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65年12月25日,湖北江陵县的一片荒野上,冰凌初现,寒风猎猎,十几个身影却不顾严寒,在风中艰难行走,身着绿色军大衣或蓝布工装,足迹的深度一步步地度量着他们背包的重量。
他们的目的地是一个古老的墓室,到达之后,一个瘦小的年轻人率先钻了下去,借着昏黄的手电筒的灯光,与同伴合力打开墓室的内棺,传说中的毒箭没有出现,他们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具保存完好的骨架,人们并没有露出吃惊的神情,反而把目光停留在骨架躺着的那幅竹席,那些精美的花纹依然清晰,这副骨架就是墓主人吧,审美眼光不错,再看看周围,也摆放着几个物件,头部左侧有一件错金银铁带钩,头和脚旁放着玉瑗和玉环,骨架的右边,放着一件漆木弓和几件铜镞——看来墓主人喜欢射箭啊,再看看骨架的左边,放着一个黑色的漆木盒子。年轻人拿出相机拍了照片,又掏出笔记本绘出这些东西摆放的形状,随后把这些东西搬了上去。
他们是湖北省博物馆的考古人员,正在参与江陵县的一座楚墓的考古发掘工作。大家把内棺里的文物搬运到挖掘工地的临时库房里,然后就去休息了,工作的疲惫让人们很快进入了梦乡。
那一天,似乎是稀松平常的一天,当时的人们谁都不会想到这个荒野之地即将会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第二天上午,在清洗临时库房的文物的时候,一个工作人员打开了那个黑色漆木盒子,里面是一件沾着泥土的青铜器,小心清洗之后,忽然发现它在昏暗的库房里,闪烁出了神秘的寒光,这是一把剑,穿过了千年的岁月,竟然没有生锈。于是他赶紧叫大家都来看。
工地上的考古工作者仔细观察,剑格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镶嵌绿松石,精美异常,剑身中脊起棱,装饰菱形花纹,还有一些不易辨识的铭文,剑锋曲弧内凹,从刃锋利。经过测量,剑长55.6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修长的青铜古剑呈现出一种近乎完美的弧度。更让人吃惊的是,这把剑那股凌人的寒气,似乎让人萌生敬畏之心。
一个年轻人忍不住伸手抚摸,手指刚触摸到剑身,便不小心被剑刃割伤,顿时血流如注。另一位好奇心更重,掏出笔记本,拿剑来试,轻轻一挥,纸张便被割破,数了一下,竟然是19张纸!
考古队认识到这把剑非同寻常,现场的历史学家方壮猷教授更是激动不已,他的目光停留在剑身的铭文上,仔细辨识,他认为这种文字是春秋时期的鸟篆,是当时流行于楚、吴、越、蔡、曾、宋、徐等国的艺术字体,是原始部落鸟图腾崇拜的遗风,他认为铭文是八个字,“越王××自作用剑”,但是这位越王的名字却无法解读,只好把铭文拍成照片,分别写信给郭沫若、唐兰、陈梦家等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征求意见,其中唐兰先生考据出这位越王的名字是“鸠浅”,即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勾践”。这一观点很快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从此,越王勾践剑出土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震惊了全世界,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当它的身份被确认之后,除了锋利无比的剑锋,以及神秘的纹饰,最让人困惑的是两个问题。
一是越王勾践随身宝剑是越国国宝,为何出现在千里之外的楚国古墓之中?而且是一个普通的楚国士大夫墓?关于这个谜团,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展开了深入探讨,有的认为是楚国灭亡越国之后,把这把剑作为战利品带回国;有的认为这是越国献给楚王,楚王又赏赐给亲信大臣;有的还认为是越国公主嫁到楚国来,带来的嫁妆。总之是各种推断,这个谜团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解开。
二是这把剑为何没有生锈?相对于历史谜团的扑朔迷离,这个谜团借助现代科学仪器,似乎很快得到了解释,20世纪70年代末,复旦大学对这把剑进行科学检测,利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技术,发现了剑身的青铜合金主要是由铜、锡以及少量铝、铁、镍、硫组成,不易生锈。随后,又有学者认为,剑身表面应该是进行了硫化处理,使用的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表面硫化处理技术,表面的黑色菱形花纹可能是硫化后表面抛光留下的。这个结论引起了争议,学界的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有出现。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这把剑本身并非不生锈,只是墓室空气隔绝的地质条件造成的。不锈之谜,至今莫衷一是。
二
关于剑的主人勾践,他的故事几乎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
《荀子·王霸》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并称“五霸”,称五人皆以僻陋之国威动天下。勾践虽然被排在最后一位,这个名字在后世却比同时代的所有君王都要响亮。
卧薪尝胆,这句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同时成为勾践的代名词。然而,当勾践第一次闯入史书的时候,却是另外一番形象。
那时他未及而立之年,站在十万军中,军旗猎猎,烽烟四起。刚刚从父亲手中接过越王的权杖,就迎来了最强大的敌人——吴王阖闾,这位邻国的英主,刚刚在孙武、伍子胥等绝世名将的辅佐下,攻破了强楚的郢都,险些灭掉疆域五倍于己的楚国,威震华夏。挟此战胜之余威,挥此虎狼之雄师,转而进攻旧君新丧、新君初立的小小越国,简直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
勾践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他主动向吴军的阵地挑战,而且选择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挑战方式。司马迁用很简练的语言记录下那个场面:“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阵,呼而自刭。”越王勾践派遣敢死队向吴军挑战,排成三行,冲入吴军阵前,大声呼喊之后,一起拔剑自刎。围观的吴军看得目瞪口呆,越军趁机出击,在李大败吴军。在此役中,纵横天下的吴王阖闾被射伤并伤重不治。
