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八股文与试帖诗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采用排偶文体,称为“八股文”。说到八股文,可追溯到宋元时期,王安石罢诗赋、帖经、墨义,改以经义取士。元代士子考试用经义、经疑。明初乡试会试的文字程式,称《五经》文、《四书》义,八股文格式正式形成。衍至清代,更为盛行,成为科举考试中最主要的文体。
“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而命题,内容诠释必须以程颐、朱熹理学家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
开头叫“破题”,说明文章题目的意义与内容,文字简练含蓄,把题义破开,类似我们今天常说的点出文章“主题”。如试题“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破题可作“圣人有志于学,十五而已然矣”(引自《红楼梦》第八十四回)。
次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引申说明之,语言明快,意义连贯,承上启下,进一步作主题的补充。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承题可作“夫人孰不学,而志于学者卒鲜。此圣人所为自信于十五时欤”(引自《红楼梦》第八十四回)。“破题”与“承题”文字不多却很重要。在《红楼梦》第八十四回中,贾政查阅贾宝玉的“窗课”,即塾中习作的八股文,只对三篇文章的破题与承题进行了一番评论,就可了解文章的全貌,因为它们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三是“起讲”,即议论开始,因为八股文要“代圣贤立言”,即作者把自己当做圣贤的代言人,所以起讲通常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字开头,总括全题,笼罩全局。
“破题”、“承题”、“起讲”这三个小部分合起来也被统称为“帽子”,只是说明题意。
第四是“入手”,“起讲”后用一二句或三四句引入本题,称之为“入手”。
第五是“起股”,第六是“中股”,第七是“后股”,第八是“束股”。这四个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其文字繁简,声调缓急,都要相对成文,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都很严格。八股文的字数,均有明文限制,违者不录,以后成为定制。八股文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要求作者用古代圣贤的思想和口吻,不得越雷池一步,在形式上必须按照一定格式和字数填写,毫无自由发挥的余地。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五经》,考生预先就把书中可以作为试题的写成若干篇文章,或请人代作文章,平时只死记硬背以便临时侥幸猜中,随手拈来。也有些儒士专门选编八股文,渐渐成为一种行业,不仅私人编,官方也编,清代八股文选的仿刻泛滥成灾。考生们死读硬背,临到考场就“剿袭”一番,甚至有只知八股文,而连本经都不知的。
兹录《初学玉玲珑》书中《事君能致其身》 一文为例,以见八股文的结构、形式和内容之一斑。
“尽其诚以事君,其能亦不易矣。(破题)盖事君者多,而能致身者少也。如其能致者乎?其诚不又尽于事君哉。(承题)尝谓出而筮仕,则事君之日长焉。(正拍事君)第虑循拜飏之虚文,而国弗忘家,公弗忘私,未可许为臣道之已至也,(起讲)若夫其人而贤贤之诚也,愿致仕者不外好德之士,修之家者献之廷,岂徒负股肱之寄。(起股前股)且其人而事父母之诚也,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顺乎亲者获乎上,自不惜膂力之刚。(起股后股)吾盖观于事君,又能致其身焉。(出题点明题目)其为大臣欤,若启沃,若调燮〔xie泻〕。凡夫身所可能者,不复留余地以自处,推其心一若蹇蹇匪躬。古人之事君有然,而我岂让未遑也。(中股前股)其为小臣欤,或疏附,或先后。凡夫身所必能者,并不留余地以处人,推其心一若鞠躬尽瘁。古人之事君如是,而我岂谢不敏也。(中股后股)是故内而事君,即使遍为尔德,百姓歌建极之天子,而其身必不有其功;盖致之者久矣,夫岂仅《天保》之章,而能云尔哉。(后股前股)且外而事君,即使一月三捷,万方仰有道之圣人,而其身犹负其辜;盖致之者至矣,夫岂仅《采薇》之什,为能如是哉。(后股后股)噫,事君若此,不学而能之乎?而况不止此也耶!(落下)”
这篇八股文的题目出自《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意思是说,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能力,服事君上,能够忘己忘家。这篇八股文即以此为依据,大意是说:能全心全意以事奉君主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尽自己力量去做事还是容易的,但要能把自己全部身心彻底奉献出来是很难的。如果一个人出去做官,能遵循礼义,而国不忘家,公不忘私,那还不能算达到臣子的最高要求。作为臣子应该具有贤人之贤,以在家中修养好了的品德奉献于朝廷,岂能辜负帝王对其辅佐者的殷切期望?如在家里能以诚心侍奉父母,那么对国家就能以忠心侍奉君主,移孝为忠,所以朝廷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我曾看到服事君主而不顾其身的人是这样的。作为大臣,能开诚忠告,调和事理,凡自己能做到的,应全力以赴,全心全意,历尽艰辛。作为小臣,能使臣下亲附君主,辅助完成公务,凡自己能做到的,应全力以赴,鞠躬尽瘁,与人相处。古时候人服事君上就是这样,我岂能不学习他们不效法他们吗?所以服事君主从内(主观方面)来说,在于使自己品德高尚,百姓歌颂,树为准则,自己本身并不会居其功,因为自己很久就已将全部身心奉献给君主了,岂只是《诗经·小雅·天保》篇为君主祝福的诗歌所表达的那些情感?服事君主从外(客观方面)来说,即使一月三捷,万方景仰有道之圣人,而他自己仍感到不足,因为自己早已将全部身心奉献给君主了,岂只是《诗经·小雅·采薇》篇为君主奉献的诗歌所表达的那些情感?噫!服事君主如此,不努力学习与修养品德而能做到吗?又何况服事君主还不止这些呢!
