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在黄河两岸
距今一万年前后,人类社会又跨入到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考古学上所说的新石器时代。现今在中国大地上已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如星罗棋布,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在高原,在海岛,到处都留下了先民们的足迹,到处都埋藏着先民们创造的文化遗存。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地区,也是史前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遗址分布相当密集,这虽然有可能是考古工作在这里开展得比较深入的缘故,但也说明这一带史前人口分布密度明显大于其他地区,黄土与黄河哺育了史前农业文明,这也是华夏文明起源的根基所在。
黄河流域迄今发现的较早的新石器文化,有渭河地区的白家村文化、黄土冲积带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北辛文化及后李文化,它们都属比较发达的原始农耕文化。另外,在河北省徐水南庄头遗址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文化遗存,其中包括了若干陶片,这一发现可能会提早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起始年代。
磁山文化因70年代河北南部武安磁山遗址的发掘而得名。磁山人制作有质地较粗糙的陶器,使用磨光石器,种植的主要谷物是粟,还饲养有猪、狗、牛、鸡等家畜,生活的年代为距今8000—7500年前。磁山遗址的发掘刚刚结束,河南新郑又发掘到另一处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裴李岗,这类遗存在河南中部的许多地点都有发现,被命名为裴李岗文化。裴李岗人使用的陶器和石器与磁山人的多有相似之处,制作有一种十分精致的带齿石镰。居住面积不大的圆形半地穴房子,还有较大规模的氏族墓地。裴李岗人生活的时代也与磁山人相当,或者还略早一些。
后李文化以山东临淄后李官庄遗址命名。后李人烧制夹砂陶器,使用石、骨、蚌类的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及采集、渔猎活动。
北辛文化因山东滕县北辛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发掘时间几乎与裴李岗遗址相同。北辛人制作陶器时比较注重外表的装饰,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也有数量较多的打制石器,生活的年代稍晚,距今7200年前后。
磁山人、裴李岗人和北辛人都生活在黄河下游的冲积扇上,在黄土高原上也生活着一支早期新石器时代居民——白家村人(对于这一类文化遗存的命名存在较大分歧,我们这里采用以最典型的临潼白家村遗址来命名)。白家村文化几个主要遗址的发掘时间,也是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白家村人制作实用且富于美感的陶器,发明了彩陶;使用磨光石器,但磨制并不精细;居住圆形半地穴房子,有规模不很大的公共墓地。白家村人生活的年代为距今7800—7000年上下。
这几支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文化,在内涵上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陶器多见三足鼎形器和鼓腹器(图1),农作物有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相互产生过一定影响。这几支文化后来又发展成为更繁荣发达的新石器文化,白家村、磁山、裴李岗文化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的渊源,北辛文化则是大汶口文化的前身。这种发展关系的确认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是许多考古工作者长期共同努力发掘的结果。
图1 关中地区早起新石器文化陶器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一支新石器文化,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经过数十年的发掘与研究,人们对仰韶文化的面貌有了深入了解,它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陕西、山西南部、河南及邻近地区,关中平原为这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仰韶居民生活的时代大约为距今7000—5000年前。在这一广大地域的较长时间范围内,各地的仰韶文化面貌存在着一定差异,考古学家们又将它区分为几个小的文化圈,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它们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仰韶居民过着比较稳固的定居生活,有较大的村落,有些遗址面积很大,可达10多万乃至上100万平方米,包括房址、窑址和大片墓地。住房主要为半地穴式,发明了多间连建的房屋。据考古发掘,曾发现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大房址。仰韶人的生产经济以农耕为主,兼营家畜饲养和渔猎。农作物主要有粟和黍,家畜有狗和猪,牛、马、鸡、羊也有,只是不能确定是否为家畜。仰韶人的制陶业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器物造型规整、装饰美观,火候也高。彩陶比较发达,有红、黑彩,也有棕、白彩,纹饰流畅。仰韶人有大规模的公共墓地,有一定数量的多人合葬墓,幼童一般用大件陶器作葬具。
黄河下游的鲁南苏北地区,继北辛文化发展起来的是大汶口文化,它因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史前墓地的发掘而得名。大汶口居民生活的时代为距今6300—4400年前,与仰韶人的时代相当或稍晚。同仰韶人一样,大汶口人创造了较为发达的农耕文化,主要农作物也是粟,饲养猪、狗等家畜。手工业较发达,有精致的骨角、象牙、玉石制品。陶器工艺水平也较高,出现轮制陶,有精美的薄胎、黑胎和白胎,也有不少可同仰韶文化媲美的彩陶,开始制作专用酒器。大汶口人有较大的公共墓地,有一定数量的合葬墓,部分死者有比较丰富的随葬品。
在仰韶和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是龙山文化,它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起初人们将山东境内以灰黑陶为代表的晚期新石器遗址称为龙山文化,黄河中游地区发现的几百处相似的文化遗址也都被纳入龙山文化之内。后来为区别起见,分别称作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等,更有将这类文化所代表的时代称为“龙山时代”的。各地龙山文化有不同的渊源,有本身的特点,又由于年代相近,互相有较多交流,所以也有不少相似之处。龙山时代普遍采用轮制技术制陶,火候很高;房屋建筑较为讲究,有夯土台式房基,居住面上涂抹有防潮白灰面;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城堡,发明了凿井技术;有不同规模的墓地,少数墓筑造讲究,有丰富的随葬品(图2)。
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及附近地区,有一支继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繁荣的彩陶文化——马家窑文化,由20年代发现的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其年代约为距今5200—4000年前,在千余年的发展中,前后变化很大,可区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分别命名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马家窑文化居民以种植粟、黍的农耕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彩陶相当发达,是所有新石器时代居民中对彩陶最为偏好的一支,主要绘有变化多姿的几何形图案,极富韵律感;房屋多为半地穴式,有较大的公共墓地;开始制作小件青铜器,这是马家窑人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图2 山东龙山文化陶器
继马家窑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是齐家文化,因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的发现而得名。齐家人生活的年代为距今4000年上下,以农耕为主,有狗、猪、牛、马、驴、羊等家畜。也有一定数量的彩陶,绘简约的几何纹图案。房子为半地穴式,同龙山文化一样,居住面上涂有白灰面。有大规模的公共墓地,墓穴排列整齐,随葬品多寡不均。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