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帝国的长期稳定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使得古代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并走向成熟。隋初的刘焯,针对日月运行的不均匀性,在《皇极历》中首次采用定朔代替平朔,并创立了二次等间距内插法,改良了历法。唐代对天文仪器的改造和大规模的天文观测,为编定更完善的历法提供了更精密的天文常数,其中最著名的是一行为编定《大衍历》而进行的大地子午线的科学测量。在《大衍历》中,一行创立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和计算视差影响的经验公式,并加强了历法内容和结构的系统性,表明我国古代历法体系已完全成熟。天文历法的进步和数学的发展与普及是分不开的,如二次内插法既是历法推算的重要方法,又是数学研究的巨大成果。隋唐两代都在国家创办的学校中设置了数学教育,还在科举考试中设立了明算科,以汉唐间十部重要的数学著作为教科书,称作“算经十书”①,并对其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十部算经中的《缉古算经》是初唐王孝通所作,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开带从立方(求三次方程的正根)的算书。隋唐农业技术的发展,如南方水田整地技术、农具改良、兴修农田水利工程、作物栽培种类和品种增加,等等,为农书的产生创造了良好条件。这时的农学著作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既有综合性的,又有专门性的,计有20多种。隋代诸葛颖的《种植法》达77卷,陆羽的《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茶叶专著,晚唐陆龟蒙的《耒耜经》既是我国最早关于农具的专著,又是最早叙述江南农事的农书。隋唐时期的医药机构已较为完善,规模超越前代,也是当时世界仅见。政府的重视,无疑有利于医药学的发展。唐代的《新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它收药物844种,而且图文并茂,在动植物形态学上也有着重要意义。隋朝医家很重视对病因、病候的研究,太医博士巢元方等受命总结前人经验,写成《诸病源候论》,论述了1700多种病候,成为我国历史上内容最丰富的探讨病因病机的一部专著。这时期在临床医学方面也取得显著进展,孙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两部巨著,集东汉以来临床验方之大成,尤其在药物使用上成就卓著。另外,藏族人民通过长期积累,并吸收了汉族及邻国印度的医药经验,在唐代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藏医学体系。8世纪宇陀·元丹贡布编撰的《四部医典》是藏医学的经典,奠定了藏医学的基础。隋唐两代统治者还十分重视编纂全国性的地理著作,以掌握全国各地的山川、物产、户口、风俗等情况,这对地理著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时编修的地理著作以“图经”的形式为主,即由地图和说明文字组成,是对以《汉书·地理志》为代表的传统地理学的发展,著名的有贾耽的《海内华夷图》、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等。唐代中外交通发达,玄奘西游家喻户晓,他的《大唐西域记》既是地理学著作,又是研究中外交流的重要资料。
宋辽金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政府对科技发明的奖励政策,以及各民族间和中外科技的交流,促使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时达到了最高峰。宋曾公亮在《武经总要》中记载了制造火药的方子,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了指南针的制作、活字印刷的发明,再加上宋代苏易简的《纸谱》、元代费著的《纸笺谱》等造纸专著的出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几乎都在这一时期或发明,或得到改进,从中可见宋元科技高度发展之一斑。宋元时期的科技著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总体水平上都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前代。天文方面,宋代苏颂的《新仪象法要》记载了被称为世界最早的“天文钟”的水运仪象台的设计制造;元代郭守敬等人的《授时历》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它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在的理论值仅差23秒。数学方面,宋元数学是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第二次高潮,也是古代数学发展的顶峰,数学家灿若群星,著作成就辉煌。如宋秦九韶的《数书九章》提出了“大衍求一术”(一次联立同余式解法);金元李冶的《测圆海镜》论述了“天元术”(一元高次方程);元朱世杰的《四元玉鉴》阐释了多元高次方程组解法等,在不同的方面,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在农学上,不仅有《王祯农书》这样综合黄河流域旱田耕作与江南水田耕作生产经验的大型农书,还出现了《陈旉〔fu夫〕农书》那样专论南方水稻区域农业技术与经营方法的地区性农书,以及大量的关于蚕桑、茶、花卉、果木等的专门性农书,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技术的全面发展。医药方面,宋政府多次组织修订出版了《证类本草》、《太平圣惠方》等大型本草和方书;金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等,张从正的《儒门事亲》,李杲〔gao稿〕的《内外伤辨惑论》等,元代朱震亨的《格致余论》等,从不同的侧面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形成了“火热论”、“攻邪短论”、“脾胃论”、“养阴论”四大医学流派;宋王唯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元滑寿的《十四经发挥》统一了各家对腧穴的说法;元齐德之的《外科精义》和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分别为外科和骨科的专论。