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四节 宋墨 元墨

第四节 宋墨 元墨 

宋代的制墨业十分发达。首先,是制墨名家众多,地域广阔;其次,制墨技术提高,制墨原料扩大,墨品增多;再次,是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与制墨名家交往密切,自制墨者增多。

宋代制墨名家非常之多,仅《墨史》收录就有170人;明代麻三衡的《墨志》收录有65人,两书中,除去重复者,尚有200多人。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前代。下面就其中著名的加以介绍。

张遇 前面说过,由于宋代何薳的《墨记》明确记载着“国初张遇”,加上《墨志》里,也把他列入宋代,我们还是把他视为生活在宋初的人。

张遇所造的墨是供宫廷用的。宋朝“靖康之变”以后,宫中的宝藏,包括张遇制的名墨,也都成为金朝的战利品。据《墨志》引《墨笺》记载:“金章宗宫中,以张遇麝香小御团为画眉墨”,这是说在金朝宫中,嫔妃们大约又发现了这种“麝香小御团”有描眉美容的功效,便把它作“画眉墨”了。关于以墨画眉,在《文房四谱》上就记载有“后周宣帝,令外妇人,以墨画眉,盖禁中方得施粉黛。”关于张遇之墨,在《墨志》上也记载有:宋代文学家秦观“有张遇墨一团,面为盘龙,鳞鬣〔lie猎〕悉具,其妙如画,其背皆有‘张遇麝香’四字……世未有也”。这说明张遇的墨,制作得非常精美,所饰盘龙“其妙如画”。还有前面我们提到过的“龙香剂”,是油烟墨,制时加入一些很贵重的配料,自然更为名贵。

潘谷 徽州地区著名墨工。宋代元祐(公元1086—1094年)时人。潘谷制墨善于用胶。用胶得当,能保持墨质坚挺,遇湿不散。他制了很多名墨,如“松丸”、“狻猊〔suan ni酸倪〕”、“枢庭东阁”、“九子墨”,都被称为“墨中神品”。由于潘谷墨技高超,为人豪爽,许多文人名士都愿与他交往。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孙莘〔shen身〕老寄墨四首》诗中吟道:“徂徕〔cu lai 粗来〕无老松,易水无良工。珍材取乐浪,妙手惟潘翁。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诗中极力称颂了潘谷的墨。其中乐浪是朝鲜地名,辖境约当今朝鲜平安南道、平安北道及黄海北道的一部分。《墨史》对此有进一步解释:“高丽贡墨,……不善合胶。然其烟极轻细,往时,潘谷尝取高丽墨,再杵入胶,遂为绝等。”高丽即朝鲜。这是说当时朝鲜生产的墨,搀胶不得当,但其烟极轻极细。潘谷常常把这种烟料非常好的高丽贡墨复经杵碎,搀入适当的胶,再制出上等的墨。“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句中的鱼胞即鱼鳔,也指用鳔制作的胶,明代沈继孙的《墨法集要》上称为“鱼鳔胶”。经过万千次的捣杵,使“硬剂杵成熟剂”(《墨法集要》),再在墨额上印上双龙图案。因为潘墨太精美了,以致苏轼“墨成不敢用”。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多么喜爱潘谷的墨。潘谷不仅墨艺高超,他人品也极好,苏轼因此很敬重他,称他为“潘翁”。传说他经常负囊售墨,遇有需求他的墨又少钱者,他则少取或不取,慷慨赠予。《墨史》上说,他在临终前,“取积券焚之”,就是说烧掉欠他墨钱的借据。可见他墨德也非常高尚。由于潘谷的墨质高价廉,据宋代孟老元所撰的《东京梦华录》说,当时在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相国寺的交易市场上,潘谷的墨是大家争购的抢手货。

