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春日雪花
不知不觉间,春天的迹象在屋后的树林,愈来愈明朗。每次晤面,林中的草木不断地更换形象。俗话有言:草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时令到了,草木都急于表达自己。山上的桃花、清风藤和杜鹃,按捺不住春心,次第绽放。
一天早上,我们徒步去树林。慢慢走着,似乎到了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之所。春色一层一层地递进,深的,浅的,相宜。或许是山上的鸟雀与我们熟悉了,它们一点都不怕生,就在我们身旁的松树枝头上,鸣啭春天的腔调。一年中最好的时光流淌着,莫名的喜悦把我们的内心塞得满满。松树底下,一丛杜鹃连着另一丛杜鹃,仿佛是跃动的火焰。拐过一片树木,蓦然,一蓬蓬洁白的花和我们撞了个满怀。花朵开得那么繁密,手似乎都插不进去,压根看不见叶子的面目。浓郁而悠长的香气阵阵袭来,盖住了其他草木的气息。阳光穿过树梢,花瓣闪烁出玉一般的光晕。我们看着看着,就听见一串串轻盈的音符从枝头飘洒,犹如枝枝蔓蔓的雪花扑簌簌地落下,惊喜了看花的心。不远处,杜鹃开得酣畅,映衬得这寂寂的白更加清扬。一红一白,相看不厌。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娇羞得红了脸;一个是倚门等候良人归来的少妇,怅然若失,愁白了头。与花相遇,是缘分。我知道那花被称作春日雪花。花没开的时候,厚重的叶子层叠翠绿,欣然有生意。夏天上山放牛,口干舌燥,我们采摘绿叶,含在嘴里咀嚼。那叶有一种树木的青味。
记得有一年到山里拜访朋友。朋友端给我一杯茶水。一股绝尘的清香,若有若无,扑鼻而来。端详杯中,是菊花,还有一些细小的花朵浮在水面。我苦思冥想,感觉那细小的花分明是故人,却一时半会儿叫不出它的名字。朋友指点迷津:“茶和花都是自家采的。这是春日雪花茶。”我轻轻抿一口,有些微苦。茶水入脾胃,甜香在舌根上盘旋。春日雪花是一味良药,功效化痰解郁,生津止咳,可以治疗胸闷、咳嗽、黄疸等毛病。在乡下,孩子患消渴症,家里的母亲上山采一枝春日雪花,配以甘蔗,水煎给孩子当茶饮。
春日雪花,很容易让我浮想联翩。在某个春风沉醉的日子,我们的先人经过林子,看见那花胜过冬日的雪,沉沉地压着枝头。他久久地凝视,惊异于花的绝美姿态。自然而然,“春日雪花”四个字脱口而出。后来,人们在花香中穿行,喊着花的名字,窥探到花的身世和来历。春日雪花又唤作郑花。群芳之中,论名字,我委实想不出有什么植物比叫郑花更俗气。郑花,多么像村里女孩的名字。我想象着另一个场景。赐予花这个名字的山民,定是和村里的郑花两情相悦。只是,山民家境困窘,无法迎娶郑花。之后,郑花听从父母之命,远嫁。山民在花下,痴傻地等啊等,等啊等,等来的却是无袂可执的寂寞。于是,他假借花之命,抒发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惆怅。故事俗套,但至少令我想入非非。如此一来,居然觉得“郑花”这个俗名格外生动,好听。郑花不是一种花的名字,它属于长风浩荡中,欲说还休的美好情意。
但郑花之名,到底是平庸了,难登大雅之堂。李渔是俗世妙人,在《闲情偶寄》中云:“千干万蕊,尽放一时,殊盛世也。”他写花事,也是写情事。李渔又曰:“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显然,李渔将百花分为三六九等,自然会瞧不上“流俗”的郑花。尽管江南的春天,满山开遍郑花,可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只字不提。不仅李渔不待见此花,千百年以来的文人骚客也鲜少以它言志或是抒怀。我翻阅了大量的诗词,仅从我的乡贤黄庭坚的文字里觅到春日雪花的芳踪。黄庭坚在《戏咏高节亭边山矾花二首》指出:“江南野中,有一小白花,木高数尺,春开极香,野人号为郑花。王荆公欲尝求此花栽,欲作诗而漏其名,予请名山矾。野人采郑花以染黄,不借矾而成色,故名山矾。”敢情黄庭坚嫌恶郑花之名,有意帮其正名。矾,可供染料用。黄庭坚道出山矾的功用。原来,旧时的人们以山矾给织物染色。人们亲近草木,与植物为邻,从大自然里撷取天然染料去装扮生活。古籍《唐六典》记载:“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明。”可见植物全身是宝。叶、梗、花、果、根,全是旧时染色的材料。春天里,少女采得山矾,临水簪花。花的香气,到处弥漫。山矾浸在木盆里,汁液晕开自然的心情。少女伸出柔美而纤细的十指,静静地把春天的气息一点一点染进织物。岁月有序,从此清宁的时光里多了几分温暖和幸福。
