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7 收租砖 东汉 四川广汉出土
单个地欣赏陵墓雕刻自然会得到许多感受。但要得到组合之美,和谐之美,则只有在这些雕塑回到它们的空间关系中才有可能。没有空间关系的陵墓雕塑,将失去它们很大一部分文化性,艺术魅力也会随之大减。这一点在地面陵墓石刻中尤为突出。陵墓的总体设计,对空间进行了规划,石刻作品的位置也包含其中。陵墓石刻在陵墓建筑中起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失去了整个组合,这个“睛”就不存在了。将陵墓雕刻这一艺术作用发挥到极致的,是唐陵石刻。汉代的地上陵墓石刻,主要体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的构思,通过水平铺陈的石祠、石兽、石人与向上耸拔的石阙,形成一个节奏变化的组合。这是一种静态的和谐的组合。唐陵石刻是依陵墓所占地势依次设置。由于唐代多依山建陵,由陵外到陵内的行进趋势就是由下至上,逐渐上升。这种特点,给王陵石刻设置的构思提供了充分施展陵墓雕刻功能的机会。以唐高宗(李治)、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为例。乾陵四门原来都有石雕,现唯有南门(朱雀门)外的石雕保存完整。在几公里长的神道上,从外到里依次排列了石柱一对,翼马一对,朱雀一对,石马及牵马人五对,文臣武将10对,“述圣纪碑”与“无字碑”各一方,番酋长61人,蹲狮一对。从石雕群的设置来看,高潮显然是在两座石碑(“述圣纪碑”和“无字碑”)。为了取得强烈的效果,二石碑前设置了长长的石刻行列。通过高低错落,竖立横陈,石刻队列显得富于节奏感,使从这里经过的人心潮起伏不已。高八米的石柱,以陵墓所在梁山为借景,使人一开始就顿生崇敬之心;石柱后的一对高3.5米的翼马,又给人增添了一种神异气氛;随之而来的六对与真人高度相近的石雕,又使人回到平常的心理状态上,但不久出现的高4.5米左右的文臣武将,使人的情绪为之一振;这种情绪通过10对石像,一次又一次加强,把人的崇敬心理推到一个高峰时,“述圣纪碑”和“无字碑”出现了。这时无需读文字,仅碑这种旌表性极强的雕塑出现,墓主人文治武功的业绩已深深印在来人的脑子里。此时在碑后从平面铺开的61个较低矮的番酋石像,使人对陵主的文治武功业绩感受加深。而最后到来的傲视一切的石狮,再一次使人体会到帝王的威严。(图18)乾陵石雕这种利用时间来完成空间结构,以及在空间结构上充分利用高低、横竖、线面、疏密等形式来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是符合陵墓雕塑功能的最好范例。此后唐代各陵及宋、明、清的陵墓,均沿用这一形制。从陵墓雕塑的角度看,以后各朝各代,再也没有超过乾陵的了。

图18 蹲狮石 唐 陕西乾县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