潘谷不仅能制出“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墨史》)的良墨,而且也精于辨墨。《墨史》上说:“潘谷验墨,摸索便知精粗,一日过鲁直(黄庭坚字),取所藏墨示之,谷隔锦囊揣〔chuai〕之,曰:‘此李承晏软剂,今不易得。’又揣其一曰:‘此谷二十年造者,今精力不及,无此墨也。’取视果然。”这是说,有一次黄庭坚让潘谷鉴别一下他的藏墨。潘谷隔囊立即辨认出来,认为是李承晏(李廷珪侄)的软剂墨。又辨认出另一为他自己20年前所造之墨,并且感叹道,现在自己精力已不够,制不出这等好墨了。从这些生动的故事里,可知潘谷制墨、辨墨的精湛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苏轼曾写给他一首诗:“何以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饼敲玄笏。布衫漆黑手如龟〔jun军〕,未害冰壶贮秋月……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虽然潘谷身“穿破褐”,墨染“布衫”,掌指龟裂,但制出了“玄笏”般的良墨。苏轼把潘谷敬誉为“墨仙”。

苏澥〔xie 械〕 《墨史》说他“喜造墨,所制皆作松纹、皴皮,而坚致如玉石”。宋神宗时,“(高)丽人入贡,奏乞浩然墨,诏取其家,浩然止以十笏进呈,其自珍秘盖如此。人有获其寸许者,如断金碎玉,争相夸玩。”浩然是苏澥的字。这是说,当时朝鲜人来宋朝进贡,借此机会,求索苏澥之墨,但苏珍惜难舍,虽是皇帝指令,也只进呈十笏墨。当时有人若得到寸长的苏墨,也如喜获“断金碎玉”,争相夸耀玩赏。到了宋徽宗“大观间,刘无言取苏浩然制铭,令沈珪作数百丸,以遗好事及当朝贵人。”这是说,几十年之后,仍有人要请当时名墨工沈珪仿制苏墨,用来送人。可见苏墨的名贵。

潘衡 《墨史》曾记载一个潘衡向苏轼学习制墨的故事,后苏轼子苏过听到这个故事大笑曰:“先人安得有法,在儋(今海南省儋州市)耳,衡适来见,因使之别室为煤,夜遗火,几焚卢,翌日煨烬中得煤数两,而无胶法,取牛皮胶以意和之,不能为挺,磊块仅如指者数十,公亦绝倒,衡因谢去,盖自别得法,借东坡以行也。”这是说,苏过说潘衡其实没有从苏轼那里学到什么制墨方法,而是潘衡自有制墨方法。只是借苏轼名义推销而已。《墨史》上继续说:“衡今在钱塘竟以东坡故,售墨价数倍于前。”这是说,潘衡利用名人效应,以广招徕,加价售墨。潘衡此举是耶非耶,暂且不论。但他所制之墨质优,至少也是畅销的原因。《墨史》就说:“然衡墨自佳,亦由墨得以名。”

沈珪 《墨史》说他早年贩运丝织品,经常去黄山歙州地区,客居歙时学得了制墨方法,真成了“墨客”。他一开始制墨就有成就,特别是善于用胶。“以意用胶,一出便有声称”。后“取古松煤杂松脂,漆滓烧之,得烟极精细,名为‘漆烟’。”他过去一直以对李墨对胶方法不能得之为憾。可巧,“一日,与张处厚于居彦实家造墨,而出灰池失于早,墨皆断裂,彦实以所用墨料精佳,惜不忍弃,遂蒸浸以出故胶,再以新胶和之,墨成,其坚如石。珪因悟‘对胶法’……故其墨铭云:沈珪对胶,十年如石,一点如漆,此最佳者也。”像许多科学发现出于偶然一样,沈珪“对胶法”的发现也是如此。上面还提到过,在大观年间,沈珪还仿制过苏澥的墨。“然珪作墨,亦非近世墨工可及,实可乱真也。”说明沈珪的制墨仿墨技艺是何等高超。

