夏之际进入阶级社会,黄河流域也就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传统农业一直延续到近代,至今仍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之中。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时代,农业生产力并非处于一成不变的停滞状态,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传统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状况,我国原始农业以后的传统农业时代可以划分为从虞夏到春秋、从战国到南北朝、从隋到元和明清等四个发展阶段。

虞、夏、商、西周、春秋是第一阶段,这是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时期,也是精耕细作农业体系萌芽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流域的农业是以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的。淮河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属暖温带干凉气候类型,年雨量400-750毫米,虽不算充裕,但集中于高温的夏秋之际,有利于作物生长。不过降雨量受季风进退的严重影响,年变率很大,黄河又容易泛滥,因此经常是冬春苦旱,夏秋患涝,尤以干旱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黄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原生的或次生的黄土,平原开阔,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林木较稀,极便原始条件下的垦耕。这种自然条件,使黄河流域最早得到大规模开发,在相当长时期内是全国经济政治重心所在,同时也决定这里的农业是从种植粟黍等耐旱作物开始的,防旱保墒〔shang伤〕(指土壤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湿度)一直是农业技术的中心,即属于旱地农业的类型。

(1)耒耜与青铜农具

从虞、夏到春秋,我国农业仍保留了从原始农业脱胎而来的明显印痕,木质耒耜的广泛使用就是突出表现之一。

如前所述,耒耜起源于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所谓耒,最初是在点种用的尖头木棒下安装一根踏脚横木而成;后来又出现了双尖耒。如果尖头改成平刃,或安上石、骨、蚌质的刃片,就成了耜。史前考古发现的“石铲”、“骨铲”,很多实际上就是不同质料的耜冠。我国的锄耕农业是以使用耒耜为特色的。因为这种手推足蹠〔zhi职〕直插式翻土工具,很适合在土层深厚疏松、呈垂直柱状节理的黄土地区使用。早在原始锄耕农业阶段,我国先民就在黄河流域用耒耜垦辟了相当规模的农田。如上述磁山遗址存粮斤数以十万计,没有千亩以上农田在当时是不可能做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农田面积应当更大。这已不是在居住地附近小打小闹的园篱农业,而属于田野农业了。这就是说,我国是在使用耒耜的条件下发展了田野农业,并由此奠定了进入文明时代的物质基础。埃及、希腊等国文明时代破晓之时已经使用铜犁或铁犁了,而我国先民却是带着耒耜进入文明时代的。

虞、夏至春秋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用它制造工具,比木石工具坚硬、锋利、轻巧,这是生产力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这一时期,主要手工工具和武器都是用青铜制作的,在农业生产领域,青铜也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商代遗址中已有铸造青铜镬〔jue觉〕的作坊,并出土了钁范,表明青铜钁已批量生产。钁类似镐,是一种横斫〔zhuo 浊〕式的翻土农具,用于开垦荒地,挖除根株。这大概是青铜占领的第一个农事领域。周人重中耕,中耕农具也是青铜制作的。《诗经》中记载中耕用的“钱”〔jian 剪〕和“镈〔bo 博〕(图2),即青铜铲和青铜锄。由于它们使用日益广泛,为人们所普遍需要

和乐于接受,在交换中被当作等价物,以致演变为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我国后世的铜币,虽然形制已经变化,但仍沿袭“钱”这一名称,影响至于今日。青铜镰出现也很早,还有一种由石刀演变而来,用于掐割谷穗的青铜爪镰,这就是《诗经》中提到的“艾”和“锤”〔zhi至〕。不过当时石镰、石刀、蚌镰等仍大量使用,而且延续时间颇长。至于翻土、播种、挖沟,主要仍然使用耒耜。周代耒耜已有安上青铜刃套的,但数量不多,耒耜基本上是木质的,在反映周代手工业生产情况的《考工记》中,青铜农具(被称为“镈器”)生产由“段氏”掌管,木质耒耜制作则由“车人”掌管。在殷周时代,木质耒耜的使用甚至比前代有所增加。这是因为在已经使用青铜斧锛等工具的条件下,可以生产出比以前更多更好的木质耒耜来。总之,青铜工具已日益在农业生产中占居主导地位,但由于青铜在坚硬程度和原料来源等方面均不如铁,它没有也不可能在农业生产领域把木石农具完全排斥掉。


图2 钱和鎛(周代)

在铁器时代到来以前,耒耜一直是我国主要耕具,这是我国上古农业史的重要特点。在进入铁器时代以后,耒耜仍以变化了的形式继续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铁器时代的耒耜已被广泛地安上金属刃套,刃部加宽,器肩能供踏足之用,原来踏足横木取消,耒耜就发展为锸〔cha叉〕,这就是直到现在还在使用的铁锹的雏型。把耒耜的手推足蹠上下运动的启土方式改变为前曳后推水平运动的启土方式,耒耜就逐步发展为犁。由于犁是从耒耜发展而来的,在相当长时期内还沿袭着旧名。如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实际上就是讲耕犁的。