这一篇八股文没有“束股”,只有“六比”(起股、中股、后股两两相对),八股文还有“八比”和“十比”的。只是选一篇以见其例罢了。格式既固定,作者不过是把《四书》、《五经》的话头意思贯串全文,这很难说是什么代圣贤立言。即使是代圣贤立言,又有什么用处呢?
鲁迅说:“八股原是蠢笨的产物。一来是考官嫌麻烦——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木做的,——甚么代圣贤立言,甚么起承转合,文章气韵,都没有一定的标准,难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二来,连应试的人也觉得又省力,又不费事了。”读书人把一生的精力都消耗在八股文上,的确只能变成酸腐迂拙、不学无术的蠢才。所以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秦始皇只坑埋了400余名儒生,而数百年来八股文坑害的知识分子又何止千万!这种僵化死板的八股文,既无学术价值,又无实用价值,只是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思想工具。清初有个医学家徐灵胎,号迴溪,著有许多首“劝世”的“道情”(一种民间小调),学名为《迴溪道情》,其中“刺时文”一首云: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材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指讲解经书与指导写八股文的书),店里买新科利器(指仿刻编印的八股文选)。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谈到八股文时说:“这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奥,不过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这个批评是实事求是的,反映了实情。
清朝科举考试中,除八股文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文体,就是“试帖诗”,又叫“五言八韵诗”,也是一种形式古板、要求严格、不能随意抒发情感而只能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诗题。它是五言的,共16句,首尾各两句可以不用对偶,其余各联必须对偶,限定以某字为韵,在题目旁须注明“得某字”韵。诗的结构大致和八股文相同,首联名破题,次联名承题,三联如起股,四五联如中股,六七联如后股,结联如束股。首联和次联,须将题目字眼全部点出,如题字太多不能全点,也要把要紧的字眼点出。结尾要颂圣——赞扬皇帝、歌颂时政。例如有诗题为“赋得敦俗劝农桑(得敦字)”,这是用唐玄宗的一句诗“敦俗劝农桑”为题。清代嘉庆年间杨庚的试帖诗如下:
耕织鸿图肇,农桑凤诏温。
巡春民用功,函夏俗同敦。
考礼钦祈谷,歌豳〔bin宾〕重采蘩。
公田皆雨及,法驾屡星言。
推四风清畎〔quan犬〕,缫三月满盆。
笠看黄壤聚,秭〔zi子〕到绿云屯。
安土齐趋业,捐租叠沛恩。
万年衣食裕,寿宇迈羲轩。
试帖诗是应制之作,必须庄重典雅,不能用不庄不吉的字句,据倪鸿《试律新话》卷四载:福州一位举人,只因诗中有一句“一鞭残照里”,主考官说他语用《西厢记》,被取消了录取资格。又如湖南一位秀才,因诗中有“平远山如画,温柔月恋乡”一句,主考官也认为不庄不雅,没被录取。可见试帖诗也和八股文一样,形式呆板,内容空洞,缺乏生气,没有作者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
八股文与试帖诗束缚士子的思想,流弊甚多,但是世界上的事也并不那么简单,事情也还有另外一面。从文章与诗歌的写作技巧与方法上看,也不能完全否定,从我们研究民族文学史、民族文化史的角度看,它善于变换运用词汇,重视修辞手段,讲究对仗、用典,不得失粘、出韵等等,也不是完全没有艺术价值的。如江国霜《制义丛话》序所说:“指事类策,谈理似论,取材如赋之博,持律如诗之严。”意思是说八股文博采策、论、诗、赋诸文体之特点,脱化而来,别为一格,不失其为一种文体。再从考试制度来说,因八股文有严格的程式和内容标准,也有利于评分的标准化和客观化。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