戴彦衡 《墨史》上说,他在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为复古殿供御墨,制出带有“双角龙”、“圭壁”以及“戏虎”等图样的“御墨”。“双角龙”墨的图样是南宋画家米友仁所绘,米友仁是米芾的长子,人称“小米”。这是墨家与画家合作制墨、饰墨的早期记载,是墨品逐步走向工艺品的重要步骤。《墨史》又说,当时欲在宫苑中建窑烧取松烟,有人欲用当时杭州西湖九里松来烧烟,戴彦衡坚决反对,认为应用黄山地区所产松树,指出西湖九里松是“松生道傍平地,不可用”,“人重其有守”。戴实事求是,“墨”守陈规,自然受到人们的称誉。

蒲大韶 蜀中制墨名家,《墨史》上说:“所制精甚,东南士大夫喜用之。”当时,蒲制的墨是“进御”的,但因墨上题字署名,惹起宋高宗生怒,“即掷墨于地,曰:‘一墨工,而敢妄作名字,可罪也。’”以后就不准其“进御”了。从这项记载也可看出,在封建社会,墨工的地位是如何的低下。此外,蒲大韶是用油烟制墨,而且还摸索出一定的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

蒲大韶与许多著名墨家一样,与当时许多文人墨客有着密切联系。《墨史》上说他“得墨法于黄鲁直”。这说明蒲黄相友善,同时也说明文学家黄庭坚也是善于制墨的。宋代文学家杨万里有《谢胡子远惠蒲大韶墨》一诗:“墨家者流老蒲仙,碧梧采花和麝烟。华阳黑水煎胶漆,太阴玄霜作肌骨。”从诗中昵称其“老蒲仙”来看,杨与蒲也有着一定的友情。

蒲大韶是阆〔lang浪〕中人(今四川省阆中市),据《墨史》记载,当时制墨名家中,四川地区的还有不少,如景焕是成都人,何南翔是遂宁人,彭云、彭绍、张楠都是泸州人。《墨史》称这里制的墨为“川墨”。

再有,当时兖州地区的名墨工也很多,兖州即今山东省兖州市。从《墨史》的记载来看,当时墨家所在地区,除徽州外按现在省份来说,北有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南有湖南省、江西省;西有陕西省、四川省,东有浙江省、福建省,地域分布相当辽阔。神州墨业,一如众星拱月,辐辏〔cou 凑〕于徽。墨家不仅分布广阔,而且制墨质量都相当高。如长沙墨工胡景纯“专取桐油烧烟,名曰‘桐华烟’。其制甚坚薄,不为外饰以眩俗眼,大者不过数寸,小者圜〔yuan圆〕如钱大。每磨砚间,其光可鉴,画工宝之,以点目瞳子如点漆……长沙多墨工,唯胡氏墨‘千金獭髓’者最著。”(《墨史》)

叶茂实 《墨史》上记他“善制墨”。“茂实造软帐,烟尤轻远,其法用暖阁幂之以纸帐,约高八九尺,其下用碗贮油,炷〔zhu住〕灯烟直至顶,其胶法甚奇,内紫矿、秦皮、木贼草、当归、脑子之类,皆治胶之药。”这是将制油烟方法、设备装置、治胶配药等都记载了。可以说是一份对油烟制墨法的完整“说明书”,使我们知道宋代是如何制作油烟墨的,资料十分珍贵。由于叶茂实“善制墨”,制作方法精细,设备完善,配药独特,“故其墨虽经久或色差淡,而无胶滞之患”。名墨家叶茂实,可以说,在油烟墨的制作历史上,是集大成者。

关于宋墨的实物,近年来也有一些发现。1977年在江苏省武进县前南塘村的一座南宋墓中,出土了半锭墨,残长5.5厘米,宽2.3厘米,厚0.6厘米。墨的正面残存一“玉”字,背面残存“实制”二字铭文。据考证,背面完整的铭文应是“叶茂实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宋墨,而且还见到了名墨家叶茂实的墨品手泽,吉光片羽,犹为珍贵。《南村辍耕录》上说:“惟茂实得法,清黑不凝滞。”从出土的此墨来看,质地坚实细致,虽时隔800多年(估计叶茂实生活在南宋中期),墨面仍泛有光泽。

