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学习与行动结合。孔子要求学以致用,学习所得必须见于行动,即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起初,他过分相信学生表态性的话,认为学生说的话都会实际去做的,于是“听其言而信其行”。后来发现学生言行脱节以后,才对学生提出了言行一致的要求:“听其言而观其行。”他讨厌学生讲假话、讲空话、讲大话,认为言过其行是最可耻的。就道德修养来说,根本的要求是“迁善改过”。他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而不是用作装饰,给别人看。孔子深信人的智慧和道德都是在不断克服缺点与错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从办私学时间之长久、从事私学活动精力之集中、私学规模之宏大、私学生徒弟子之众多、私学教育经验之丰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来说,这是其他学派的私学所不及的。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在教育上影响最大的是孟子私学和荀子私学,他们从不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私学传统。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中期教育家、思想家,名轲〔ke 科〕,邹(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孟子私学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教育学生明确并坚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道德原则。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于私学教育,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趣。孟子私学特别重视人的内在能力的培养,主张发挥人天生的善性,把教育看作是人心内发的作用,认为教育的作用不是要自外注入人本来没有的东西,而是在于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道德观念,促使人对先天“善端”的自觉,进而成为圣贤,从而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他强调“尚志养气”、“存心寡欲”、“改过迁善”、“反求诸己”,肯定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指出“仁者荣,不仁者辱”,鼓励人们“舍生取义”,坚持道义原则,并强调人们从艰苦和患难中磨练意志。孟子从性善论观点出发强调内向、存养扩充、自求自得,并要求努力找回已经失去的“善端”,防止外在不良环境的污染。孟子私学的这些理论和经验,虽有某些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已触及了制约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问题,对后世儒家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战国末期教育家、思想家,名卿,赵国(今山西南部)人。荀子私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君子、圣人,而以学为圣人作为最高目的。荀子私学特别重视后天人为的作用影响,把教育看作是“外铄〔shuo数〕”后天的过程,所以强调“化性起伪”。所谓“伪”,即“人为”的意思,指用后天人为教育的方法来纠正和变化先天的本性。按照荀子的性恶论思想,顺着人的自然本性,必然发展为恶,而产生相互争夺,所以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外来作用改变和抑制人的内心本性,树立人为的道德观念,接受社会的约束,维护社会的稳定。荀子私学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因而在儒家经典的传授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西汉的许多经学大师,在学术思想上大多是渊源于荀子学派。荀子私学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教师有绝对权威,因而能培育出像韩非、李斯这样在当时属于第一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