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一节 从卷轴式写本到雕版印本册装

第一节 从卷轴式写本到雕版印本册装  

隋唐时期我国图书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由卷子发展到册子;印刷术的发明使图书由写本变为印本。在公元4世纪至9世纪中叶之间,中国图书主要是卷轴式的写本。这种写本用棒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以此为中心卷成一束,称为卷轴。每张纸上都画有边栏和界行,以便于书写。卷子在书架上放置的时候,轴头往外以便于抽出与插入。轴头上有一根签子系在上面,写着书名与卷数。

(1) 雕版印本的出现

雕版印刷的最早出现时间不迟于唐朝中期。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四月十五日由王玠〔jie 介〕出资刻印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本实物。柳玭〔pin频〕在其《柳氏家训》序里也提到雕版印刷:

中和三年癸卯(公元883年)夏,銮舆在蜀之三年也,余为中书舍人。旬休,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率雕版印纸,浸染不可尽晓。

印刷术最先是在民间产生和流行起来的,首先刊刻的大都是人民经常要用的、需要量较多的图书,因此群众生活的必需书——历书,识字用的工具——字书、小学,人们喜闻乐见的诗集以及占卜和风水之书,最先被雕版印刷出来。为了宣传佛教,隋唐两朝抄写佛经的风气达到惊人的地步,寺院和个人都有从事抄写佛经的。由于需要数量大,因此佛经成为最先被刊印的图书的一种。

在民间印刷事业的推动之下,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公元932年)由政府雕版印刷《易经》、《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及《仪礼》、《周礼》、《礼经》等九种经书,《五代会要》记载了这件事:

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各以业本经句度抄写注出,仔细看读,然后雇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随帙刻印,广颁天下。如诸色人等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

“九经”的雕印主要依据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立于长安国子监内的12种儒家经典,即所谓《开成石经》,前后费时20多年时间,雕印而成。在此之后,政府刊刻书籍的工作开始了。五代以后,图书手抄本逐渐被印刷本所替代。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并为世界文明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2) 册装形式的流行

雕版印刷的出现,引起了书籍形式的变化,出现了从卷轴向书册过渡。原来卷轴阅读起来费时费事,十分不便。所以明代学者胡应麟(公元1551—1602年)在《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中指出“至唐末宋初,钞录一变而为印摹,卷轴一变而为书册。易成、难毁、节费、便藏,四善具焉。”

英国人斯坦因(M. A. Stein,公元1862—1943)从我国敦煌盗走的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雕印的佛经一册,即是我国现在见到的最早的册装形式的本子。斯坦因在《敦煌取书记》中称“……又有一小册佛经,印刷简陋,然颇足见自旧形转变至新式书籍之迹。书非卷子本,而为折叠而成,盖此种形式之第一部也。”由此可见,唐末五代时期,是我国图书由卷轴变为册装的转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