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二节 宋代的学校教育

第二节 宋代的学校教育  

宋代的国子学亦称国子监,既是宋代中央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中央最高学府。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孙”,称国子生。

太学的地位比国子学低,招收八品以下子弟或庶人之俊士为学生,设立的时间也较迟,但办理得比国子学有成效,是宋代兴学育才的重点,也是中央官学的核心。

辟雍是太学的分部,或称为“外学”。

四门学、广文馆——这两所都是为了士子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而设立的预备学校,招收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弟。

武学习诸家兵法、步骑射,分上、内、外三舍,学生100人,适应了当时外患侵逼的需要。

律学在宋代也颇受重视。

医学分设三科:方脉科、针科和疡科,招学生300人。

算学招收命官及庶人为学生,定额210人。书学不受出身等级限制,亦无定额,主要学习篆、隶、草三体,同时须明晓《说文解字》、《字说》、《尔雅》、《博雅》、《方言》等。考试分为上中下三等:“以方圆肥瘦适中,锋藏画劲,气清韵古,老而不俗为上;方而有圆笔,圆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浊,各得一体者为中;方而不能圆,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笔画不得其意,而均齐可观为下。”

画学开设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专业课程,作画考试的评分标准是:“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

宋代重视书学、画学,与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有关,因赵佶擅长书法,自成一体,称为“瘦金体”,并工画,擅长山水、花鸟、人物、鞍马、禽兽等。

宋代有专为教育宗室子孙而设立的贵胄学校,如资善堂、宗学、诸王宫学和内小学等。

宋代的地方行政分为三级:第一级为路;第二级为州、府(也有的设军、监);第三级为县。各路不直接设置学校,仅置学官管理所属各学校。因此宋代地方学校仅有两级:由州或府、军、监设立的,称州学或府学、军学、监学;由县设立的称县学。由于州、县设置最为普遍,故宋代地方学校主要是州学和县学。

宋代州学和县学一般都有校舍,分成教学、祭祀、娱乐、膳食、住宿、收藏等几大部分,普遍设立了藏书楼。在办学经费上实行以学田为主,政府资助,社会献田,捐款集资,学校刻书创收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办学经费。

从学校教育的管理体制来看,隋唐以前的地方官学都委托各地方行政长官兼管,宋代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学的领导,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起,陆续设置诸路学官;自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起,又设置诸路提举学事司。宋代以前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来管理地方官学,提举学事司的设立,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创新意义。从此以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在中央有国子监,管理中央官学;在地方设有提举学事司,管理地方官学。南宋时,或设专员,或由明文规定地方长官兼任提举学事。由于宋代对于地方教育行政的重视,因此各地方学校教育较为发达,办得颇有成绩,把中国古代地方官学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宋代学制系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