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晚清和民国币制概况
清末,几次丧权辱国的惨败,激起变法维新自救。变法虽遭慈禧扼杀,但清廷也被迫表示“力行实政”,允许“设厂自救”。随后,制订一些经济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缓慢而曲折地向前发展。1912年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在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广设银行洋行,操纵中华经济命脉,控制市场,把持进出口贸易,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垄断借款,勒索赔款,以租界为据点,发展在华势力。
20世纪上半叶也是中国政治和经济大变化时期。这一变化,也影响了货币。这一时期的货币显示出以下特点:
(1)中外货币并行流通。前期外币占优势并垄断金融市场,中国货币处于附庸地位。后期才改变,中外结合,新旧杂陈,公私共存,各行其是,出现了一个中外货币互相利用而又明争暗斗的复杂局面。
(2)货币发行从绝对分散到相对集中。清廷后期对货币的发行放任自流。外国在中国擅自发行货币,清廷从来不过问。北洋政府虽曾颁国币条例和管理货币办法,也只是对内使用。北伐以后,国民政府逐步取消商业银行及地方银行的货币发行,整顿各地金融市场,先集于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1942年进一步集中由中央银行统一发行。同时并存的还有革命根据地发行的货币。美元港币仍在城市行用。日伪钞票也行用多种。
(3)货币形制及币材多样化。这一时期,货币种类很多,信义欠佳。这一时期货币有五大类:一是中国公私银行发行的纸币、银元、铜镍铸币。二是外国银行的纸钞、银元、各种硬币和信用货币。三是银两和少数民族地区专用的金银币及各种货币。四是官银钱局号、钱庄、票号、典当及地方各种公私机构或个人自由发行的票券和货币代用品。五是各种实物货币,因时因地而异。从币材形制看,有银两、银元、铜元、制钱和古钱、杂钱、纸币、信用流通券、货币代用品及实物货币,还有纪念币。这些货币各有很复杂的内容。多无任何价值保证,更无信用可言。
(4)各种货币的比价关系变化很多。如银元与银两的比价,有洋厘、银拆,随行市改变。各种纸币或铜元之间,也经常发生价格变化。其他杂币更无规矩可言。货币的购买力,平时政府发行的尚可,但遇局势变化大时波动也很大,其他更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