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唐前期和晚唐的通货膨胀
玄宗天宝年间,重蹈隋炀帝覆辙,由治平富强转向骄奢荒纵,政治腐败,武备松弛。加之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征课加重,经济由盛转衰,社会动荡。安史战火挫伤唐朝元气,造成府库枯竭,卖官爵,度僧尼,捐杂税,百般检括,均无济于事。大历(公元766—779年)初,安史乱平,生产恢复尚未跟上,物价依然不稳,如米每斗仍在1000至1400钱之间。代宗晚年,米价仍比战前上涨一倍,帛价上涨四倍。杜甫诗云:“岂闻匹绢直万钱”,可见当时通货膨胀危害之大,引起多种异常情况:
(1)物价飞涨,民众受尽苦难,户口锐减。
(2)税收的货币数字上升,实际价值下降,肃宗初(公元756年)岁入钱60万缗;晚年(公元762年)超过初年十倍。代宗大历末(公元779年)增至1200万缗。
(3)官吏俸饷所得钱数倍增,实际货币购买力下降。大历十二年按新币值调整官俸,每年约增15.6万缗。
这次通货膨胀,在肃宗初起时很猛烈,其后断断续续,起伏不平,地区之间时有不同,前后约有60年,直至德宗建中(公元780—783年)后期才平息。
唐代治理通货膨胀的办法,总的是因势利导,逐步调整,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息兵罢战,稳定政局。唐王朝用武力加收买的策略,平定安史之乱。肃宗和其后两代,相继革除天宝弊政,躬行节俭,戒奢戒骄,整饬吏治,重用贤才,文如李泌、陆贽,武如郭子仪、李光弼等,使战乱渐趋平息,社会秩序恢复。第二,发展生产,沟通南北经济往来。许多重臣武将在其驻地,率领将士力田,并招徕流民,屯田垦荒。此举影响很大,使遭受战火洗劫的各地,迅速恢复生产。朝廷还实施许多减轻人民负担、奖励开荒、发展手工业等措施,颇收实效。安史战乱多在北方地区,长江流域所受影响较少,物产丰饶。于是朝廷全力恢复南北运道,以南方物资,济北方之急。第三,善于理财。理财家刘晏参照西汉桑弘羊那套办法,综合运用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系中唐实况,实施一套理财办法,收效很大。史称其施行效果是“国用饶而民不扰”。第四,管好货币流通。压缩钱币铸造,尽量减少市场钱币流通数量,在某些大额支付上多用绢帛,使绢值的货币作用超过钱值。同时严禁私铸。实行上述措施之后,伴随着生产恢复,内外贸易日增,物价渐趋平稳,币值回升。闹了数十年的通货膨胀,又向相反方向发展而趋向通货回缩。
懿宗以后几代,藩镇割据自立,互相攻打,形同战国局面。还截留中央税收、物资和铸币。唐王朝那些只知吃喝玩乐的昏君,听命宦官专权,中央力量日益削弱,常因物资缺乏而造成种种纷乱,不时发生通货膨胀和局部恶化现象。僖宗光启年间(公元885—888年),米每斗高达30—50万文,币制彻底崩溃,民间恢复实物经济。有些地区大额开支则用白银。晚唐货币严重混乱状况,蔓延到五代十国,引发出更大的货币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