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由飞翔的愿望和现实的种种羁绊之间,仿佛永远有一道无形的穿不透的墙。古人喜欢用“心游万仞”、“神骛八极”之类的话语来状写人的心志的放纵无羁。可是,实际上却是,或则被弃置在灵魂的废墟上,徒唤奈何;或则被拘禁在自己设置的各种世俗陈规的樊篱里,不能任情驰骋,像一只笼鸟那样,即使开笼放飞,也不敢振翮云天。
倒是酣然坠入了黑甜乡之后,神魂在梦境中,可以凭借大脑壳里的方寸之地,展开它那重重叠叠的屏幕,放映出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的画面。既不受外界的约束,自己也无法按照计划加以规范,完全处于一种自在自如的状态。而由于任何人在梦中都会撤下包装,去掉涂饰,从而显露出各自的本来面目,因此,梦境中的那个自我,往往比清醒状态下的更真实,更本色。梦境是一部映射心灵底片的透视机,可以随时揭示出人的灵魂深处的秘密。
说来,梦境也真是奇妙无比。哪怕是天涯万里,上下千年,幽冥异路,人天永隔,也可以说来就来,要见就见。梦中似乎不存在时间与空间的概念,也不大考虑基础和条件。清人胡大川《幻想诗》中,有“千里离人思便见,九泉眷属死还生”,“天下诸缘如愿想,人间万事总先知”之句,现实生活中根本做不到,可是,梦境中却能够实现。当然,梦境也并不总是尽如人意。甜美的固然不少,但凄苦、忧伤的梦也常常碰到,有的还会使人震怖,遑遽。而且,经常是幻影婆娑,扑朔迷离,像日光照射下的枝间碎影,像勉强连缀起来的残破的网片,又像是迸落在岩石上飞流四溅的浪花,不仅错乱复杂,不易解读;而且,有的竟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更主要的是,现实中得不到的,梦境中也未必就能如愿以偿,所谓“绮梦难圆”者也。
林黛玉魂归离恨天,贾宝玉到了潇湘馆号啕大哭一场,意犹未尽,还想在梦中见上一面,细话衷肠,于是,诚心诚意地独自睡在外间,暗暗祷告神灵,希望得以一亲脂泽,孰料“却倒一夜安眠,并无有梦”。大失所望中,只能颓然慨叹:“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第一次愿望没有达成,又寄希望于第二次,结果,照样是一无所获。
大抵人们做梦,不外乎由内在与外在双重因素促成。所谓内在,是指精神上、心理上的想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梦是心头想”,“昼有所思,夜有所梦”;而外在因素,即是指身体上、生理上的物质原因,比如,心火盛即往往夜梦焦灼;四体寒凉则梦见风雨交袭。古人把前者叫作“想”,把后者叫作“因”。二者结合起来,决定了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做什么梦。
现代人说,梦是现实生活中某些缺憾的一种补偿,是一种愿望的达成,是生活中某种想望与追求的反映。歌德说过:“人性拥有最佳的能力,随时可在失望时获得支持。”他说,在他一生中有好几次是在含泪上床以后,梦境用各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安慰他,使他从悲伤中超脱出来,从而得以换来隔天清晨的轻松愉快。看来,德国的这位大诗人是善于做梦的了。
无独有偶,在中国,也有一位大诗人最懂得在梦境里讨生活。我敢说,古今中外的诗人中,南宋的陆游堪称是最善于做梦的一个,而且,许多梦中情境又能通过诗篇记叙下来。在现存的八十五卷《剑南诗稿》中,专门纪述梦境的诗达九十九首之多,里面记叙了许许多多现实中未能实现而在梦境中得到补偿的快事。当然,这仅仅是他的纪梦诗的一部分。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四十二岁之前,他大约作诗一万八千多首,经过自己两次删定,只留下了九百首,其中纪梦诗只有一首。料想在人生多梦的青年时期,他一定会做过更多的梦,写过更多的纪梦诗,可惜,绝大多数都已删除,后人已经无缘得见了。
二
