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综合英汉大辞典》——词典编纂新领域的拓展
外语、汉语双语词典是中国辞书园地中的一个新品种。这一类词典的产生,是西学传入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学习、了解外国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
1840年,殖民主义者用炮舰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面对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资本主义文明和科学技术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清朝开明士大夫和爱国知识分子中间,激起一股变法维新、自救图强的思潮。他们意识到要有效抗击西方侵略,必须师法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此,提出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籍的主张,以汲取西方各种有用知识。到了1862年,随着北京京师同文馆的成立,再次掀起西学东渐新高潮,各地相继出现一些外语教学和翻译机构,翻译西方著作,开始编制各种外文、汉文双语词典,介绍西方词典编纂方法。如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出版了英汉对照词典:《西药大成药品中西名目表》(1887年),《汽机中西名目表》(1890年)、《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1890年);天津制造局出版了石印的《中西度量衡表》(1891年)。1903年,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章程专门写有“文典”一章,规定“文典”是“以品汇中外音名,会通中外词意,集思广益,勒成官书为宗旨”。这一章中还介绍了词典的编纂方法等。至民初,外语、汉语双语词典的编纂有了新的进展。仅1907—191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汉双语词典就有:《英华新字典》(1907年),《英华大辞典》(1908年),《袖珍英华成语辞典》(1911年),《汉英新辞典》(1918年),等等。
五四以后,各种外汉、汉外双语词典纷纷编纂印行。如英汉方面的有:《汉英大辞典》(上海岭南中学1920年出版),《英汉字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出版),《综合英汉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出版)。法汉方面的有:《模范法华字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汉法新辞典》(北平丁宅1934年刊行)。德汉方面的有:《德华字典》(上海中华书局1920年初版),《德华成语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德华常用小字汇》(中德学社1945年出版)。西(班牙)汉方面的有:《华班字典》(上海徐家汇Union Commercial 1933 nyinxin)。俄汉方面的有:《新中俄大字典》(哈尔滨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苏联缩语新词典》(哈尔滨广记印书局1933年出版)。日汉方面的有:《汉译日语辞典》(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出版),《综合日华大辞典》(上海开华书局1936年出版),《日华成语辞典》(上海求益书社1936年出版)。以及《世界语中文大辞典》(重庆世界语函授学校1944年出版),《现代中文世界语辞典》(上海曙光出版社1935年出版),等等。
《综合英汉大字典》 这一时期编纂的各类双语词典中,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综合英汉大字典》影响最大。该书由黄士复、江铁主编,王云五、何崧龄、陈承泽参订,编者有文元模、李希贤、吴衡之等12人。书中收单语、复合语、略语、地名、人名、教名之语,合计不下13万条,成语约74000条,例证不下60000条。该书收语汇之丰富,超过当时任何一部双语词典。释义详尽,力求明确;释文后附有插图和表解;书末附有地名人名音译、教名英译、英语及对语、略语、中国地名表、不规则动词表。1928年初版原分两册,每册分正、补编,1937年合订为一册出版,到1948年共印行了八版。
在中国字典、词典发展史上,近现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在这短短的百年中,字典、词典内容、品种、数量、体例上的改变,对中国辞书的编纂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中国辞书编纂的科学化、知识化、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