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谷丰
李秀文是那种让男人一见钟情的美人。在民国初年的广州,这个执信中学的女生,就是围墙里一朵盛开的校花。所以,风流倜傥的青年军官叶挺,见到李秀文的第一眼,内心的平静就土崩瓦解了。
李秀文和叶挺的姻缘,从一个隔窗相望的细节开始。
李章达任总统府警卫团副团长的时候,他和蒋光鼐、袁煦圻、黄侠毅、叶挺等一批警卫团的年轻军官住在广州云台里的一幢大屋子里,每人只有一个小房间,大家共用一间厨房。蒋光鼐时任警卫团副官,他的夫人谭妙南和保姆从虎门乡下来到广州之后,就搬到了音荣誉二巷一幢很小的二层楼房里。
蒋光鼐家的窗户对面,正是商人李少村的家。李少村家的两个女儿,如花似玉,是音荣誉二巷深处最美的风景。蒋光鼐已有妻室,目不斜视,只有独身的青年营长叶挺,经常去蒋光鼐的小楼。叶挺来得频繁,引起了蒋家保姆蒋柳的注意。
一个人内心的秘密,被细心的蒋柳破译了。蒋柳告诉蒋光鼐,叶挺经常坐在窗前,用报纸作掩护,从报纸的孔洞中,偷看对面李家的漂亮小姐。
蒋光鼐听了哈哈大笑,他对蒋柳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希夷在报纸上开洞,但我们不能捅破希夷心中的纸。李少村家的姑娘值得希夷追求,让我们祝福他吧。
隔窗相望,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情节。叶挺的动机和心思,对面窗户里的中学生,可能一无所知,但是,暴露在蒋柳和蒋光鼐面前的军情,却是叶挺爱情攻势的起点。军人的爱情,总是离不开“侦察”这个必要的环节。
蒋光鼐的东莞同乡、总统府警卫团副团长李章达,同李秀文的父亲李少村,都是出自东莞长安的李姓家族,亲近的血缘,让两个人突破了军人和商人的界限,成为朋友。
叶挺和李秀文的恋情,如火如荼,但爱情的最后结合,无论如何都绕不过明媒正娶的关隘。
李章达以媒人的身份,向李少村捅破了叶挺和李秀文爱情关系的窗户纸。李章达以为,以他的双重身份和叶挺即将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契机,李少村将会亮起放行的绿灯,谁知,处事极有主见的李少村以“我家秀文正在上学,现在不急于谈这件事。叶挺应该好好干事业,等他当了团长以后,再议婚事”的理由,筑起了拒绝的篱笆。
长安乌沙村,已经找不到了李秀文的足印,一个人的短暂生命,交付给了一生倥偬的将军,献给了多难的九个孩子。李秀文与故土的关系,只能从古老的建筑中寻找。
在后人的记忆中,勉学祖祠是李秀文的爷爷李名涛为迎接父亲李扬陞回乡祭祖而专门建造的。为一个人回乡祭祖建造一栋气势不凡的房屋,可以想见,建筑者资财的雄厚和回乡者身份地位的崇高。
在豪华气派的勉学祖祠面前,1907年出生的李秀文,只是李氏家族的后来者。那段晚清的历史,刻在李氏二世祖祠坚硬的墙上。
这个作战勇敢、战功赫赫的武将,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他去世的时候,李秀文尚未出生,但是,在家族的光荣榜上,他们的名字并列不朽。
……李氏人才辈出,文若李春叟,武若李扬陞、李同芳,锄强秉家训,李秀文抗日承祖风,名传遐迩……
勉学祖祠,是李扬陞那个时代乌沙、长安乃至东莞最豪华气派的建筑。历朝历代,建筑都是一个人的门面,是主人的衣装。勉学祖祠,和李扬陞两广陆路提督的身份是匹配的,它是一个武将战场功勋的证明。
李少村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的家乡,只是一片适合耕种的农田,而城市,才是他经商的沃土。在广州执信中学读书的李秀文,她的出生地却在澳门,从小远离农耕,远离乡村,城市的熏风让她出落成一个标准的民国美人,成为一个让叶挺一见倾心的追求者。
叶挺用一年时间,成功跨越了李少村设立的婚姻栏杆。只有在异国他乡的叶挺知道,那道栏杆的高度和难度。
媒人李章达许下的“等他当了团长之后再议婚事”的诺言,并不是一座难以攀登的珠穆朗玛峰。回国之后的叶挺,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他与李秀文的爱情,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
广东肇庆的阅江楼,成了叶挺和李秀文婚姻的永恒证人。1926年2月2日,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以主婚人的身份,出现在叶挺和李秀文的婚礼中。
接下来的场景,《叶挺与李秀文相濡以沫夫妻情》等文章中,都有相似的描述:
婚礼进行中,蒋介石突然带着陈诚走进了大厅。
“希夷,恕我来迟。”蒋介石又转过脸,“恩来,你怎么不给我透个信?”
