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阅读
 ▌ 会员专享
 ▌ 世界历史
 ▌ 软件工具
 ▌ 中国历史与文化总览
 ▌ 知识大全
 ▌ 现代摄影
 ▌ 资源目录
 ▌ 书法名画
 ▌ 微信弹窗
 ▌ 购买会员
 ▌ 网站登录
 ▌ 名著速览
 ▌ 名言警句
 ▌ 故事大全
 ▌ 联系网站
135、脱贫攻坚专栏 我的扶贫之路

◎ 马强



丙申猴年三月,我被组织派往偏城乡高崖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第一书记”这个新职业新名词,着实让我纠结过一阵。如何指导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工作,拿什么样的硬核措施来引导贫困户发展经济,提高家庭人均“纯收入”等问题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


这天,我驾车行走在坑坑洼洼的村道上,车底时不时会被剐蹭得咯吱咯吱地响。每剐蹭一次,我得咬紧牙关,紧锁眉头,心也随之咯噔咯噔作响。时隔30年,因扶贫工作,我又走上故乡的村道,童年生活记忆犹新。这里的每一条路,以及远山里的沟沟坎坎、梁梁峁峁都与我的童年生活息息相关。河湾里那潺潺流水声打动我心,还有那一排排茂盛的百年大柳树,树下的软草像被清洗过一样鲜嫩。偶尔,只有北风才能掀开稠密的树叶,透出一丝针孔状的小缝隙,让害羞的麻雀叽叽喳喳,觉得隐私被人偷窥。


一排排整齐有序的红砖瓦房出现在视线范围内,这是该村的第一个村民小组红套。近两年,享受国家危房改造政策,将山沟行路难的群众移民到山下平川里居住。红色琉璃瓦的房子显得非常气派有档次。经了解我才知道,红色房子并没有享受危房补贴政策,属于自建房。


东边山巅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我来到母支书家,向支书做了自我介绍,并将县上有关脱贫攻坚的会议精神和政策向支书做了简要传达。支书给我介绍了村上的基本情况:全村耕地面积6875亩,退耕还林6042.8亩,下辖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61户2604人(其中:常住270户1180人),建档立卡187户615人,享受低保271人。我将这些数据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


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如期实现,这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政治任务。面对我们这个贫困村,我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压力也很大。记得小时候,我们村属于全乡经济发展最好的村,走出的第一个“万元户”叫罗永德,还上了报纸。30年后,我们村竟然还是那样,没有增收的支柱产业,无集体经济收入,村道因采砂被载重车辆压毁,农田道路建设问题严重制约村经济发展,农民至今还靠驮运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等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都要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去解决。


我和支书商讨后,决定召开村支部会议,研究制订《高崖村脱贫发展规划》,实现一户一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以培育壮大致富产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眼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着眼于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批政治素养好、发展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的村党组织带头人,培育一批发展产业、率先致富、带动群众增收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围绕培育富民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如期打赢扶贫攻坚战。


次日,阳光还未露脸,我拿上建档立卡户花名册逐户进行走访,了解贫困户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当我走进马国清家院子时,他家的变化着实让我吃惊,30年前的土坯房不见了,一排干净明亮的灰瓦房呈现在眼前,农具摆放整齐有序。马国清老两口儿盘腿坐在炕上,眼前摆放着炕桌,浓浓的罐罐茶,热腾腾的花卷,金黄的蜂蜜,老两口儿脸上洋溢着一脸幸福。此刻,老两口儿心里比蜜甜。


马国清老人让儿媳从柜子里找出户口本。户主马国清出生于1943年,比我父亲大6岁,他们这一代人曾在一个锅里搅过勺,干过活。他家现有4口人,老两口儿,小两口儿,儿子外出打工,年收入3万元左右,享受低保1人,养老金2人。他年龄大了,不符合信贷政策,信用社不给贷款。老人想借扶贫补贴政策,养几头牛,几只羊,种几亩青贮玉米。


