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盛唐时期货币的相对稳定
自太宗贞观至玄宗开元年间,唐代币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间武后中期及开元晚期稍差,在表面平稳中已孕育动乱因素。盛唐货币稳定原因,在于贞观之治所收实效。太宗励精图治,选贤任能,细察历代兴亡之理,居安思危,以隋为鉴,取信于民。常说:“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通鉴》卷一九七)强调为官必须顺民意,察民情,惜民力,得民心。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他推行一系列兴利除弊政策,形成贞观之治,也为盛唐币制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些策略计有以下三项:第一,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兴学,育才,爱才,网络人才,善用人才。太宗曾说,与其多得钱数百万缗,不如得一贤才。朝廷设弘文馆及国子监,大兴太学,征天下名儒为学官,精选人才为学士,四方精英云集京师。因此,唐代人才辈出,治国、用兵、理财、外交以及经学、文学、诗歌、艺术等方面,都涌现大量杰出人才,这是唐代币制稳定的精神支柱。第二,奖农桑,兴水利,多方发展官民手工业生产,物资丰饶,物价平稳,贞观初斗米仅三四文钱,开元初一二十文上下。南北交通畅通,商业发达,大小商业城市布满水陆要道。人民安居乐业。这是货币稳定的物质基础。第三,政治上比较开明,政通人和,讲求实效,不务虚名。对外宣扬国威,增强国力。“唐地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通鉴》卷一九五)。这也是货币稳定的保证之一。
这一时期虽然货币稳定,但私铸恶钱较多。高宗武后时,因内外用兵,财政负担重,又加商业发达,需要钱币增加。官方因铸钱成本太高,不肯铸,钱紧缺。私铸云起,恶钱充斥,虽用严刑高压也无用。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官方以好钱一值恶钱五收恶钱,因恶钱作价过低,恶钱反被收藏,改为一比二也无效。开元时(公元713—741年),江淮一带私钱风行,有几十种偏炉钱,七八文才抵官炉钱一。朝廷派官员去江淮查禁恶钱,引起民间不满,罢市抗拒。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恶钱一千文重满六斤者,官用好钱300文收兑或按时价给布绢杂物。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因好钱不许加价多被收藏。商人从江淮以好钱一文换恶钱五文,把恶钱运京城以一当一用。天宝以后,时局大坏,对私铸恶钱无暇顾及,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