读过了陆游的《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和关于他的几部传记,仿佛觉得这位老诗翁就在我的身旁,倾吐着他的“忧国复忧民”的积愫,愤切慨慷地朗吟着他那豪情似火的诗章;凌晨起来散步,耳边也似乎回响着老先生情深意挚的娓娓倾谈。但诗翁的形象却并不十分鲜明。虽然他的诗里有“团扇家家画放翁”之句,但我却没有见过几幅他的画像。按照明人黄道周对他的形象的描述,“供之千佛经前,又增得一幅阿罗汉像也”,我想象他的个头不会太高,面相是和善的,甚至看起来有些憨态可掬,没有诗仙李太白那种丰神俊逸、潇洒出尘之概。但是,应该说,两人的“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却是一致的。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在欣赏陆游诗作过程中,我习惯于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透过那些炽烈喷薄的诗章,看到了诗翁的盘马弯弓之姿、气吞残虏之势,感受到的是诗人的雄豪雅健;可是,同时却也体味到了他的英雄失路、托足无门、壮士凄凉、宝刀空老的悲哀。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对祖国、对爱情的执著坚定、之死靡他的精神,简直可以说是感天地而泣鬼神。
恰如钱锺书先生所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他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这股热潮有时甚至泛滥到梦境里去。即使是残年老病,政治上遭受重重打击,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诗翁也从不叹老嗟卑,仍旧期待着勇跨征鞍,披坚执锐,奔赴杀敌的前线。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描述的: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但是,命运对于他实在过于苛酷,终其一生,也难得一遇大展长才以酬夙志的机会。他的仕途十分坎坷,直到三十四岁,才谋取一个福州宁德主簿的职位,后来又担任过镇江府、隆兴府的通判,却又屡遭弹劾。许多愿望只能靠梦中结想,梦中追忆。他在七十七岁时,回思征西幕中旧事,有“不如意事常千万,空想先锋宿渭桥”之句,可说是很好的概括。
四十九岁这年秋天,他在嘉州以权摄州事身份,成功地主持过一次军队的秋操检阅。整齐的队伍,赫赫的军威,使他联想到,国家并不是没有抵抗侵略的武装力量,自己也不是不能用武的文弱书生,只是没有很好地组织,也没有这个机会。否则,“草间鼠辈何劳磔,要挽天河洗洛嵩”,那是毫无问题的。凭借这个“想”和“因”,半个月后,他做了一个梦:大军驻扎河东,抗击入侵之敌,声威所至,望风披靡,当即派出使者,招降敌人占领下的边郡诸城,“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元无恙”。尽管不过是黄粱一梦,但是,当时那种称心快意的劲头,实在不是笔墨所能够形容的:“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
这类令他快然于心的梦,后来还做过。一次,梦中随从皇帝车驾出征,全部收复所失故地。“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沦陷区人民兴高采烈投入祖国的怀抱,不仅重睹“汉家威仪”,而且,连梳妆打扮都与京城趋同了。
陆游一生中最称心的岁月,是从军南郑那段时间。当时,抗战派首领王炎任四川宣抚使,驻节南郑,掌握着西北一带的兵权和财权。陆游此时正好在他的幕下。过去,虽然他也喜欢谈兵论战,划策筹谋,但毕竟都是纸上空谈;这次,亲临前线,而且深得主帅的信任,正是一展长才的机会。除了建言献策,帮助首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他还经常巡视各方,传达指令,并且到过大散关下的鬼迷店和仙人原上的仙人关,这两处都是宋、金对峙的最前线,有时身披铁甲,骑着骏马去追击敌人;有时还行围打猎。一次,正在催马扬鞭,纵横驰骋,突然一阵风起,一只猛虎蹿出,陆游挺起长矛戳去,正中老虎的喉管,“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一场令人惊怖的搏斗,就这样胜利地结束了。