马国清老两口儿将我送出院子,我说:“只要你们有发展养殖业的想法,这是好事情,贷款的事情,我会帮助协调解决的。”老马拉住我的手嘿嘿笑着。


此时,东边山顶的太阳已露出了头。我来到马国清邻居马元林家,他们两口子正在操作铡草机,看见我进门,关掉了铡草机。马元林说我们小时候在一个学校读过书,我有些尴尬,对他确实没有任何印象。他热情地让我进屋。经了解,他家7口人,有个残疾孩子。养殖业情况:牛5头,羊20只;种植业情况:冬麦4亩,胡麻2亩,洋芋4亩,玉米6亩(青贮玉米4亩),糜谷草4亩。金融贷款5万元,用于发展养殖业。已享受危房改造项目,有安全饮水,会使用微信。主要困难是缺资金和技术。


一家一户走访,开启了我的“第一书记”工作模式。每天奔波到天黑,回到住处,我又理一遍白天在农户家了解到的情况。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帮助村上厘清发展思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提高服务能力和提升治理水平,搞好协调配合。


高崖村地处一条狭长的沟道里,东西两面被群山包裹,山高路陡,南北通透。北与沙沟乡叶河村刘家沟组接壤,南与偏城村下河组毗邻。村庄落魄,没有勃勃生机。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通过对10个组的贫困户走访了解,制约村发展的因素:一是基层组织带头作用不强,缺乏干事创业精神;二是主动培育村致富带头人的能力不够;三是主导产业品种单一,经济效益不够明显;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五是无村集体经济收入。摆在眼前的困难很多,这些硬核问题不是动动嘴就能解决的事情,需要逐个去抓落实。


一个落雨的下午,支书打来电话,说高家庄组田彦福的女人干完农活往回走的途中,被过路的一辆红色轿车给撞了,肇事车辆逃逸了。人现在瘫痪在床上。


我得知情况后,让支书和会计想办法将人送往西吉县人民医院救治。


支书说:“看病没有一分钱,拿啥看呢?”


我说:“现在医院看病不需要缴费,先诊疗后付费。尤其是建档立卡户,低保户,医保全报销了。”


支书又说:“一分钱的生活费也没有的。”


“你们村上给想办法,我要去交警队。”


我及时到派出所和县交警队联系调取偏城西桥头路口监控,查找肇事车辆下落。因为村道路口多,被撞人对车辆型号及颜色记忆模糊,没有目击证人,经过一番折腾,未能找到肇事车辆。


我电话通知支书,让他通知村“两委”、村监委干部第二天早上到村部开会。


会议由母支书主持,研究讨论了两个议题:


议题一:关于研究解决高崖村高家庄组特困户田彦福家庭困难情况事宜。


户主:田彦福,男,回族,1965年3月出生;


妻子:王存喜,女,回族,1968年4月出生;


长子:田继业,男,回族,1987年8月出生,系智力缺陷人员,经常在固原游荡;


次子:田继明,男,回族,1997年1月出生,患有甲状腺病,常年在外;


三子:田继本,男,回族,2002年10月出生,现就读偏城乡中学;


四子:田继国,男,2004年2月出生,现就读偏城乡中心小学。


家庭现享受低保1人。有骡子1匹,羊14只。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小麦、马铃薯、玉米。


经过走访调查了解,田彦福家庭现有人口6人,无住房,借其老哥房子居住。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一是家庭主要成员智商不高,缺乏技术支撑,对生活失去信心;二是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三是子女智力有缺陷。


2016年9月14日发生在高崖村至沙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导致田彦福妻子王存喜腰部受伤,肇事车辆逃逸。致使王存喜瘫痪在床,现无经济来源看病。


解决措施:一是申请民政救助,让王存喜去西吉县医院就诊,其余部分通过医保报销;二是申请增加王存喜低保指标;三是建议乡政府将其纳入危房改造项目,给予极度贫困户“交钥匙工程”;四是建议帮扶单位解决生活费用;五是联系县交警队调取偏城桥头监控设备,尽快找到肇事车辆。


参会人员表态,大家一致认为田彦福家庭困难,同意上报乡政府。


议题二:关于研究解决贫困户金融贷款事宜。


经驻村工作队走访了解,马国清等建档立卡户因户主年龄原因,银行不予办理金融贷款业务,现需要从家庭成员中变更户主,办理金融贷款。请大家表个态,大家一致同意,上报乡政府、派出所。


