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我国传统科技在整体上处于低潮,然而作为一门为现实服务的地理学,因受统治者的重视,以及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取得了累累硕果。明代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在东南亚、印度洋地区进行的大规模、长达30年的航海活动,不仅是我国海上探险事业的空前成就,也是世界地理发展史上的壮举。这次活动带来了地理学上的新知识、新认识。《郑和航海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亚非航海图。随行人员撰写的见闻录,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都是地理学的珍贵资料。明代的一部重要的地理著作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是徐霞客数十年野外考察的日记汇编,其中对岩溶地貌和山脉、水系的科学考察,已具有近代地理学思想的萌芽,开拓了我国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明代的杨慎、王嘉谟也都致力于对大自然面貌的探索。杨慎的《山名考》、《温泉志》、《滇南月令词》等分别在山名与山形、温泉的分布与利用、物候与人类活动关系等方面有突出成就;而王嘉谟的《北山游记》则系统描述了当时北京西北山区的自然环境,是现存地理著作中有开创性的一篇。这一时期,我国传统地理学继续发展,其中方志的编撰规模大、种类全、数量多、分布广。明代曾五次修总志,清政府曾三次编修《大清一统志》,其中《嘉庆重修一统志》内容丰富,体例完善,是历代《一统志》中最好的一部。其他有代表性的方志有:《(顺治)河南通志》是门类齐全、撰写规范的通志类方志的典型代表,《西域水道记》是以湖泊为纲的水道专志,《西陲要略》是西北地区的地区专志,《西藏志》是第一部正规的西藏地方志,《朔方备乘》是关于北部边疆的地理专志,等等。据统计,明代修志3000种左右,现存900多种,而清代现存方志就有5000多种。方志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是我国传统地理学走向成熟和顶峰的标志之一。明清时期沿革地理研究也空前发达,既有以表格形式说明政区、疆域变化的,在体裁上有所创新的著作,如《历代地理沿革表》、《历代疆域沿革表》等,还有像《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那样的历史地名辞典,以及《历代舆地图》、《历代地理沿革图》之类的历史地图集。清初,一批具有启蒙思想的学者编出了一批能够通达古今之变,为政治、军事和国计民生服务的沿革地理著作,如顾炎武的《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其中《读史方舆纪要》是我国史料最翔实、内容最丰富、结构最严密的沿革地理著作,直到今天,仍是研究历史地理不可缺少的参考书之一。
《禹贡》
《禹贡》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是关于先秦地理环境的重要著作。《禹贡》收于儒家经典《尚书》中。过去旧史家认为该书是大禹治水和重新制定贡法的记录,作者是夏代史官或大禹本人。其实,这是一部托名大禹治水而记载古代地理情况的著作,与大禹治水本身并无多大联系。《禹贡》的著作年代,多年以来一直存在争论。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禹贡》是公元前300年左右,也就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禹贡》全篇不足1200字,内容却相当丰富,主要有九州、导山、导水、五服四个部分。
九州是《禹贡》全篇的主要部分。“九州”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的自然地理区域。它以岱、华、荆〔jing京〕、衡四山和河(黄河)、济、淮、黑四水,以及海洋等为分界标志,将全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九州部分分别记述了各州的山川、湖泊、土壤、物产、植被、田赋等级、贡品名目、水陆运输路线和少数民族等情况。这些记载很有研究价值。《禹贡》在记述各州的自然景观时,运用了区域比较的方法。如根据不同土质将其分为壤、坟、埴、垆〔lu卢〕和涂泥几种;又根据土色,把土壤辨别为白、赤、黑、青、黄几类;书中综合这两大因素,描述了各州的土壤情况。《禹贡》中的兖、徐、扬三州,都在我国的东部平原地区,自北向南,连成一片。《禹贡》记载三州的植被情况是:北部的兖州,草木抽发为长条,分布疏朗;中部的徐州,草木逐渐茂盛,覆盖大地;南部的扬州则是草木极繁盛、树木极高大的地区。这是我国地理文献对植物分布呈地带性变化的最早描述。
《禹贡》的九州划分和分区对比方法的使用,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对我国的地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九州的划分方法在我国历史上经常被采用。
导山部分叙述了九州范围内山岳的名称和分布特点。按照《禹贡》的写作方式,导山是为了治水,只有察明山脉的高低走向,才能引导和治理洪水。《禹贡》将黄河中下游及汉水、淮河之间的20多座山归纳成四条东西延伸的“山列”。第一条在渭水、黄河以北;第二条在黄河南岸;第三条在汉水流域,自陕西的嶓冢山到湖北、河南交界的大别山;第四条从岷山起经衡山至江西北部的敷浅原。在对山列的记述中,表明作者已有山系概念的萌芽,并且掌握了我国山岳分布西高东低、西部集中东部分散的两大特征。
导水部分叙述了弱水、黑水、黄河、漾水、长江、济水、淮河、渭水和洛水九条河流的水源、流向、流经地区和支流、河口等情况。叙述的次序先北方后南方、先上游后下游、先主流后支流,条理清晰,使人对九州内河流水系的分布情况一目了然。这是我国有关河流水系的最早记录。