(2)以沟洫为标志的农业体系

先秦时代有一本叫《周礼》的书,里面记载了完整的农田沟洫〔xu序〕系统。沟洫是从田间小沟——畎〔quan犬〕开始,以下依次叫遂、沟、洫、浍〔kuai快〕,纵横交错,逐级加宽加深,最后通于河川。与沟洫系统相配合的有相应的道路系统。沟洫和道路把田野划分为一块块面积百亩的方田,用来分配给农民作份地,这就是“井田制”。这种制度,战国以后已不复存在。由于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的发展,使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眷念、向往以至企图恢复这种人人有田耕,家家不忧贫的沟洫井田制,但都没有成功。近世学者对与井田制相联系的沟洫制度议论纷纷,见仁见智。一些人认定《周礼》所记农田沟洫是灌溉渠系,是后人编造的乌托邦,认为战国以前根本不可能建造这样完备的农田灌溉渠系。晚近的研究证明,《周礼》所设计的农田沟洫体系是用于排水的,根本不同于战国以后的农田灌溉渠系。因为用于灌溉的渠系,应从引水源开始,由高而低,把水引到田面。《周礼》所载恰恰相反,由田间小沟开始,由浅到深,由窄到宽,而汇于河川。因此,它虽然经过编者的理想化和整齐化,但毫无疑问是以上古时代确实存在过的沟洫制度为原型的。

我国上古时期为什么会产生沟洫制,这要从当时黄河流域的农业环境及其变化来考察。

黄河流域土壤肥沃疏松,平原开阔,对农业生产发展十分有利,但雨量偏少,分布不均,对农业生产又很不利。从古史传说和民族学例证看,我国原始农业很可能是从利用山地或山前林地开始,实行刀耕火种的。黄河流域原始农业遗址一般发现在黄河支流两岸的台地上,这表明当时的农业与黄河泛滥无关,人们并不懂得灌溉。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黄河流域居民逐步向比较低平的地区发展农业。这些地区土壤比较湿润,可以缓解干旱的威胁,但却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黄河流域降雨集中,河流经常泛滥,平原坡降小,排水不畅,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平原由浅海淤成,沼泽沮洳〔juru剧入〕多,地下水位高,内涝盐碱相当严重。要发展低地农业,首先要排水洗碱,农田沟洫体系正是适应这种要求而出现的。相传夏禹治水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修建农田沟洫,把田间积水排到川泽中去,在此基础上恢复和发展低地农业。商周时期也很重视这一工作,当时常常“疆理”土地,即划分井田疆界,它包含了修建农田沟洫体系的内容,每年还要进行检查维修。我国上古农田称作“畎亩”,也是农田沟洫普遍存在的反映。“畎”(田间小沟)是沟洫系统的基础,修畎时挖出的土堆在田面上形成一条条长垄,就叫作“亩”,庄稼就种在亩上。“畎亩”是当时农田的基本形式,故成为农田代称。这是一种垄作形式的旱地农业,而不是灌溉农业。

农田沟洫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当时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例如,我国古代很重视中耕(包括作物生长期间在行间间苗、除草、松土和培壅[yong 拥]等工作),外国人有称我国农业为“中耕农业”的。中耕,甲骨文中已有反映,周代记载更多,周王每年要在籍田中举行“耨(除草)礼”,还出现了专用的中耕农具“钱”和“镈”。中耕是以条播为前提的①。根据《诗经》记载,条播可追溯到周族始祖“弃”生活的虞夏之际。而中耕和条播都是以农田的畎亩结构为基础的。因为作物种在“亩”(长垄)上,为条播和中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人们花了那么大的力气修建了农田沟洫,自然不会轻易抛荒,这就促进了休闲制②代替撂荒制。《周礼》中有“一易之田”和“再易之田”,即种一年休一年和种一年休两年的田。《诗经》等文献中有“菑〔zi资〕”、“新”、“畲”〔yu余〕的农田名称,菑是休闲田,新和畲分别是开种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田;三年一循环,类似于西欧中世纪的三田制。

耦耕是我国上古普遍实行的农业劳动方式,是以两人为一组实行简单的协作,其起源亦与农田沟洫制度有关。当时的主要耕具,无论是尖锥式的耒,还是刃部较窄的平刃式的耜,由于手足并用,入土较易,但要单独翻起较大土块却有困难。解决的办法是两人以上多耜(耒)并耕。不过在挖掘沟畎时,人多了又相互挤碰,而两人合作最合适,由此形成耦耕的习惯,又与农村公社原始互助习俗相结合而固定化,逐步推广到其他各种农活儿中去。

可以说,从虞夏到春秋,我国黄河流域农业体系是以沟洫制为主要标志的,我们称之为沟洫农业。在沟洫农业的形式下,耕地整治、土壤改良、作物布局、良种选育、农时掌握、除虫除草等技术都有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已经萌芽于其中了。

沟洫制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约相当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那时,私有制已经产生,但是兴修农田沟洫系统不是分散的个体家庭所能为的,它要依靠集体力量进行,保持和加强土地公有制因之成为必要。这就使以土地公有私耕为根本特征的农村公社得以产生并在阶级社会中延续下去。所谓井田制就是农村公社及其变体。井田制和沟洫制是互为表里的。耒耜、沟洫、井田三位一体,是我国上古农业的重要特点,也是我国上古文明的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