我将田彦福家的情况向单位分管领导做了汇报,单位力所能及给予建档户爱心帮扶,解决生活费1000元。


经过不懈努力,马国清家的户主变更为他儿子,信用社给予金融贷款5万元。


驻村以来,紧紧围绕群众利益无小事,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办到的事情,积极协助村“两委”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每解决一件小小的事情,心里感觉很欣慰,好像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工程。


夏日夜晚,凉风轻轻拂过村道边的杨柳。经过马国清家门口,我听见了“哞哞、咩咩”的牛羊叫声,心里着实高兴。他们把金融贷款用在了发展养殖业上来了,照这样发展下去,家庭收入还会提高。



丁酉鸡年正月,组织又把我调整到西吉县兴平乡友爱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


友爱村位于兴平乡政府西南2公里处,属回汉族杂居村。全村总面积11475.8亩,耕地面积8371.8亩。退耕还林3104亩,占总面积27%。下辖南川、西湾、西沟等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83户2413人,其中,常住人口398户1624人,现有劳动力780人;其中,外出务工200人;低保户276户295人。建档立卡178户865人,其中,国定62户298人,省定115户567人。


在开展扶贫工作前,首先,我们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必须深入调查摸底,摸清村情民意。为了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驻村工作队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工作制度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一是“请进来”。分别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请”到村委会,召开村“两委”班子扩大会议,详细听取党员干部、群众对村“两委”班子的评价,了解当地民情风俗、经济发展情况、村里急需解决的问题等,初步掌握了该村的基本情况。二是“走出去”。为进一步了解村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群众对发展本村经济的意见和建议,在全面走访178户建档立卡户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访问了本村种养能手、老党员等不同层次的村民代表,了解群众真正想什么、盼什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真实地了解到农村的现状和实情。通过深入调查摸底,整理出当地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掌握了村情民意,找准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明晰了今后扶贫工作思路。


我遇到的第一件事是马思义对搬迁至新移民安置点有异议,不愿意搬迁新居,坚持住自己破败不堪的土坯房,乡上村上干部去做思想工作做不通,也没有其他办法。我得知情况后,决定去试试。


有一天中午,我爬上一个很高的土埂子,进入一处没有院墙的敞院里,这就是马思义家。两头牛拴在西边的塌窑洞门前,一看那两头瘦骨嶙峋的牛,就知道喂养不够。喊了几声没人应,我转身往外走,看见马思义赶着几只羊,从新农村方向回来了,羊走过的路面上尘土飞扬。


马思义没有问我干啥来了。还邀请我进去喝茶,我们东拉西扯了一会儿,我递给他一支纸烟,帮他点上。我不抽烟,为了和他拉近距离,我特意买了一盒装着。


“你儿子呢?”


“打工去了。”


“他今年多大了?怎么不读书?”


“刚17岁。人家不爱念书,我也没有办法。”


“女儿呢?”


“你上次去派出所联系的,不是要啥鉴定吗?”


“哦!我知道了,做了亲子鉴定,才能给娃娃上户口呢,娃娃有了户,才能享受国家的惠民政策。”


马思义沉默了,一句话也不说。我就给他打比方:“你看,你儿子都17岁了,现在出去打工,要是哪天给你领回一个媳妇儿,你就要当爷爷抱孙子了,就你这家,谁家把女子给你儿子呢?就当娃娃同意,这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你们一家子怎么住啊?你给咋安排呢?”


马思义只顾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我将一盒烟掏出来,放在他身边,我也跟着抽了好几支,呛得我直咳嗽。


我又问:“你去新农村看了吗?房子的质量咋样?”