这些著作表明中医药学在临床经验、医学理论和本草学上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另外,宋代宋慈的《洗冤录》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后流传到国外,译本很多。这一时期,地理学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宋代乐史所编的《太平寰宇志》和元代所修的《大元一统志》,都是地方志的煌煌巨著;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完整的岩石矿物学著作;此外,还有众多的郡县地方志、游记和海上见闻录等。宋元时期在地图测绘上的成就也格外突出,规模大,技术精,其中像《华夷图》、《禹迹图》、《地理图》、《九域守令图》等石刻地图,一直保存至今,是我们研究古地图的珍贵资料。技术方面的专著如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历代工匠的经验与当时的建筑技术,元代陈椿的《熬波图》记载了炼铁技术,薛景石的《梓人遗制》则是木工技术专著,其中对纺织机械的记述详明,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最能综合反映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著作当数沈括的《梦溪笔谈》。书中涉及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化学、冶金、兵器、水利、建筑、动植物及医药等广阔的领域,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成果,有“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之称。
明代初期,由于封建制度日趋没落,科技发展的势头缓慢下来,特别是像禁止民间习学历法那样的统治政策,直接限制了某些学科的发展。当时较为发达的是技术和应用科学方面,如吴敬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是1000多个应用问题的汇编,程大位的《算法统宗》是珠算术的专著,反映了当时商业数学的发展。朱载堉的《律学新说》发明了十二平均律,对音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以及一批务实的知识分子转向科学研究,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又峰回路转,萌发生机,在明末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集大成的药物学著作,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的百科全书,《徐霞客游记》是我国古代地理学的杰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古代及当时农业技术的集大成者,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则一方面将我国古代科学知识作了一次综合记录,一方面吸收了当时西方的一些科学知识,是一部百科式的科学著作。这些著作实际上是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
明末清初,西方近代科学开始传入我国,对我国科技术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一些传统科学继续向前发展,比较典型的是中医药学,如清代叶桂的《温热论》、吴瑭的《温病条辨》和王士雄的《温热经纬》对外感温病的发病途径和传变以及辨症诊治做了全面研究,使温病学说达到了成熟的阶段;朱奕梁的《种痘心法》记载了人痘药的选育法和人痘接种法;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和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也确实起到了“拾遗”和“改错”的作用。另一方面,一批科学家投入了中西科学的汇通工作,明末徐光启、汤若望等人编著的《崇祯历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欧洲的天文学;清代梅瑴〔jue觉〕成等编译的《数理精蕴》是介绍西方数学知识的百科全书;王锡阐的《晓庵新法》汲取了中、西天文学的优点,并独立发明了计算金、水星凌日的方法;梅文鼎、李善兰等更有大量的数学著作问世,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他的还有郑复光的《镜镜詅〔ling铃〕痴》比较完整叙述了几何光学,徐寿的《化学鉴原》是系统的化学教科书,等等。尽管明末及清代的科学著作在数量上要比历代多得多,但总的来说,自明中叶以后,我国的科技发展便开始日益落后于欧洲了。
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像一条河流,从发源到汇入世界科学大海,一直连绵不断,其继承和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历来就是处于世界的前列,有过惊人的辉煌,只是在近二三百年中,才开始落后于西方。重温历史,更增强我们的信心,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通过艰苦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重新屹立于世界科技领域的峰巅。
——————
注释:
①十部算经为:《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缀术》。宋代刊刻“算经十书”时,《缀术》已佚,以《数术记遗》补之。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