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明清宣纸
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明代也是一个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稳定,文化艺术的繁荣,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如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征明为首的吴门派,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华亭派、苏松派以及蓝瑛的武林派等等。真是流派纷呈,各显异彩。在山水、人物、花鸟各种画科上,都有着全面、巨大的发展。
明初“院体画”多用水墨,稍带写意。中期的“吴门四家”(唐寅、仇英、沈周、文征明),尤其是沈周的浅绛山水及粗笔水墨的独特风格,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画,对以后水墨与写意都有很大影响。明代后期董其昌的水墨,深浅渍〔zi字〕染,浓淡分明。徐谓的画更是水墨淋漓,泼墨纵横。
明代书法也是成就斐然。除一些名画家本身也是大书法家外,还有“三宋”(宋克、宋广、宋璲〔sui 遂〕,“二沈”(沈度、沈粲),“二钱”(钱溥〔pu 谱〕、钱博)以及“二张”(张弼、张骏)等名家。也是流派众多,风格迥异。
明代绘画书法艺术的繁荣,尤其是水墨写意画的盛行,促使发展中的宣纸完善,呼唤成熟的真正宣纸出现。
我们现在所指的宣纸,或说真正的宣纸,是指以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并主要以手工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书画用纸。它的特点是:韧而能润,光而不滑。薄者能坚,厚者能赋,色白如霜,久不变色,折而不伤,耐腐难蛀。它的突出特点是“润墨性”。
《石林避暑录话》说:“纸则近岁取之者,多无复佳品。余素自不喜用,盖不受墨。”看来在南宋以至元代,许多纸品还是“盖不受墨”。《遵生八笺》上说:“南纸坚薄,极易拓〔zhi执〕墨。”笔者认为“拓”字同“摭”〔zhi执〕字,意为拾取(见张衡《思玄赋》),“拓墨”即受墨之意。这说明在明代南方,宣州地区的“南纸”已经明显具有“受墨”这种特性了。
在明代宣纸中有一种宣德纸,明代思想家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上说:“宣德陈清款……今则棉(纸)推兴国、泾县。”这种产于宣州地区泾县等地的棉纸为皮纸,即为宣纸。“宣德”为明宣宗年号,“陈清款”为造纸者陈清落款。清代邹炳泰在《午风堂丛谈》上也说:“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赋,笺色古光,文藻精细……宣纸陈清款为第一。”产于宣德年间的宣纸,因质优曾为“贡笺”,品种也不少。清代查慎行在《人海记》中说:“宣德纸有贡笺,有绵料,边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印。又有白笺、洒金笺、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簾纸、磁青纸,以陈清款为第一。”
关于宣州地区泾县造纸与制造宣纸的历史,《曹氏宗谱》序说:“曹大三于宋末争壤之际,烽燧四警,避乱忙忙。由南陵之虬川,迁至泾县小岭山区,其徙居十三宅。当时因见此系山陬〔zou邹〕,无可耕土,因贻蔡伦术于后,以为生计。”这是说,宋末曹大三避战乱来到小岭,并开始从事造纸业。在以后长期造纸过程中,曹氏造纸世家以及“十三宅”的纸工们,在以往宣州地区造纸经验与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创造出宣纸。以后又经明宣德年间直至明末,历时一个半世纪,已经制造出“至薄能坚,至厚能赋,笺色古光,文藻精细”的优质的、可以说是较成熟的宣纸。
有清一代,尤其初期,文化发达,艺术繁荣。绘画艺术,继续元、明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盛极一时,水墨写意画风靡于世。画界分支繁衍,派系林立,在文人画创作思想的影响下,众多画家刻意追求笔墨情趣,抒发“性灵”,怡情养性。
清代书画家众多,画家如“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hui辉〕、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四僧”(原济、朱耷〔da搭〕、髠〔kun昆〕残、弘仁)、“金陵八家”(龚贤、樊圻〔qi其〕、高岑、邹喆〔zhe哲〕、吴宏、叶欣、胡慥〔zao灶〕、谢荪)、“扬州八家”(一般指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shan善〕、郑燮、李方膺、罗聘),以及任伯年、吴昌硕等。清代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书道中兴”。书法家如号称四大家的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等。他们几乎都是以宣纸作画作字。他们的绘画书法,笔法酣畅,气势磅礴,追求墨色淋漓,敷彩鲜艳。这些都推动了宣纸的发展与提高。
再有,清代刻书印书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宣纸业的发展。仅以文艺作品为例,当时在徽州等地以宣纸刻印的有:高明的《琵琶记》、张凤翼的《红拂记》、《水浒全传》、《聊斋志异》等等。著名的《红楼梦》早期只是抄本流传,清乾隆五十六年及五十七年(公元1791年及1792年),两次在徽州地区用活字印刷,这就是有名的“程甲本”与“程乙本”。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惜春等人,在议论描画大观园全图时,宝玉道:“家里有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冷笑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cun 村〕染。”这里提到的“雪浪纸”,就是一种宣纸。所说的“托墨”,就是指宣纸的润墨性。雪浪纸很适合绘山水写意画。
清代,宣州地区的宣纸业空前发展。清初的储在文在《罗纹纸赋》中说:“若夫泾素群推,种难悉指。山棱棱而秀簇,水汩〔gu骨〕汩而清驶。弥天谷树,阴连铜官之云。匣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精选则层岩似瀑,汇征则孤村如市。”这是说,当时泾县的宣纸为群纸之冠,品类众多。山势秀峻,水流清急,谷树(谷树即青檀树)遮天。“坑”地(山与山之间低地)的杵声响彻宣城曹溪乡里。精制的纸张,垒放似岩层,晾晒像瀑布。征收汇集的时日,偏僻的山村,像市集一样热闹。读罢储赋,热闹非凡的造纸景象,真是跃然“纸”上了。
宣州地区的造纸业,直至清末仍很兴旺,《宣城县志》上载有清代诗人赵廷挥的一首诗:“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垒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从中也使我们领会到,当地造纸者“纸碓无停息”的勤劳景象,与“舂声撼夕阳”的动人场面。
最后我们要说明,现今对明代宣纸取样化验,结果表明全部为檀皮浆纤维。这就是说,明代制造宣纸的原料为单一的青檀树皮。宣纸中加入稻草浆为配料,则是清代以后的事(见《宣纸与书画》)。看来宣纸的制造有一个逐步发展过程。广义上说,若是指宣州地区生产的纸,那么这种宣纸至迟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若是指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所制造的纸,那么这种纸,在明代宣州地区泾县小岭一带才开始出现。若是指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所制造的纸,即真正的宣纸,则要到清代才产生。经过长期的实践,艰辛的探索,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不仅发明了造纸术,而且还创造了宣纸。宣纸的发明是我国造纸科技史和文化艺术史上的光荣与骄傲,也是对世界文化史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