一株山矾,隐于山野。它知道,应着花期开落,是身为植物的本分。在漫长的时光里,山矾都是孤独地等候花开。它默默地倾听野草虫豸的呢喃,在寂静的时光里呼吸山矾从不和百花争艳——上天自有它的美意,无尽的芬芳都是在路上。
黄庭坚遇见山矾,诗兴大发,写下两首美丽的诗篇。但他似乎没过足瘾,遂怂恿自己的外甥徐俯作《南柯子·山矾》:“细蕊黄金嫩,繁华白雪香……婀娜笼松髻,轻盈淡薄妆。莫令韩寿在伊旁。便逐游蜂惊蝶过东墙。”徐俯的词作,从形到色,由物及人,有情,有趣,有境界,把“人与花心各自香”写到极致。而舅甥共同写山矾,至今传为美谈。其实,看花就是看自己。眼里看到的花是什么样,心里头装的便是什么样的气象。被陈寅恪誉为“女侠名姝”的柳如是一生钟情山矾,甚至感觉:“以为梅花寒,兰花伤艳。山矾清而不寒,香而不艳,有淑姬静女之风。蜡梅茉莉皆不中作侍婢……”个中滋味,细细品吧。
凭借黄庭坚的一己之力,山矾的江湖地位扶摇直上,跻身《花镜》:“二十四番花信,大寒,一候瑞香,二侯兰花,三侯山矾。”
山矾和许多植物一样,依然保持着守时的惯性。我们感到欣慰。
月光光,篱上摘牵牛
牵牛花为什么要叫牵牛花?你看它,坐在篱笆上,努力鼓着腮帮子,吹着长漏斗一样的喇叭,一吹就是数千年。单从花形来看,毋庸置疑,应管它叫喇叭花。记得曾在一本杂志上读过“牵牛花是浪漫的联想,喇叭花是精神的省思”,教人发幽思之想。小小的一朵花,引出唯心和唯物思想哲学体系,有了具象的意义。
起先,我一直跟着乡人唤它作喇叭花。直到有一天,茹告诉我,书上叫它牵牛花。见我狐疑的样子,茹找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也能够感到十分的秋意。”我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觉得每个字氤氲雾气,沾染着岁月的芬芳。我顿时爱不释手,反复回味。陡然间,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涌上心头。它明明是喇叭花,怎么会叫那么奇怪的名字?牵牛,难道那瘦弱的藤蔓能牵走一头牛吗?我着实替它感到冤屈。嘿,命名者岂能随心所欲地胡诌?想必这人若不是闭门造车的酸秀才,就是喝醉酒的糊涂蛋。
茹听了我的一番话,笑得人仰马翻。她指着我的鼻子,说道:“你的混账话比命名者还扯。”茹是我的初中同学,额头上鼓着一粒青春痘。她笑的时候,青春痘就像地里成熟的黄豆,“啪”的一声,迫不及待想从豆荚里蹦出来。我讪讪一笑。茹懂事早,读书勤奋。走路,放牛,都捧着一本书。茹的母亲教过我小学语文,她生平喜欢做两件事。其一,爱收藏书。听茹说,她母亲的书房堆满各种书,人走进去,脚无从落地。我曾奚落茹是从民国穿越而来的多情女子。茹将她母亲的书偷出来。她读徐志摩,读张爱玲。读着读着,茹就泪湿衣襟。茹的母亲还爱莳花弄草。她家的院落种着许多花,人走进去,沾一身清香出来。我爱极了她家院中的花花草草,尤其是喇叭花。古人云:“冬闻蜡梅香,夏赏牵牛红。”若是喇叭花真的叫牵牛花,那么,它虽是乡野之花,却是古人闲情逸致的把赏之物。夏天,牵牛花的藤蔓一路飙升,层层叠叠,渐渐爬满篱笆,末梢的顶端探出卷须向上伸。气温越高,牵牛花越是铆足劲生长。缀在藤蔓上的红色花朵乱纷纷地开着,像是大海中的潮水,一波还未来得及平息,另一波又吹着嘀嘀嗒嗒的喇叭涌起。那花朵上的绯红,仿佛是仕女唇上的胭脂,落进水中,洇开,漫漶而生动。有时,我们闲坐在篱笆边,茹沉浸于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中,我去金庸的江湖会见各路英雄。阳光斜进枝叶,筛落一地的斑驳光影,只觉得人世可以一直这样静好到永远。