“我知道你公务太忙。”周恩来回答。
“再忙,希夷的喜酒我还是要吃的。”
在“突然”这个副词引导下到场的蒋介石,终于在他的讲话中暴露了真实意图。蒋介石此后的一生中,均以服从一个中心,服从一个领袖来号令天下。国共两党合作的蜜月期里,没有人看得到两个政党日后的分裂,更没有人预料得到,皖南事变之后的叶挺,会被此刻的祝福者,囚禁在牢房中。
甜蜜的爱情,是一个家庭幸福的催化剂和稳定剂。李秀文尝到了爱情的甜蜜,却没有想到,幸福,却是那么短暂,稍纵即逝。
国共两党的蜜月,结束在蒋介石和汪精卫举起的屠刀中。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的分水岭面前,叶挺坚定地选择了共产党。叶挺不顾个人安危,投身到了反抗国民党血腥屠杀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两场起义均以失败告终,曾经威震敌胆的铁军将领也无力回天。香港,成了一个英雄避难的临时港湾。
在历史的真相中,暂避香港的叶挺,在李立三代表中共中央主持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扩大会议上,受到了留党察看六个月的处分。对于强加给他“任红军总司令职务,表现消极”的指责,叶挺心里有说不尽的委屈。幸好,在后来的广东省委扩大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央撤销了对他的处分。在纠正李立三对广州起义所作的错误结论和惩罚做法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广州起义的历史意义和起义领导人在斗争中表现出的革命精神。
爱情,从来就不是革命史的组成部分,即使是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对叶挺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漫长十年海外生活的评价,也看不到个人的内心情感。李秀文,总是隐藏在文字后面,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尽自己的所能,支持丈夫。
时光久远,已经没有人知道漫长的十年中,李秀文的颠沛流离,为了支持丈夫,那些异国时光里开餐馆、打零工的艰辛。更没有人考证和揣摩,一个富商之女,在远离祖国远离父母亲人的艰难困苦中,她是否有过内心的挣扎?在中药一般苦涩的岁月中,她与叶挺的爱情,是否有过动摇?
如果将一个百岁之人的生命分成十个等份,那么,十年时间,可以用短暂来形容;然而,对于李秀文和叶挺短暂的一生来说,十年,占去了她们一生中最宝贵最美好的光阴。李秀文和叶挺的海外十年,是流落的岁月,是艰难的日子,那是如今我们这个用“留学”“绿卡”“移民”“签证”等名词粉饰的出国潮时期,无法理解的特殊年代。
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的和谈,促成了新四军的诞生。而英勇善战的叶挺,则成了国共两党都能够接受的军长人选。鲜为人知的是,“新四军”的番号,源自叶挺的建议。叶挺一辈子,都没有忘记北伐,国民革命第四军的所向无敌,成就了“铁军”这个不朽的称号。而独立团,则是第四军一个锋锐的箭头。新四军,在叶挺的心目中,应该是一支继承和光大北伐时期老四军光荣传统的抗日武装。
李秀文的命运,就在此时同新四军紧紧绑在了一起。
一个富商家庭出身的美丽女性,不可能是沙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但是,为了新四军,为了丈夫的理想,她用了自己的方式,有力地支持了一支刚刚组建的军队。
八十多年之后,后人无法知道李秀文动用了父母养老金中的多少钱,也不可能知道李秀文跑了广东和香港的多少地方,如何秘密地购买军火,我们只有从流传的文献中了解,李秀文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又说服父母拿出他们的养老金,购买了3600支手枪,然后亲自押送,运往新四军所在地的皖南。
