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三节 银两制的兴衰

第三节 银两制的兴衰  

银两制历经宋、金、元、明取得法定货币地位以后,一直为官私收付的主要法定货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行用。清朝曾经对银两制制定几条规定:征税起征点初为一两,乾隆时减为一钱,一钱以上必须用银,以下听民自便;法定制钱1000文合银一两,纳粮时小户零星税银及大户尾欠银一分收钱十文;纹银为标准成色;政府会计都要银两核算。此后,举凡市场交易和政府收支,甚至民间往来,多以银两为货币单位计算。银元通行之后,再以银元对银两来折价收付。清季和民国时期,银两的本位币地位,并不因银元发展快而受影响,直到1933年3月废两改元为止。共计存在405年。

银两常用的有四等:一是银元宝,通用的基本计算单位重50两为一锭,特大的重500两,又叫马蹄银;二是中锭,约重10两,秤锤状,又叫锞〔ke刻〕子或小元宝,马蹄形;三是小锭,重量自三两至五两不等,多呈馒头状,又叫小锞银;四是一两以下的碎银或银屑,叫福珠、滴珠。各种银两在使用时必须用平砝衡其重量,叫平秤。民初调查说当时平砝有170多种,实际不止此数。政府法定公用的有库平,用于国库省库,库平一两重37.31256克。各省及省内也不同,如省库平、道库平、盐库平等等。次为关平,各地海关用,各关也不同,中央法定的一种重37.68克。征收漕粮折色所用的叫漕平,更无统一标准,因地而异,同一地也有不同漕平标准。上海通用漕平。漕平的实际重量比库平、关平都低。另外还有市平、司马平、公砝平、钱平等等。各地负责鉴定银两的机构叫公估局,负责看秤看色。无论是本地银两或外地流入的银两,均由该局在银两上用土法鉴定成色,秤定重量,然后在银锭上批注,才可行用。鉴定者都凭多年经验鉴定,所获结果相当准确,并负无限责任。

银两有两大类。一是实银两,通称宝银。各地的形状、成色、大小、轻重和使用习惯都不同。官炉私炉自铸种种银两,名目繁杂,据《清朝文献通考》所载有好几十种。清与民国又不同。晚清与民国时期通用的有:北京十足银、松江银,天津行化银、白宝银、老盐课银,东北大翅宝银,济南高白宝,上海二七宝,苏州苏元锭,扬州扬漕平银及扬州新,镇江公议足纹银,杭州元宝银及小锭子,汉口公估二四宝银,武昌昌关子及昌关锭,九江二四宝纹,长沙项银及十足大宝银,广州藩纹关纹及盐纹银,云南公估银,贵州巧水银及儸儸银,重庆足色票银,西安十足银,甘肃、新疆足纹银等等。按宝银成色分:纯银1000‰,足银990‰以上,纹银930‰以上,标准银900‰以上。这是全国公认的统一标准,具体到各地所用宝银情况极复杂,据调查,各省通用宝银共计104种。二是虚银两。这种所谓银两没有白银实物,仅代表白银在市场起货币作用。社会公认其名称、成色、重量、计算方法和使用要求。它代表某地共同使用的标准银两,成为该地区统一的货币计算单位。全国有四种,即是:上海的九八规元,天津的行化,汉口的洋例,营口的炉银。这些都是以平砝名称表示的银两计算单位而广泛使用的货币。

银两制度流行了几百年,由于本身缺点导致其消亡。其主要缺点是:银两形制笨重,携带、保存、使用均不便;种类名称过于复杂,太难辨认;成色高下不齐,过于繁琐,互不通用,折算困难,定质定价定量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