导山和导水两部分,文字虽然不多,但却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分区域、分部门进行研究的开始,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最后一部分是五服。它以500里为距离,由王都向四面等距离扩张,依次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并规定了相应的管理方法和交纳赋役的等级。这是一种理想化的中央行政制度,表达了作者大一统的政治见解。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实际上反映了战国时期人民要求结束诸侯割据,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禹贡》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在我国地理学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在研究方法和地理观念上都对以后的学者有很大启发。历代对它进行注释、考证的著作很多,成为中国沿革地理和经学地理的一大支柱。《禹贡》中的不少地理概念和词汇,如冀、豫、渭水、汉水、泰山、华山、衡山等等,直到现在仍在使用,可见其影响的深远。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是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我国6世纪以前地理学的代表作之一。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涿州郦亭(今河北涿县南)人,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父亲做过青州刺史,因此,在他少年时就随父亲游历了山东的名山大川,培养了探索山川名胜奥秘的兴趣。成年后,他利用做官的机会,周游了今天的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广大地区。每到一处,他都留心察看水道形势,探溯源头河口,并游览名胜古迹。郦道元不仅喜欢旅游,而且酷爱读书,尤其是地理著作。在读书的过程中,他感到当时的地理书籍,不是过于杂乱,就是过于简略,并且有不少错误。他认为,桑钦的《水经》专门记述水道虽然是一种开创,但却太粗略了,而且所记大多是前人旧闻,有必要进一步搞清各条河流的来龙去脉。于是,他决心以《水经》作基础,写一部更为详备的水道专著。这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水经注》。
《水经注》全书40卷,30多万字。其体裁是以许多水道的干流或大支流为主题,主题下大小不同的段落都有一句或几句纲领性的说明作为“经”,随后详细引用有关资料作为“注”。这种以水道为纲记述地理情况的体例,不同于以往的地理著作,是郦道元在《水经》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古代综合性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水经注》名义上是为《水经》作注,实际上却是自成体系。仅以字数来说,就比《水经》增加近20倍。在写作中,郦道元吸收和采纳了大量前人的地理学成果,引用了430多种书籍,以及许多金石碑刻、地图、民歌、民谣等。这些古代文献有许多没能流传到今天,因此,《水经注》中这些片断,成为研究在此之前地理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水经注》所记地理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这也是这部书的一个突出特点。郦道元生活在南北对峙时期的北魏王朝,可贵的是,他在写作《水经注》的时候,却突破了北魏的疆域界限,将视线投向了我国的各个地区。在记述坝水(即流经朝鲜的大同江)、印度河等水系的源头、流经地域和归宿时,甚至记载了部分边疆邻国的地理情况。《水经注》所记水道达1252条,比《水经》多出1000多条。在记载水道的同时,书中对河流流经地区的山川景物、城市、关津亭障、古迹、水利设施、物产,以及有关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据统计,《水经注》记载的峡谷近300处,瀑布60处,湖泊500多处,泉水和地下水300多处,古都180座,城邑2800座,桥梁约100座,津渡近100个,涉及的地名约20000个。《水经注》还介绍了13个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有些还指明了地理分布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和影响。
《水经注》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在叙述事物时也十分确切细致。为了写好《水经注》,郦道元在他足迹可能到达的地区,都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有一次,他发现《水经》和《汉书》对泗水的源头记载有问题,于是他不辞辛苦,亲自去探寻源头,最后终于在卞县故城(今山东泗水县东)东南桃墟附近找到了泗水的发源地。郦道元还极为重视地形地貌的方向、数值、位置的记载。如《汾水注》中说:“山即汾山也,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文颖言:在皮氏县东南,则可十里,乃非也,今准此山,可高十余里。”书中对高山峡谷、岩溶地貌、西北干燥地区的地貌都有许多精彩的描述。
《水经注》在地理学方面取得了许多前人没有的成就。例如该书中记载的植物种类不下140种,动物种类超过100种。郦道元对生物的性状和习性进行过细致的观察研究,书中记载的淡水鱼类的洄游现象,在世界上是最早的。书中对生物的地理分布和变迁都有所描述。《涟水注》中还写道:湘乡县石鱼山,有一种黑色石头,纹理与云母相似,常显出鱼形,敲剥一层后,鳞、鳍、头尾非常逼真。这是我国最早记载鱼类化石的文献之一。
《水经注》中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设施。都江堰、郑国渠、灵渠、芍陂〔po坡〕等,都是先秦著名的水利工程。郦道元对这些工程的兴建过程、地理位置和范围结构等,都作了比前人更为详细的记录。以农田水利建设和河流、湖泊的综合利用为中心,书中涉及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农业生产的多个侧面。除此之外,《水经注》中还记载了温泉、地下水、天然气、锡矿、盐业等矿产资源,还有许多关于采矿、冶金、纺织、造纸、食品等工业部门的资料,对我们研究古代的经济情况有重要价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