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三节 唐代的学校教育

日本是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次数、人数较多的国家。在隋代,随同遣使团曾来过两批留学生。在唐代,随正式遣唐使来过13批留学生,每批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二三十人,都进入国学学习,有的留学数年,甚至留学二三十年。如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学于长安太学,经过20年的学习,吉备研究经史,学涉众艺,阴阳历算,天文算术皆能通晓,尔后回国,对于移植唐文化和开拓日本文化、文字与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学完后曾留在长安任职,官至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同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王维(公元701—761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晁衡返回日本时,王维写了一首《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的诗:“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后来晁衡的渡船在海上遇险,消息传到长安,朋友们以为他死了,十分悲痛,李白写了一首哭晁衡诗:“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流露了深切的哀思。其实晁衡并没有死。他随破船漂到越南,又辗转返回长安,一直住到逝世,他先后在中国生活了54年。

新罗也是不断派来留学生的国家。如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仅一次从中国归国的留学生就有105人。从9世纪到10世纪中叶约150年间,新罗留学生在中国科举考试及第的就有90人。其中有个学生叫崔致远,12岁来唐学习,18岁举进士,他的《桂苑笔耕集》,直到现在还在我国和朝鲜流传。新罗重视中国经史,留学生带回经史书籍皆译为新罗语,广为流传。新罗因受唐文化教育的影响,还建立了以唐朝为蓝本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并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内容。

唐朝对友好国家派来的留学生,在学习和衣食住方面尽量照顾其需要,给予优惠待遇。当时与唐通使的有70多个国家。唐的文化通过留学生的来往而传播东西方各国,因而留学生在唐与各国发展友好关系、开展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桥梁作用。在唐代的留学生教育中,文化输出国不自骄,文化输入国不自卑,这是双向的交流活动。在长安留学的学问僧很多,有印度和波斯的,也有日本和朝鲜的。据史书记载,印度来唐参加译经的学问僧就有20余人。学问僧除了在中国佛教译场译经和传播佛教外,还一边学习中国文化。印度学问僧精通医学,尤善治眼病,他们热心传授医学知识和治疗技术。在唐代,印度、波斯(今伊朗一带)等国的医学知识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医学宝库。印度医学书籍《龙树菩萨药方》、《婆罗门药方》、《婆罗门诸仙药方》等都在隋唐时传入中国。唐时侨居中国的波斯学者著有《海药本草》。大秦(东罗马)的医术也为唐时人所熟知。印度的天文学者学成后,在长安司天台担任职务,参加历书的编制工作,并翻译了印度《九执历》。许多中国僧人到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求经礼佛,有的僧人在外国研习佛经多年。唐朝鉴真(公元688—763年)和尚东渡日本,不仅传授佛学、医学和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学习日本文化,终于东瀛。唐玄奘(公元602—664年)法师从西域归国,从印度取回佛经657部,他在长安组织专门机构翻译,20年中译出75部,1335卷。义净法师从印度取回经、律、论约400部。佛经的传入和被吸收,对中国古代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佛经中的思辨哲理与注经方法,对唐宋经学发生了巨大影响。后来,佛教经典又通过中国传入朝鲜、日本,影响了东亚文明体系。唐代的音乐、舞蹈、雕塑、建筑艺术随着留学生教育和文化交流,深受西域、中亚特别是印度的影响。莫高窟、敦煌雕塑受西域传统的佛像雕塑艺术影响也很深。总之,广泛学习,互取精华,这是唐代的留学生教育的一大特点。纵观世界古代教育史,像唐代这样的留学教育规模是罕见的。所以我们说,唐代的留学生教育是相当成功的,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