在江西上饶通往皖南的公路上,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拦下了这批军火。
一个手无寸铁的女子,是无法同粗野蛮横的士兵讲理的,无奈之下,李秀文只好拍发电报,向叶挺求援。
第二天一早,叶挺的汽车直接开到了第三战区司令部的门口,叶挺的愤怒,让顾祝同感到了心虚。
李秀文运送枪支来到新四军总部的时候,离皖南事变还有两年多的时间。在战争的间歇中,军长叶挺变成了一个种菜的能手。一个便衣赤脚的男人,将屋后的荒地开辟成了一个菜园,豌豆、西红柿、黄瓜、青菜,轮番展示着土地的馈赠和汗水的回报。叶挺还在菜地旁边,挖了两个粪池,那些有机肥料,源源不断地为蔬菜供给养分。每当新鲜蔬菜采摘的时候,军长便会邀请参谋处、副官处的人来家做客,共同分享一个劳动者的喜悦。在军人和农民之间,叶挺将两种身份画上了等号。
李秀文不会种菜,她就在军营里练习书法。放下毛笔之后,她就同勤务员一起打扫卫生,她将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警卫员出身贫穷,没有上过学,李秀文悄悄地买来了铅笔和本子,耐心地教他识字。军长夫人以教师的姿态给警卫战士上课,成了新四军流传的佳话。士兵们对李秀文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远远超出了军长夫人的身份,那是一个女性自身魅力的体现。
战争,永远不会有固定的战场。1940年秋季来临的时候,新四军已经将北上抗日作为一个重要议程摆在了战争的首位。叶挺认为,在急剧变化的战争环境中,李秀文回去南方,更有利于工作和家庭。
皖南事变,终于成了李秀文的噩梦。新四军在泾县茂林地区被国民党军队七个师突然袭击。叶挺被俘的消息传到香港的时候,李秀文遭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晴天霹雳,她倒下了,卧床三天,难进饮食。一个坚强的女性,终日以泪洗面,丈夫的安危,此刻就成了她生命的全部。
在叶挺被国民党囚禁的漫长岁月里,探监,就成了李秀文竭尽所能的努力。叶挺被囚禁的地点,在上饶、重庆、恩施、柳州、桂林等多地转移,在崎岖曲折的千里长路上,李秀文争得了三次探望丈夫的机会。
夫妻,是比喻中的同林鸟。没有人可以掌握共同的生死,但是却可以安排一生的患难。湖北恩施,是陈诚管辖的第六战区,李秀文知道,叶挺与陈诚是保定军官学校的同学。毕业后,一同在粤军第一师任职,李秀文面见陈诚,要求进入监狱照顾叶挺。经过多方说情,在李济深的帮助下,李秀文获准带着女儿扬眉,和丈夫一起生活。见到丈夫的那一刻,李秀文不禁地想起了广州,想起了音荣誉二巷的小楼和隔窗相望的初恋,还有肇庆阅江楼上的婚礼以及蒋介石的祝福。这个世界上,除了爱情,没有什么是不能背信弃义的。
没有人身自由的监狱,成了见证夫妻情深最特殊的场所。
不久之后,情况又一次变化,叶挺被转移到桂林软禁,李秀文带着母亲和几个孩子随同。一家十几口人的一举一动,都在特务的严密监视之下。在桂林,一家人的生活,成了李秀文最大的负担和压力。
生活的苦难,是李秀文从一个富家子女成为家庭主妇的原因。在无尽的波折面前,后人已经无从知道李秀文角色身份转变的艰难过程,也难以揣测她内心的煎熬。但是,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历史却记录了她的坚强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为了生存,李秀文变卖了自己的首饰,从市场上买回了十几只山羊和四头小猪,李秀文在房前屋后开荒种菜的时候,孩子们就在后山上放羊,采猪草,而李秀文的姐夫,则去市场上摆地摊。那些失去了自由的苦难日子里,李秀文卖掉了从澳门娘家带来的生活用品,让一家人维持了最低的生活。
李秀文一生中最大的喜讯,在1946年3月降临。这一天,中共广州地下党派人来到了李秀文家中,告诉了叶挺出狱的消息。