可惜,这样的战斗生涯只过了半年,随着王炎的调回临安,他的欢快生活亦告终结。虽然像一场短梦那样,还没来得及仔细地玩味就惊醒了,但却刀刻斧削一般,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永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九年后,他已经回到故乡山阴赋闲,当忆起这段生活时,曾经写道:“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又过了十年,他已经六十七岁了,在一首《怀南郑旧游》的七律中,再次惋叹:“惆怅壮游成昨梦,戴公亭下伴渔翁。”
反复慨叹往事如烟,旧游成梦,一方面说明这段生活的短暂,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对这段美好经历是何等的珍视。西线陈兵,简直成了陆游的一个永生不解的情结,因而不但反复忆起,更是多次结想成梦。他自己曾说过:“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慨然此夕江湖梦,犹绕天山古战场。”一部《剑南诗稿》中,记载这方面内容的梦中之作不胜枚举,有的在题目上还直接标明“梦行南郑道中”、“梦游散关渭水之间”。如果说,往事如梦如烟,那么,这段往事再进入梦境之中,并且把它形诸笔墨,那就真正是梦中说梦了。
三
陆游胸中的另一个情结,就是同爱妻唐婉的那段短暂的情缘。这使他梦绕魂牵,终生不能去怀。
二十岁这年,陆游和舅舅的女儿唐婉结婚了。唐婉是一个美貌多情的才女,对于诗词有很好的修养,和陆游兴趣相投,因此,他们婚后的生活十分美满,情深意笃,以白头偕老相期;又兼亲上加亲,按说家庭关系也应该处理得很好。谁料,陆游的母亲竟然对自己的内侄女很不喜欢,最后甚至蛮不讲理地硬逼着儿子和她仳离。如果处在今天,夫妇完全可以不去管它,至多离家另过就是了。可是,在那个理学盛行的时代,在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威压下,陆游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违抗“慈命”的,他只能向母亲婉言解劝,百般恳求,而当这一切努力都毫无效果之后,就只好含悲忍痛,违心地写下了一纸休书。一对倾心相与的爱侣,就这样生生地被拆散了。后来,陆游奉父母之命另娶了王氏,忍辱含垢的唐婉也在叩告无门的苦境中,改嫁给同郡士人赵士程了。
光阴易逝,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在一个柳暗花明的春天,陆游百无聊赖中,信步闲游于禹迹寺南的沈家花园,偶然与唐婉及其后夫相遇。尽管悠悠岁月已经逝去了三千多个日夜,但唐婉始终未能忘情于陆游。此时,见他一个人在那里踽踽独行,情怀抑郁,唐婉心中真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是酸是苦,分外难受。赵士程为人还算豁达洒脱,当下已经觉察了妻子痛苦的心迹,便以唐婉的名义,叫家僮给陆游送过去一份酒肴。
陆游坐在假山上的石亭里,呆呆地望着伊人的“惊鸿一瞥”,转眼已不见了踪影;温过的酒已经变冷,肴馔也都凉了。他眼含清泪,一口口地吞咽着闷酒,体味着唐婉深藏在心底的脉脉深情,心中霎时涌起一丝丝的愧怍;想到人世间彩云易散,离聚匆匆,不禁百感交集,顺手在粉墙上题下了一首凄绝千古的《钗头凤》词:
红酥手,黄鄊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上阕透过眼前的实景,忆述当日美满姻缘的破坏经过及其沉痛教训;下阕写春光依旧而人事已非,昔日温存仅留梦忆。
原来,古代诗文有口头与书面两种传播形式,题壁属于后者。当诗人意兴淋漓、沛然发作之时,往往借助题壁的方式,来发抒磅礴的逸气,浇洗胸中的块垒。这种“兴来索笔漫题诗”,就古代文人自身来说,自不失为一种富有艺术情趣的生活内容和抒怀寄兴的方式,其间总是蕴含层次不一的非语言的信息;而对于普通读者或曰观众,则是一种近乎大众化的免费的精神享受,包括对于诗人襟怀的解读以及诗情、书艺的欣赏。
有人考证,题壁始于汉代,已见于《史记》的记载;到了唐、宋时期,便成为骚人墨客惯用的一种写作方式,几乎达到无人不题、无处不题的程度。陆游是题得最多的诗人之一,正如他自己所说,“老去有文无卖处,等闲题遍蜀东西”,“酒楼僧壁留诗遍,八十年来自在身”。
相传,唐婉后来重游沈园,看到了陆游的题壁词,不胜伤感,当即和了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噎佯欢。瞒!瞒!瞒!