元代制墨业又有一定的发展。元墨多为仿古墨。当时也出现了一些制墨高手。仅据《墨志》转录《南村辍耕录》的记载就有11名。即清江的潘云谷,长沙的胡文忠,钱塘的林松泉,宜兴的於材仲,武夷的杜清碧,松江的卫学古,天台的黄修之,豫章的朱万初,金溪的邱可行以及他的儿子邱世英、邱南杰等。

元代制墨家中,朱万初实为翘楚。明代项元汴《墨录》中记载:“杨慎曰:‘元初有朱万初,善制墨,纯用松烟,盖取300年摧朽之余,精英之不可泯者用之,真非常松也。’”朱纯用松烟制墨,松材要选经300年之久的历经风霜摧蚀,尚能生存的“精英”之松,而不用普通松木。元文帝时,开奎章阁,拣选一些儒臣的翰墨,书法家康里巎等将朱万初所制之墨进呈给文帝,很得赞赏,因此让朱万初任职于艺文馆。元代学者虞集曾赠诗给朱万初,他说,朱万初的墨,沉着,无留迹;轻清,有余润。《墨录》上说,朱万初的墨技与宋代名墨家郭圯〔yi夷〕父子乃伯仲之间,不相上下。“其品在郭圯父子间。”朱万初也掌握了宋代名墨家刘宁“造墨法”的“精艺”。因此可以认为,元代的制墨水准,至少不低于宋代。《墨录》上又记载:“万初本墨妙,又兼香癖。”看来朱万初除了墨艺精湛之外,也很留意墨的多重艺术效果。

除《墨志》中提到过的墨家以外,元代画家倪瓒的诗集中,也提到过一些墨家,如吴善、陶得和、李文远和沈学翁。

倪瓒赠诗给吴善,诗曰:“吴生制墨变潘法,住近义兴山郭中。洗玉巧当前涧水,采花还觅古时桐。照夜虹光灯影壁,拂云鸾尾谷生风。长年圭璧富润屋,我善养生那有穷。”诗中称颂吴善在义兴(即宜兴)山丘中,将“潘法”(潘衡之法)推陈出新,烧制出油烟墨的情景。

倪瓒也有诗赠制墨名家陶得和。其一首诗曰:“麋角万杵捣玄霜,螺制初成龙井藏。悟得廷珪张遇法,古松烟钿〔dian店〕色苍苍。”另一首曰:“桐花烟出潘衡后,依旧升龙柳枝瘦。请看陶法妙非常,一点浓云琼楮透。”诗中赞誉陶得和的墨艺,称颂他深悟李廷珪、张遇的制墨方法,烧制的桐烟墨超过了宋代名墨家潘衡。这又说明,元墨不低于宋墨,而且还对宋墨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倪瓒还对沈学翁的墨,加以赞许。称他的墨“烟细而胶清,黑若点漆,近世不易得”。有诗赞他说:“桐油墨法后松烟,妙赏坡翁已久传。麋角胶清莹玄玉,龙文刀利淬寒泉。山廨〔xie泻〕惟珍白鹅帖,云窗谁录古苔篇。爱尔治生吴市隐,收煤一室数灯燃。”从诗中我们知道了沈学翁制墨的情景,也知道了他是烧制桐油烟的能手。这也说明,自宋代以后,油烟制墨的规模与范围已逐步扩大。

元墨实物很少,近年来有所发现,如山西省大同市曾出土元代“中书省”墨。墨为牛舌形,一面为龙纹,一面为阳文篆书“中书省”三字。“中书省”为元代政区名,辖今河北、山东、山西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