“欣喜”,这两个普通的汉字,已经不能描述李秀文的心情,后人只有在李秀文不顾特务的盯梢和跟踪,收拾了简单的行装,毅然出门,去往重庆这个义无反顾的情节中,看到她的意外、惊喜、高兴、急迫等交织的复杂心情。
走出牢房的叶挺,他唯一的目的地,是中共代表团驻地曾家岩。在热烈的鞭炮声中,叶挺看到了欢迎他的标语,看到了他的女儿扬眉。
飞机降落之后,急迫的李秀文一眼就看到了日思夜想的丈夫。刚刚理发剃须,换上了崭新军服的叶挺,在李秀文眼里,一点都不显老态,岁月的沧桑,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深的影子。而在叶挺的眼中,饱经岁月风霜,已经生育了九个孩子的李秀文,依然年轻。
1946年3月7日,历经苦难之后的夫妻重逢,被邓发用照相机记录下来,叶挺抱着阿九,李秀文紧紧拥着小扬眉,一个残破的家庭,终于以叶挺和李秀文的相见,定格在重庆曾家岩中共代表团驻地的院子里。
李秀文到达重庆的那天,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出的电报也同时到达。这封电报,是叶挺前往延安的指示。
1946年4月8日早上,叶挺的飞机从重庆起飞。而在目的地的延安,中共领袖毛泽东和朱德、任弼时等领导人及机关、部队、群众团体的代表们,早早等候在机场。叶挺的两个儿子,被朱德总司令派车从学校接来机场,迎接他们的父母。
延安机场的所有接机者,都没有等到叶挺飞机的降落,从早到晚,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望穿秋水,他们的心头,渐渐笼罩着不祥的预感。
这个噩耗,直到两天之后才得到证实。叶挺乘坐的飞机,在山西兴县东南80里处,不幸撞上了海拔两千多米的黑茶山,飞机爆炸起火,机上所有人员,全部蒙难。年轻的李秀文,将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9岁。
事件的真相是,特务装扮成飞机的检修工人,跟随检修员一同进入飞机检修场,偷偷进入C—47运输机驾驶舱,将一块磁铁放置在飞机仪表盘的后面。
除了叶挺、李秀文夫妇之外,撞山爆炸的C—47运输机上,还有叶挺的女儿扬眉、小儿子阿九和保姆。而同行的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则是在重庆参加国共和谈和政协会议后返回延安的中共代表。
第一次知道叶挺,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上。《囚歌》,让一个少年知道了重庆渣滓洞,记住了一个军人信念理想的坚贞。叶挺的形象,从此在一首诗中永生。
狭小简陋的教室,严重约束了一个少年的想象力。在成人并且从事文学创作之后,我忍不住一次次地想,渣滓洞,是一座什么样的人间地狱?在牢房里,叶挺用什么工具写出这首让后人广泛传诵的诗?《囚歌》是怎样躲过监狱的严格检查,通过刊物的传播产生巨大影响?
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李秀文,完美地扮演了一个排球二传手的角色。
最早的《囚歌》,是叶挺用毛笔写在二号牢房墙上的文字,由于被高墙阻隔,被电网禁锢,《囚歌》成了没有读者的文字,和它的主人一样,是失去了自由的心声。
李秀文进入渣滓洞集中营探监,面对那堵愤怒的墙壁,她成了《囚歌》的第一个读者。这个《囚歌》的最好读者,面无表情,仿佛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她离开的时候,却将《囚歌》的手稿,藏到了衣服之中。监视的特务,没有看出任何的破绽。
1946年3月4日,是叶挺走出牢房的日子,当天晚上,郭沫若在灯下奋笔疾书,写下了《叶挺将军的诗》。4月6日,《唯民周刊》创刊,叶挺的《囚歌》和郭沫若的文章,通过《唯民周刊》插上了翅膀。一首诗和一篇文章的传播,让人看到了铁骨铮铮的叶挺,而少有人看见背后的李秀文。
(选自2020年第1期《广州文艺》)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