他低头使劲吸烟。


“为了有效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发展养殖业,我听说政府还要配套建牛圈呢。这事你要抓紧啊,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政府把自来水都接到你家锅台跟前了,也不用你到沟里去担水,你看,历朝历代哪里有这么美的事情呢?”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就走了。我走到大路上了,马思义从坎子上跳下来,撵上我说:“我对村上干部不放心,我天天到移民点去看盖房子的,房子质量确实好,我现在想要一院子地方,你给村上说一下,给我留一院地方,我下午想办法交钱。”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我感觉眼眶发热。


周末,我准备回家休息,接到电话说,西沟组哈连科家着火了!我启动超强大脑程序搜索,哦!怎么是这家啊!苦命的人啊!户主哈连科患癌半年多时间,一个月前去世了。长子车祸未愈,家庭6口人,4人患病。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我们第一时间赶往西沟火灾现场,喊庄里男女老少前来灭火,有人提水,有人挖土,有人把没有燃着的草往其他地方转移,有人把家里东西往出搬,有人把牛牵出圈……火终于扑灭了,有一种莫名的恐怖在院子上空飞翔,渐渐地被压下来了,大家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和苦恼:为什么上苍待人这么不公平?


夕阳沉在山边,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我和支书的心情并不美好,特别沉重。我们拿着介绍信,在乡长办公室将哈连科家的情况做了翔实汇报。乡长也特别同情,只能按照政策,给予适当的生活救助。


友爱村南川组马仁、马德华等经常做牛羊生意,凭借他们经常跑市场、跑销路的经验和见识,我们决定让他们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让他们“走出去看一看,引进来试一试”,安排他们先后到川区的灵武、甘肃广河、临夏等地,观摩和学习人家的先进养羊模式。他们回来就在自家门口或院落旁边,仿照人家灵武、广河等地的模式盖起了牛羊圈,刚开始饲养30至50只,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和资金后再滚动发展,最后发展到200只以上,同时利用他们摸索和创出的销售渠道,把育肥后的肉牛羊又贩卖到灵武、广河等地,他们尝到了甜头。其他群众看到他们通过育肥和贩卖肉牛羊赚到了钱,也就一个效仿一个,就像滚雪球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发展到五十多户,呈现别具一格的“友爱南川养羊模式”。我们利用这喜人的势头,因势利导,及时联系县农牧局派出技术人员在标准化圈棚设计建造、技术服务等方面全力做好技术指导,同时采取以奖代补、小额信贷和政府贴息等措施,对基础设施建设、羊只购进等给予适当扶持,有力地推进了肉牛羊舍饲养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驻村工作队经常上门做宣传引导,给建档立卡户以算账对比的方法,强化宣传引导,消除思想疑虑,转变发展理念,增强养殖农户信心。教育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充分调动农民的养殖积极性和主动性,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科学发展的思想,培育养殖典型,树立样板,组织和引导养殖农户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饲养科学,品质优良,产销对路的要求,大力发展肉牛羊舍饲养殖,使其真正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为肉牛羊舍饲养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了肉牛羊养殖的出栏率和商品率。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友爱村养殖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不甘心落下一户人家。



戊戌狗年,某日,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一片湿滑,细雨正滋润着这片干涸的土地。春雨贵如油啊!我站在路边远望,雨雾遮蔽了沟沟坎坎,空气里的泥土味儿厚重。此刻,风带走了岁月的记忆,雨水将尘封的泥土化开。山坳下村庄的上空飘扬着一面红旗,丁字路口的指示牌上标注着“焦湾村”。


焦湾村是我帮扶的第三个村,该村位于平峰镇北部,距县城43公里,距镇政府5公里。全村总土地面积5520亩,其中:耕地面积3800亩(水平梯田3100亩),退耕还林1281亩,草地439亩,该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现有总人口190户733人,其中:常住人口108户541人,建档立卡户73户309人(其中:已脱贫69户299人,未脱贫4户10人),贫困发生率1.36%,低保户72户92人,金融贷款65户323万元,享受养老115人,高龄12人,残疾14人,五保户3户3人,双老户5户,外出务工189人,20岁至60岁未结婚人。主要以种植马铃薯、玉米、小秋杂粮为主。养殖业以牛、羊、驴等为主,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


