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荣里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历史,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历史,想忘记都忘记不了。虽说君子不拘小节,但不同的历史节点,会冷不防地从一个细节上呈现出来。昨日收到一位朋友发来的两张图片,一张是1982年我写给他的一首歪诗,怎么看都不像我的字,认真回忆起来,那真是我十七岁时的“大作”;另一幅是在1987年的冬季,在雪后的原野上,我双手插在裤袋里,有些壮志未酬的感觉。工程队里的生活是艰苦的,那时还正年轻着,一切充满希望。三十多年过去,这些历史的细节,让我好像又回到了昨天。
有一个故乡朋友,当年考上大学,没有钱读书,向自己的亲哥哥借钱,富裕的哥哥竟然一分钱也没有借给他。多少年后,哥哥的儿子上学向他借钱,他哆嗦着手把钱塞给侄子,但从此兄弟不再说话。历史细节的重复,会激活一个人的记忆,而记忆会融入生活的感慨。人不像动物,上午还在一起拼命,下午就可以互相舔尾巴了。人的心大可以容海,小却连一粒尘埃都装不下。
其实,这一生走过了很多地方。地域上的跨越,并没有赢得时间上的超脱。早年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看过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脸。铁路工地上有的是民工,当然也有和我一起入路的兄弟。有些历史细节,诠释着人一生的过往;有些细节则结束了一个人的一生。无论是一个人的起伏,还是一群人的生老病死,在时光长河里,细节正像潜伏的鱼,没有风浪,它们不会轻易跳跃出来。机会能打捞这些细节,有时我会沉醉在对细节的回忆里,有时我对细节充满仇恨。
没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到后悔。兄弟之间、同事之间、文友之间,甚至夫妻之间,一个个细节都成为过去,但这些过去都在生活的前方等着我,它们在我心情或好或坏的时候蹦出来,面对一个细节,有时真正感到无奈。正像那位对待他无情哥哥的故乡朋友一样,我对希望的种子怀抱希望,而对恶行的实施者则充满厌恶。虽然我很少以决绝的方式对待那些绝情者,但我对这些生活里的细节记忆犹新。
人不过是时空里的一个尘埃,人想平衡这世界,简直就是一种妄想;但被世界平衡,却值得自身思考。细节的张力,可以在这种平衡里发挥作用,只要你的心足可以承受这种蹂躏。一个细节会让你心中的圣殿坍塌,一个细节会让你全心充满挫败感。但细节里有着复杂丰富的历史,而历史并不是你想忘记就能忘记的。譬如你曾经热情地帮助过一个人,而这个人最终因为一件没能满足他要求的事与你翻脸成仇,你就会想到这个世界上,类似的人和细节,还有很多很多。这些人你给他一百个好换不了他的一个好;但一个不好,他就会让你万劫不复。细节的积累,会让人的心凉起来,生活的热情会在细节的吞噬下逐渐丧失。人心真是能经受反复折腾的东西,无论你想与不想,历史的细节都会猛地蹿出来,撩拨你,让你哭笑不得。
初冬时节,去外面遇冷风回来,想到若干年前也是在这样的初冬,我开始洗冷水澡,一直坚持洗了十几年,每到冬天,我穿很少的衣服。后来因为湿疹,我中断了冷水浴。当今晨再次遇冷,过去的细节重现,身体由躲闪直到接受寒冷,我在冷水喷头下再次享受那份清冷的浇灌,全身再一次温热起来。我知道,今天出门依然像当年一样,不用穿毛衣了。抵抗寒冷的细节,再次激活了身体的美好记忆,这一刻,身体散发着热气,我的心情感觉特爽,关门走在小路上,天也宽广了许多。
