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五行相生与历法
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五行相生是五行观念中使用最普遍,发展最成熟的一种排列方式。
按照《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的说法,木是五行的开始,水是五行的终了,土是五行的中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这个顺序,就像父子相生一样。木行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所以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热而水主寒。这是上古各类文献中,有关生数五行定义的通常说法,可见古人设立五行,开始时并不是为了解决哲学问题,而是借助五种物质的名称来作为一年中五个季节的名称。木行就是一年中开始的第一个季节,相当于春季;火行为第二个季节,相当于夏季;土行为第三季,介于夏秋之间;金行为第四个季节,相当于秋季;水行为第五个季节,相当于冬季。
有人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既然有了一年四季的分法,为什么又要另外弄出一个五行即五季的分法?既然木、火、金、水相当于春夏秋冬,为什么在夏秋之间又再出现一个土行即长夏?据研究,四季与五行,是属于两种不同的历法系统。四季与十二月八节二十四气相配,是属于阴阳合历系统。古代按农历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又将四季分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每季含有二节;二十四节气则对应于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所谓阴阳合历,是月用太阴月(朔望月),年用阳历年(回归年),以闰月调整节气。而五行则属于纯阳历系统,它将一年分为五季,每季72天。其中每一行又可分列为阴阳两个部分,每部分36天。阴阳这两个具体的名词开始于什么时代,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议。但没有阴阳这两个词,也可以使用与此相对等的其他名词,如《淮南子·天文训》就称之为刚柔,凉山彝族则称之为公母。
《管子·五行》有如下记载: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淮南子·天文训》和《春秋繁露》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这种生数五行历的历元设在冬至,木行从冬至开始计算,木行的第一天恒定为甲子日,经过72日,至第七十三日火行第一天开始为丙子日,以下土行第一天为戊子日,金行第一天庚子,水行第一天壬子,五行计360日,外加五至六天过年日,合为一岁。这五至六天过年日不用干支纪日,故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仍从甲子日开始。这种纪日方法与我们从彝族了解到的情况完全一致。
作为与阴阳五行历相匹配,在《管子·幼官》中还有将一岁分为30节气的办法。这30节气的名称为:地气发、小卯、天气下、义气至、清明、始卯、中卯、下卯、小郢、绝气下、中郢、中绝、大暑至、中暑、小暑终、期风至、小卯、白露下、复理、始节、始卯、中卯、下卯、始寒、小榆、中寒、中榆、寒至、大寒、大寒终。书中明确规定每个节气为12天,30节气正好为360天。以往人们不了解阴阳五行是一种历法系统,对将一岁分为30节气的分法感到不可理解。由于30节气与阴阳五行隶属于一个系统,一个阳历月正好为三个节气36天,一行为六个节气72天,配合起来非常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