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了解,我明确了村上的短板问题:一是产业增收较低,靠单一的种养殖业增收效果不明显,没有形成增收支柱产业;二是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差,村域面积零散,影响该村快速发展;三是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家中常住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生事物困难,思想保守;四是村“两委”班子创新能力不强。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脱贫的总体安排部署,我们紧紧围绕贫困村脱贫工作大局,彻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首先,要抓班子、带队伍、强基础、兴产业、换新颜,力求扶贫工作实效,农民增收必须从调整产业结构着手来做文章,这是驻村工作队要帮助解决的事情。我们动员群众从山顶到沟底,以种植青贮玉米和甜玉米为主,形成集中连片模式。


七月,焦湾的庄稼地一片翠绿,长势旺盛,郁郁葱葱,挂上了可喜的果实……


冬闲时节,驻村工作队依托农民讲习所,重点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各项方针政策,县委、县政府各项普惠政策及工作措施,让群众了解扶贫政策,组织技能培训,发挥致富带头人效应,辐射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致富。通过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拉近距离,增进感情,提高满意度。


我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如何提高贫困户的经济收入,一直困扰着我,因当地群众思想保守,发展养殖业困难大。通过深入了解,才得知,群众对养牛有恐惧心理,看见牛这个庞然大物,不知咋养,总感觉不好养,养了牛的群众,只养一两头,不具规模。


村委会决定召开村民大会,向群众宣传养殖方法和经验,鼓励带动群众到周边村子学习养牛技术和经验,打消群众顾虑。


开会那天,北风扬雪。张军最后进来:“哎!冻死了。”


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就等你一个人呢。开会都不积极,咋当这个致富带头人呢?”


支书说:“马书记,人到齐了,就这几个养殖大户。”


会议室里炉火旺,人气更旺,没有地方可坐了,有些人站着。


我让养殖大户们报了个人养殖数量。


张军,牛存栏量7头;杨建余,牛存栏量6头;张国勤,牛存栏量5头;邵军庄,牛存栏量5头……听了大家报的养殖数量,我忍不住笑了。


咱们一个村的牛存栏量还不如兴隆镇一家养殖大户多。今天,把大家叫来,让你们发展“短、平、快”经济。


首先,短:肉牛羊养殖饲养周期短,在选种时,体质相对较好的,从购进—存栏—喂养—出栏周期为2个月,体质较弱者最长为3个月。平:养殖肉牛羊,劳动强度不大,老少妇孺皆宜,加之当地群众积累的养殖经验和购销门路,风险小、收益高。快:肉牛羊养殖的出栏快、周期短、成本低。


随着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本地秋季降雨量充沛,退耕还林潜在效益凸显,饲草料资源越来越充足,不仅能保障群众日常生活,而且饲料用粮也越来越宽余,不存在人、牛羊争粮矛盾;当地没有工业企业,空气新鲜,不使用农药,焦湾村不存在污染和公害;人工种植的紫花苜蓿一片一片的、饲料作物及小秋杂粮的大面积种植,有效解决了以往草畜不平衡问题,从而为发展肉牛羊舍饲养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宿舍内的温度逐渐升高,有些人开始将身上的棉衣脱掉了,对养牛特别感兴趣,要求村上组织外出观摩学习。


张军对“短平快”经济特别感兴趣,他回去就把刚买来不足2个月的一娘母牛出栏了,赚了2000元。从此,张军尝到了甜头,将圈里剩余的5头牛也出栏了。他从7头出栏的牛中悟到发展经济的秘诀,知道了什么是“短平快”经济。


有天,我入户时碰见张军,他笑着对我说:“想做生意,促进农民增收,还是要发展养殖业。”


我笑着问:“现在你家圈里有几头牛?”


“你讲的‘短平快’经济,对我启发很大。你去家里喝茶,我走个单家集牛羊市场。”


我们坐在群众的炕头上、院子里,耐心地解释,苦口婆心地说服动员。起初,有人嘲笑张军,做“遥远的发财梦”。没有几个月,嘲笑的人看到他收获很大。


为了消除群众的疑惑,我们把张军树立为养殖典型,让他给群众宣讲经验。


我们经常和群众聊天到深夜才返回,农村的四周漆黑一片。山路弯弯,脱贫攻坚的道路磕磕碰碰,不知摔过多少跤,但对前路,我们并不畏惧。


(选自2020年第3期《六盘山》)


原刊责编 李敏


 ▌ VIP文字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