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八节 声响捕鱼

第八节 声响捕鱼  

利用声响捕鱼,有两种含义:一是以人造声响逼集鱼群;一是利用鱼群的活动或其本身发出的声音,以某种器具探测它的方位和数量。古代人对这两种方法都有发现和利用。

汉代人已发现,声响会使鱼类藏伏渊底。《淮南子·齐俗训》说:“击舟水中,鸟闻之而高翔,鱼闻之而渊藏。”这样敲击船板,就能捕捉到更多的鱼。

唐、宋两代,鄱阳湖的渔民曾以敲锣打鼓、或敲击船尾横木,捕捞鱼群。后者又称为“鸣桹〔lang狼〕”。捕捞时,集船数十艘或上百艘,众渔民同时敲打。在这种“噪声”干扰下,起初鱼群结集,伏于水底,继而失去平衡,翻仰水面。此时,以罩捞取,如同拾之平地。这种惊心动魄的捕捞场面,曾招惹不少文人为之赋诗作词。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其“鸣桹”诗中写道:

尽日平湖上,鸣桹仍动桨。丁丁入波心,澄澈和清响。鹭听独寂寞,鱼惊昧来往。尽水无所逃,川中有钩党。(《全唐诗》卷六一一)

或许,古代渔业资源尚为丰富,他们并不知道这是灭绝鱼种的作法,更未曾想过它会给后代留下多大的恶果。直到清代,沿海地区某些城镇的渔民还以此种方法捕捞海中黄花鱼。几百艘渔船环绕海面,鸣桹巨响,歌声四起,灯光攒星光,见者往往疑作海市。虽然,古代渔民发现了声响对鱼类及其活动的影响,但是,这种声响捕鱼法实在不可提倡。

从声学意义而言,另一种声响捕鱼法更具有科学价值。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发明了以去节竹筒探听水下鱼群的方法。竹筒的功能类似现代的“声呐”。将去节长竹筒,一直插入水底,以此可听到水下鱼群活动声,判断鱼群出现的方位和数量。尤其是在黄花鱼(又称“石首鱼”或“勒鱼”)鱼汛到来之时,听闻情况会令人惊喜不已。

明代田汝成在其《西湖游览志余》卷二五中记载:

杭人最重江鱼,鱼首有白石二枚,又名石首鱼。每岁孟夏,来自海洋,绵亘数月,其声如雷,若有神物驱押之者。渔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流取之,有一网而举千头者。

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也有类似记载。他言及宁波、温州等地渔民以巨舰下海捕捞之情形。鱼汛之时,“鱼如山排列而至,皆有声。渔师皆以篙筒下水听之”。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

可见,以去节竹筒听水下鱼声的发现,至晚始于明代,并一直被沿海渔民袭用至今。这是古代人在声学技术上的一大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