从此,越王勾践的历史开始了。
侥幸的胜利带给越国的只有一时的荣耀,能与楚国一争雌雄的吴国,并非不堪一击。很快,具有强大战争动员能力的吴国在新的吴王——夫差的带领下,把越国打得只剩五千疲惫之卒,固守在会稽城中。
被现实狠狠打了耳光的勾践,拔出剑来,却没有自尽。他选择了一条屈辱的道路,和自己的妻子、近臣一起,到吴国的王宫朝见夫差,献上越国的重器——当然,也有名贵的宝剑。
他在吴都生活了将近三年,被安排住在吴国先王阖闾坟墓旁的阴冷石屋里,喂养马匹,为吴国贵族驾驶马车。每当他感到绝望的时候,追随他的文种、范蠡等人便用晋文公重耳的事迹激励他,重耳也是在外流亡多年,饱受欺辱,终于成就霸业。
终于等到被放归越国,勾践用剩下的生命造就了“卧薪尝胆”的四字成语,他终于不再是那个锋芒毕露、睥睨一切的年轻国王,就像一把淬火而生的青铜剑,隐藏了自己的锋芒,却又在时刻磨砺自己,准备那最后纵身一跃的一击。
十年之后,他的对手夫差被这把剑击倒,却没有再站起来。当赴越求和的使者回告,越王只愿意流放他到舟山群岛的时候,夫差说,我老了,不能侍奉君王了,于是挥剑自杀。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越王勾践的。比如后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纵然力拔山兮气盖世,然而也无法渡过江东那条河流。
三
春秋乱世,天下滔滔,须仗剑而行。
最好的青铜剑,产自吴越之地,那些越国勇士挥向自己脖颈的剑,便是吴越之地所产的宝剑。
当时那里不像现在,江南水乡一片温软绵柔,而是断发文身、勇猛激越,特别是在春秋晚期,吴越的勇武之气达到巅峰,先后渡淮北上,争锋齐晋,逆江西进,横挑强楚,直到东汉班固写《汉书·地理志》,依然声称“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自春秋以降数百年,秦汉更替,沧海横流,吴越好勇喜剑之风,却依然如故。
吴越所产名剑,当时便被视为宝物,庄子亦曾云:“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庄子·刻意》)《吕氏春秋》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勇士次非,在吴越之地得到一把宝剑,携剑涉江归楚,中途遇到两条蛟龙缠绕其船,次非镇定地问船夫:“这种情况,还能活命么?”船夫绝望地说:“之前从未见过有人能活下来。”于是,次非脱下上衣,拔出宝剑,奋臂一呼:“我这身躯不过是江中枯骨,然而宝剑怎可轻易丢弃?”于是跳入大江,挺剑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也都活下来了。
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曾请铸剑师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名贵的宝剑,命名为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每一把都是削铁如泥。当时的人们赞美这些宝剑:“扬其华,脁如芙蓉始出;观其鈲,灿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深深如水溢于塘;观其断,严严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
吴越之地为何盛产宝剑呢?原因有三:一是吴越多水泽,不利车战,中原动辄三米的长戈大戟,短兵相接、贴身肉搏之际,反不如用剑便捷,因此更加重视剑的铸造。二是吴越盛产铸剑所需矿产,特别是铜矿、锡矿。《考工记》称“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三是拥有一批擅长铸剑的能工巧匠,传说中的干将、莫邪等铸剑大师均活跃在吴越之地。
正因为如此,吴越之剑成为我国青铜兵器的巅峰之作,越王勾践剑则成为其中的稀世珍宝。
四
古人眼中的剑,从来都不只是当作寻常金属兵器。
即使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剑依然承载着传统的礼制文化和道义精神。
《新序》记载,吴国公子季札第一次出使,路过北方的徐国,与徐君一见如故,徐君喜欢季札的佩剑,但是却没好意思说出来。季札心里知道,但是他还要出使他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归途再路过徐国,徐君已死。于是公子季札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新君。新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时人称其:“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佩剑是士大夫的礼仪,特别是出使他国之时,更是必不可少的礼节。也可以看出,剑是古人赠送给知己的最好礼物,正如李白的诗句“西来何所为,孤剑托知音”,还剑入鞘,送给朋友,承载着信任、重诺和期许。
《庄子》里的说剑篇则更为大气磅礴,庄子游说好剑的赵王,称剑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其中天子之剑“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秋,行以秋冬。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希望赵王不要贪恋器物之剑,而是真正领略把剑的精神内核,用之于治国之道。这就赋予了剑更多的政治文化内核,赋予了剑超越器具本身的精神内涵。
在古人的眼里,剑似乎是唯一的不是凶器的兵器,而是一种正气的化身。李白在其《古风》里感慨:“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随即豪迈地写下:“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似乎剑气如雪,便足以让所有的失落和迷茫一扫而空。
而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信念便会激励热血儿郎,中国剑的古老血脉也会焕发新的生机。
看看那些古老的剑吧,一定可以感受到古人的生命力。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