曾记得有一个晚上,我们坐在花下聊天。夜风送来虫鸣,仿佛在耳边养着,但似乎又离得我们很远。牵牛花的花朵和叶上流漾着水珠,有如夜晚说的呓语。茹伸手去摘一朵牵牛花,水珠便洒得到处都是。她闻着花香,轻轻地告诉我,她喜欢上隔壁班上高大的男孩。花下的茹,全身弥漫牵牛花袅袅的清香。我出神地看着她,心里湿漉漉的,莫名惆怅。月亮挂在天边,流泻满院清淡的光辉。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耿耿于怀牵牛花的叫法。一天,我在父亲单位的图书馆找到了答案。照理说,一个人心底的疑团得以解了开,浑身会感到轻松、愉悦。可是那天,我的心中忽觉羞惭。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牵牛花得名,确实与牛有瓜葛。南梁陶弘景云:“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农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不害病。医家用牵牛花籽入药,治好农人的顽疾。农人无以答谢,以牛充当酬金。坊间还流传另一个版本。牵牛花恰逢七月盛放,喇叭状的蓝色花朵,与神话故事里的牛郎所着的布衣颜色相仿。于是,人们附会说是织女送牛郎的新装。牵牛花因了神话,凭空添上一抹浪漫色彩。但个人觉得前者的可信度更大些。农人天性纯朴,笃信人情债大似天。他们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想愧欠别人的恩情。到了明代,牵牛花的诸多叫法,应运而生。叫草金铃,是侧重果实的形状;叫狗耳草,是根据叶片凹陷酷似狗耳。
牵牛花是古老的藤本植物,蔓生。它的花朵无疑是最漂亮的,陆游曾有诗句赞曰“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可谓恰如其分。牵牛花的花色多样,有红、蓝、紫、白等。宋代诗人似乎特别青睐蓝色和红色牵牛花,有关它们的诗词俯拾皆是。“素罗笠顶碧罗檐,晓卸蓝衫著茜衫。”杨万里的诗句借颜色的转换描摹了牵牛花的习性,表达对牵牛花的情意。而苏轼笔下的牵牛花虚实相契,逶迤出别样风情:“谁翦薄素纱,浸之青蓝盆。水浅浸不尽,下余一寸根。”牵牛花风姿绰约,可入画。吴昌硕和齐白石就喜欢画红艳艳、蓝汪汪的牵牛花。篱笆上的牵牛花将开未开,尚有风吹拂,虫鸣在耳。画中的花朵泛着亮光,相互缠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冷艳的牵牛花泼溅出人事的烂漫,看得观画者都想变成一株植物,最好是牵牛花,在恰好的时光里满满地开着。
但汪曾祺先生似乎不怎么喜欢牵牛花。他费尽笔墨书写了不少植物,唯独对牵牛花有敷衍的嫌疑。他在《夏天》中写道:“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在这段至简至美的文字里,先生暴露了牵牛花的玄机,荣枯皆在一眨眼。这倒是暗合了日本人对牵牛花的称呼:朝颜。《源氏物语》解读朝颜,言:“这是薄命的花。”牵牛花往往在夜晚或是清晨盛开,到了中午,花朵便开始发蔫凋谢。
多么娇美的牵牛花,所有的年华和璀璨,全在最短的一瞬。或许,牵牛花还未等到赏它,懂它的人儿,一切便仓促地结束了。牵牛花极像一个为爱赴死的女孩。明知是万丈深渊,依然奋不顾身地跳下去。茹就是牵牛花。在她的日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对男孩的倾慕之情。有一天,茹去上学,她的母亲翻开她的日记,发现了小女孩的秘密。“早恋,不知害臊。我们丢不起人。”茹的母亲在我家说。后来,茹被父母遣送到青海的伯父家。自此,我们未曾再见面。
每年春天,我都会在阳台上种牵牛花。花开时,我时常凝望它在风中摇曳的样子,仿佛那些旧日的时光便吹着嘀嘀嗒嗒的喇叭,款款走来。在蓦然回首之际,我望见两个小女孩手挽着手,采摘篱上牵牛花。而此时,天边的月光捧出了新凉。
隰有红蓼
红蓼跟人类一样喜欢逐水而居。春夏是万物喧豗的时节。红蓼擎着绿叶,撒开脚丫子奔跑。想必是久住乡野的缘故,红蓼的性子颇狂野。它故意不走直路,沿着低洼的溪边、沟边或是滩头,四处蔓延。人走在陌上,见之,不由叹道:“这厮是个霸道的主儿。”可不是嘛,红蓼恨不得多生几只脚,抢占更多的地盘。而且,只要是红蓼生长的地方,几乎看不到其他植物的身影。人再瞧一眼红蓼,呵,瞧出门道了。水边那一片红蓼酷似游龙戏波图。人群中走出一个中学生,嗤之以鼻。不怪中学生无礼,《诗经》中早有记载:“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游龙即是红蓼。