那一日也是为了探个在昆玉河冬泳老者如何逞能的究竟,走着走着,就走到颐和园门口,秋风萧瑟,天正阴着,索性买了票往里走。一群又一群人扎堆议论着什么,走近了看,原来是外地专门来颐和园观景的团队游客。导游在说着一会儿皇帝一会儿太监之类的淡而寡味的话,游客们似乎听得很着迷,有的还问三问四。新修的桥面上泛着混凝土的碱色,反衬着这个园林古老的气息。这是我第二次游览颐和园,上次为了拍一本书的封面照,一位退休的警官摄影家,一脸慈祥地手端相机为我拍照,远方塔尖上闪烁着落日的光芒,荷叶迎合着寒风的威严,像太监一样低着头,风似乎很大。当年的慈禧,这样的天气断然不能出来赏荷,她身边的宫女,自然会给她捏腿揉背,野史记载她曾与太监媾和,也不知事情的真假。游客观赏到的荷叶,终归是荷叶。荷叶一边的路上,已经铺上了新砖,当年清代大臣走过的小路,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时光里。
这一次从新宫门进去,进门即可看到十七孔桥,那一年来时正赶巧,阳光传过七孔桥,欣赏此景的人,人山人海,古代建筑师总让我这位从事了一生建筑业的人感到羞愧。我躲在众人的身后,偷窥那日光穿过孔桥,好像在研究古代匠人的心机。颐和园里的奇巧,不是我这个平庸的建设者所能理解的,一如故宫渗水的地砖那般奇妙。建筑总在建筑里叙述历史,一个个能工巧匠在陈旧建筑里,展示其高超簇新的灵魂。
这一次我从新宫门进来,先上十七孔桥,在桥上看到几位戴着毡帽,脚穿旧靴的老北京在那里互相逗乐;有几位放风筝的老人,转着轮子自由收放着风筝线,小山上展摆着皇族的照片,讲述着过去的历史,远征与近伐并存。黑白照片好像压抑了一部分血腥之气,我对此并没有多少兴趣。再从十七孔桥返回来,沿东侧新铺的路缓缓而行,不少穿戴古怪的外国人,三三两两路过,他们的祖先,当年组成八国联军,在中国人的引领下,侵占过皇城。不知他们是否记得?内心可有负疚的心理?一位官员或商人一样的老胖男人,对着夕阳下的远塔,他身边风骚妖娆的年轻女人在和他一起玩自拍,从言行举止上看,绝非原配,正如当年的皇帝,沿着“海边”在宫女陪同下缓行。当年的皇帝,根本无法想象,颐和园也会有一天能让所有人进来;民间皇帝也有这类雅兴。溥仪结束了改造生活,成为一个平民之后,再度走进故宫,找到自己当年藏在石兽里面的童年玩具,心中该是怎样的心情?听游人中的口音,南方客居多,地域的区别,让这些游客对园林里的一切感到好奇,正像我第一次从北京奔赴草原感受到新奇一样。
不知不觉就到了矗立在跟前的山了,铺路的大砖大概是古物,或者起码是模仿古砖而铺就的;一位老者正挥毫蘸水就地书写着,字迹浑厚而苍凉,颇有遗老之风,回头看,书家七八十岁的样子,近处十几米的字迹,清晰可辨,远处却只剩星星点点的水迹了。想当年,皇宫里的刀笔吏,亦如这位老者一般勤勉一生。想我这个写作者,亦如一位老农忙活一生,不过所操物什不同而已。
缘山路而行,这山自然是费了匠人不少工夫,曲径通幽处,三步一石,十步一景,途中的小院,竟有一处是当年柳亚子住过的,看了诸多解说,不胜唏嘘。沿路再行,但见有几只灰喜鹊,时停时飞,它们的祖先,或许曾经看过这里的刀光剑影,在从容的飞翔里保持着一种警惕性。我刚举起手机要拍摄它们,鬼鸟就迅即飞走了;麻雀则更精怪,一点皇家风范都没有。有的树开始腐朽;古老的树身上,展示着纹路的苍劲,叙述着生命抗争的力量,我为一棵苍凉的树留影,它已经落尽了身上的树叶,连同树根一同裸露在山上。山有好名,名曰万寿山,有深壑,有平路,有小桥,亦有流水,人走到哪里,哪里都是风景。我有意沿着一条土路而行,攀上一个小山顶,山顶上落满了松子,回望树林遮掩中的殿阁,则有飘飘欲仙感。无论是树木和尘埃。都默默地成长或沉浮在大地上,我想起上次来看织女图时,警官摄影家那满脸的欣喜。当一个人完成了上半生庄严的使命,转换成另一种愉悦方式生存时,时光会变成最好的雕刻师,淹没的童趣,会重新焕发一个人的青春之心。
(选自微信平台)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