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太基、天柱、玲珑四山亦是北魏摩崖刻石的荟集地。云峰山,也名文峰山,有名的《郑文公碑》即在此。它有上、下两碑,上碑在平度县的天柱山上,下碑在莱州的云峰山上。下碑之字极为成熟,笔笔随意,涵奇于凡而饶有生气,加上镌刻效果,更增添了几分苍秀古朴的情致。这里的许多摩崖刻石,有的散藻寥寥,有的卓荦长篇,如《观海童诗》、《论经书诗》等,已然合成了一个摩崖群体。此外,太基山置仙坛题刻数种,皆笔致遒劲苍健,气度恢宏。天柱山除《上碑》外,还有题刻十一处,翩然如云鹤游天,清波漪澜。玲珑山,古名百峰山,白驹谷题刻,庄雅紧峭,美于观望。
云峰诸山摩崖刻迹产生于由隶入楷的变革时期,以它为资料探讨,不仅可以追寻书史发展的脚步,而且可以窥见文字变迁的脉络。
从莱州西南行,潍坊地区也颇足一游。郑板桥曾在这里作官,遗韵犹存,他的《城隍庙碑》极其工秀。潍坊一城在有清300年中竟出六个状元,可想此处的确是人文荟萃之地。青州云门的大“寿”字,“寸”比人高,也颇具尊严。特别博物馆珍藏的一份状元试卷,虽是应制之作,但没有馆阁习气,很有高朗风骨。
北京,作为首都和文化中心,浓缩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从遗存的宫殿、坛庙、陵寝、苑囿、门楼、轩榭等古代建筑来看,或庄严华美、威武神圣,或森严肃穆、巍峨宏阔,或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或玲珑精巧、恬适怡愉,每一赏区特色纷呈,各有千秋。在这些景点中,古代法书遗迹,满目皆是。
在故宫西路养心殿内有著名的三希堂。清乾隆帝《三希堂记》云“内府秘笈王羲之《快雪帖》、王献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远帖》,皆希世之珍也。因就养心殿温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三希堂的命名即缘于此。《三希堂法帖》是乾隆初年由朝廷编采并刻制的一部大型丛帖。其取选之博、镌锲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集有从魏晋至明末的楷、行、草书作品340多件,另有题跋200多件,印章1600多方,可谓洋洋大观。《三希堂法帖》刻石安嵌于北海琼岛西侧的阅古楼。由高手钩摹上石,不仅每字神韵毕现,而且连浓墨、飞白、游丝牵连等特殊效果,亦毫微不隐。
这里的刻石包括著名书家的精品,如被乾隆帝誉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神乎技矣”的《快雪时晴帖》,被米芾赞为“运笔如火著画灰,连属无端末,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的《中秋帖》,还有别有奇气,顾盼不骋莽野,揖让未拘矜敛,可以窥探晋书风骨的《伯远帖》,褚(遂良)临、冯(承素)摹的《兰亭序》、蔡襄的《陶生帖》、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黄庭坚的《松风阁》、米芾的《苕溪诗》、赵孟頫的《纨扇赋》、《道场山诗》、沈度的《四箴》、沈藻的《橘颂》、文徵明的《与野亭札》、《与希古札》、董其昌的《曹娥碑》、《倪宽传赞》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不少历史名人、学者、官员的手迹,他们在别的方面的成就人皆共仰,但他们的字却鲜为人识,如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陆游、朱熹等大家的字都有陈展,游人至此可领略和欣赏到各家风采。
云居寺坐落在北京房山,寺对面的山上有藏经洞,洞内石经为唐初僧人静琬自书自刻,是为《房山云居寺藏经洞刻经》。而后沿袭下来,历代都有承继,云居寺便成为集收石经的石笈荟萃之地。其中静琬自己的手笔,备极精湛,北碑格局,经隋而入规范,至唐而又加润泽,于是得到了既有古秀又有新姿、既有新貌又有古致的艺术效果。
以上所述都是比较集中的地方,其实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都有“字”的存在。尤其一些名胜所在,必然也是文化集秀之处。以南京为核心,江北的扬州,江南的苏州、无锡、镇江,又是一片风物,一片文华的南朝翰府。《萧憺〔dan淡〕碑》、《萧景墓神道石柱》、《萧秀碑》、《明徵君碑》、《三绝碑》、《焦山碑刻》、《瘗鹤铭》都散处在这一带。
至若各地博物馆的收藏当然更为殷实,或是石刻的陈列,或是墨迹的藏展,各有各的镇馆秘宝,不可胜计。
许多园林,或者刻石,或者锲木,附之楼台殿阁者都为胜景增加了无限的文采。
浙江的杭州、绍兴,也是书法爱好者不能不去的地方。
西湖胜景,到处皆美,西泠印苑,三老石室,灵隐飞来,紫云岩壁,都有题咏,都假诸书翰,以展壮观。
宋鄂王岳武穆庙,栖霞岭有幸得葬忠骨,遗泽后世,因而称颂、致敬之作,有的铭石为志,有的装帧收藏,秘笈极富。在这里除了对鄂王可以凭吊寄情外,还可从书法艺术中得到熏陶。
绍兴会稽是王羲之的第二故乡,兰亭修禊的故地,虽不见得准确,但后人已根据文献所载,尽可能地重现了原来的旧貌。依然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亭台曲水,鹅池碧波,而且许多当代名家,也常集会于此,曲水流觞,追飨古人之雅事,同时步《兰亭》之盛,也留下了许多佳作,集展于此。所以游者至此,也可以得到足够的艺术享受。
在这一带还有禹庙禹陵,《岣嵝碑》固不足信,但亦非完全虚妄,就近一览,也可以领略一种异趣。
绍兴街里还有座“青藤书屋”,是明代书画家徐渭的故居。其中不仅有收藏可看,更可从中体会古代书画家的生活情致,对理解他们,学习他们,都必有好处。
众所周知,旅游活动有益身心,不仅可以缓解工作的疲劳,松弛紧张的情绪,舒展郁结,焕发精神,而且投身大自然,能得到美的熏陶,领会古贤天人合一、物我同境的哲学观,同时法书遗迹又将这一切转为可视可触的感性形式,使我们自觉地获得教益。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对中华民族丰厚绵远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味,既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又增进了对祖国的理解,更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所以,优秀的古代法书遗迹,确是遗惠后人,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