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继承宋、辽、金玉器传统,图案纹饰多为花鸟、山水、螭虎、海兽等;雕琢技巧更成熟,尤其是浮雕技法运用得出神入化。不过元代玉器制作中有一种顾头不顾尾的现象,即一些玉器的制作中,对表面部分雕琢精微,一丝不苟; 而对侧面、内壁、底部则较马虎,不甚求精。若论元代玉器在中国几千年制玉、赏玉、玩玉的历史中的独特地位,不能不提“渎山大玉海”。这件琢造于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的作品高70厘米,口径135—182厘米,膛深55厘米,周长493厘米,重3500公斤,称得上是中国玉器的第一件“重器”。这件玉海形体厚重,风格质朴,通身浮雕各种海兽出没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于粗犷中见精微,豪放中见匠心。“渎山大玉海”开创了我国大型陈设玉雕的新领域。它在玉器史上的划时代的意义,被清代空前的几件大型玉雕所证明,也被今天几件定为国宝级的大型玉(翡翠)雕所证明。
图27 春水玉玉 金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是中国玉器发展的又一繁荣期。这种繁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制玉队伍精良和赏玩范围宽泛。明、清两代的北京、苏州是玉器的制作中心,其中又以苏州的专诸巷最负盛名。专诸巷不仅所制之玉器精美奇巧,也是良工巧匠辈出的地方。如明晚期琢玉名手陆子刚,名震朝野,所制之器尽管价格昂贵,仍受玩家青睐。至今国内外博物馆及私人手中,多收藏有或真或假的陆子刚作品,由此可见其影响。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合卺杯”即为陆子刚所作,造型雄浑而古朴,豪放而典雅;又因该杯还刻有明代著名诗人和书法家祝允明的诗句,使此杯集文学、艺术于一身,实为不可多得的传世之宝。清代由苏州工匠琢制的玉器精品甚多,若论艺术性高和构思之巧,非《桐荫仕女图》莫属。此作品是清代乾隆时一位苏州工匠用制碗后剩下的弃料,依玉材的原形原色和制碗取料时留下的圆洞,因材施艺,制成极富江南庭院景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的玉雕佳作。此器制成,乾隆皇帝极为满意,亲自作诗予以赞赏。今天看来,《桐荫仕女图》由于匠心独具,巧妙利用了这块新疆白玉的白色和局部的桔黄色玉皮,不仅充满了诗情画意,还极富光色感觉,真可谓是一件既古典又现代的巧夺天工之作。所谓明、清玉的赏玩范围宽泛,无外乎是说玩玉之风遍及宫廷和民间而以宫廷为代表。明、清两代以玉为饰之风极甚,从坠饰、串饰到佩饰,种类繁多、组合复杂。以玉为把玩也是一种时尚,用玉制成的人物、鸟兽和如意等,成为文人士大夫谈经论道、燕居独养时的常伴之物。明代宫廷用玉制作大量的器皿,有日用类型的,有仿古类型的,但这些器件并非以实用为第一位,更多是具有陈设、赏玩的价值。清代宫廷将这一风气推到极至,无论用料之精,雕琢之巧,造型之美,都是前朝不可比拟的。在明、清两朝的宫廷制玉中,不能不提“玉山子”这一品类。所谓“山子”即圆雕山林景观,有人物、动物、山林、树石、流泉等。这种圆雕可远追到汉代的博山炉,其炉或铜或陶,上部(炉盖)都雕塑成群山万壑之状。明代的玉山子发展到清代,就是具有全景山水式的大型玉器的制作,如有名的《会昌九老图》、《大禹治水图》。这些大型玉山子轻则近千斤(《会昌九老图》),重则愈万斤(《大禹治水图》),使用了镂雕、浮雕、阴线刻纹等多种手法而琢成的四面通景式的全景山水人物图景。清代大型玉山子的制琢,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需要大量的组织工作和设计工作。以高超的琢玉技艺为基础的大型玉山子的制琢,不仅使身佩手玩之物成为大型的观赏之物,而且也为中国古代玩玉、赏玉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