红蓼的枝茎颀颀,叶子疏密有致,其味辛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释名》曰:“蓼类皆高扬,故字从翏,音料,高飞貌。”而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称,“樛”字作剧烈辛辣之意,人口戟刺喉舌,犹如火之灼热。读两人的文字,觉得他们在共同作一幅红蓼图,一个赠予其形貌,一个赋予其秉性。如果再添上三两只扑翅的蜻蜓,那就更完美了。秋天长水,红蓼以清远的姿态,明媚岁月。
红蓼在我的老家,有一个尤为精当的称呼:辣椒蓼。倘若手上沾到红蓼的汁液,一天下来休想安生。手上火辣辣的,就像附上辣椒的汁液。出门放牛的孩子,也不会选择去红蓼葱茏的地方。乡间的青草,大多数是牛的果腹粮食。然而,不管红蓼长得多么鲜嫩,牛从不拿正眼看它。一个朋友告诉我,这是植物的一种自我保护。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密码。红蓼之所以能活到现在,与独特的气味脱不了干系。只是红蓼千算万算,万万没算到,它的辛辣气味,避开牛的啃噬,却没能逃掉镰刀的刈割。
夏天的晚上,吃过饭,我们便把竹床抬到院子里去乘凉。院子里草木多,蚊蚋隐伏其间。每到此时,母亲就提着镰刀到水边割回一捧红蓼。红蓼丢进火盆。枯枝的火星熏烤红蓼的枝茎和叶,逼出它体内的辛辣气息。在浓稠的熏烟中,红蓼与蚊蚋短兵相接。究竟还是红蓼棋高一着,蚊蚋溃不成军。偶尔,我们小孩沉不住气,不慎吸入一口熏烟,红蓼的辛辣气味在喉间和肺部乱窜,呛得我们咳嗽不停,涕泪满面。这让我想起卧薪尝胆的典故:“目卧则攻之以蓼。”越王勾践在深夜,常点燃红蓼,以辛辣气息熏蒸眼目,驱赶困意。他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不得懈怠,不要忘记家仇国恨。换作现在的眼光看待越王勾践的行径,他有自虐心理,不可效仿。
秋天的第一滴露落进村庄里,安放在红蓼心底的花信露出端倪。在山河岁月中,它已经占得了一席之地,是该放慢脚步,享受时光。红蓼绝对是一个事业心强的女子。年轻的时候,累死累活打拼,等到中年,突然觉得爱自己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红蓼从秋天手中借得胭脂和衣衫,开始梳洗打扮。慢慢地,它的茎干上的红越发浓烈,吐出一穗穗艳丽的红花,灼灼耀眼。那是一场盛大的花事。红蓼将所有的深情都投入花事当中,它点燃了秋天,火势越来越大,若不是水阻挡,想必红蓼一定会烧到天边去。“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在秋天,水边若少了红蓼,是不是意味着秋天的况味也无迹可寻。
印象中,有一年秋,去看鄱阳湖的红蓼。在湖边,红蓼拖儿携女,铺陈出一大片一大片绚烂无比的光亮。人们被红蓼的热烈所感动,纷纷掏出相机,去捕捉那些燃烧起来的光芒。在红蓼面前,人变得手足无措,一切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似乎只能用咔嚓咔嚓的声音去表达对红蓼的敬意和热爱。
一俟深秋,红蓼见衰意。在瑟瑟的风中,它们失去以往的精神,枝叶显出委顿之态。红色的花穗,呈现出灰白,已然没有往日的新妍。可是,红蓼仍旧倔强地站立着,展示自己的风骨。枝枝叶叶,苍茫幽远,是铁马冰河的悲壮,更是李老十《十万残荷》中的万千气象。
不知从何时起,红蓼还肩负着酿酒的重任。儿时,常见外公采下红蓼,洗净,装进坛子,倒入清水,密封。等红蓼的汁液全泡出来,沥掉渣,将汁水与泡软的糯米、小麦、大麦等一起碾磨成粉,捏成小圆球,铺在竹簟风干。到了家里酿米酒时,外公放入红蓼制作的“酒娘”。隔数日,酒缸里就飘出浓郁的香气。采来的红蓼全身泛红,酿出来的酒却晶莹剔透。酒入豪肠,人醉倒时全身通红,仿佛还原了红蓼的本色。
也罢,做一回红蓼,拼尽全力去爱这个世界,多好!
(选自2020年第7期《美文》)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