不久,唐婉便悒郁而终。
清代诗人舒位游观沈氏园亭时,曾就陆游、唐婉的这场爱情悲剧写过一首七绝:
谁遣鸳鸯化杜鹃?伤心“姑恶”五禽言!
重来欲唱《钗头凤》,梦雨潇潇沈氏园。
寥寥四句,下笔如刀,无情地鞭挞着以“恶姑”为代表的封建宗法势力,揭露了造成这场人为的悲剧的社会原因。
四
纯真的爱,作为人类一种自愿的发自内心的行为,作为自由意志的必然表现,是不能加以强制命令的。外力再大,无法强令人产生情爱;同样,已经产生的情爱,也不会因为外在压力的强大而被迫消失。陆游,这个生当理学昌盛时期的封建知识分子,没有、也不可能以足够的觉悟和勇气,去奋力抗击以母亲为代表的封建宗法势力,但在他的内心世界,却始终不停地翻腾着感情的潮水,而且,一有机会就冲破封建礼法的约束,做直接、率真的宣泄。诚如他自己说的,“放翁老去未忘情”。他年复一年地从鉴湖的三山来到城南的沈园,在愁痕恨缕般的柳丝下,在一抹斜阳的返照中,愁肠百结,踽踽独行。旧事填膺,思之凄哽,触景伤情,发而为诗。这种情怀,愈到老年愈是强烈。
陆游五十九岁这年,正隐居于故里山阴。一次夏夜乘舟中,他听到岸边水鸟鸣声哀苦,像是叫着“姑恶,姑恶”,当即联想到他和唐婉的爱情的悲剧结局,随手写下了一首五言古诗,最后四句是:“古路傍陂泽,微雨鬼火昏。君听‘姑恶’声,无乃遣妇魂?”
九年之后的一个深秋,陆游重游沈园,看到蛛网尘封中当年的题词尚在,而伊人已杳,林园易主,流风消歇,不禁怅然久之。于是写下一首感旧怀人的七律: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禅龛一炷香。
晋朝的潘岳曾任河阳县令,后人遂以“河阳”来指称他。潘岳写过三首悼念亡妻的诗,在文学史上很有名。陆游的这首诗,寄托了对已故去多年的唐婉的深切怀念,同样属于悼亡性质,因而便以“河阳”自喻。诗翁满怀深情地说,林亭回首,泉路无人,如今幽冥异路,重见难期,只能心香一炷,遥遥默祷了。
陆游七十五岁这年春天,再一次来到沈园,目睹非复旧观的园亭景色,感叹好梦难寻,韶光不再,四十载倏忽飞逝,回思既往,益增唏嘘。于是,怀着更加沉痛的心情,为这位无辜被弃、郁郁早逝的妻子,写下了两首七绝: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光阴易逝,诗人已届八十一岁高龄。而爱侣仳离,劳燕分飞,已经整整过去了一周甲子,连他们的最后一面,也是五十年前的旧事了;但是,唐婉的音容笑貌以及寄托着他们无限深情的沈园,却时萦梦寐。这天夜里,诗翁梦中重游了沈氏园亭,醒后写下两首纪实七绝: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倍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是无限追恋的。当残酷的现实扯碎了希望之网时,痛苦的回忆便成了最好的慰藉。一年过后,一个暗淡的秋日,他写下了一首忆旧的七绝:
城南亭榭锁闲房,孤鹤归飞只自伤。
尘渍苔侵数行墨,尔来谁为拂颓墙?
直到八十四岁高龄,他在《春游》诗中还写道: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在恋人的眼里,唐婉永远是美目流盼的丽人。诗中的“幽梦匆匆”,乃是追叹他们夫妇美满生活的过于短暂;“美人作土”云云,似是哀婉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总逃不脱陨灭的厄运。
犹如春蚕作茧,千丈万丈游丝全都环绕着一个主体;犹如峡谷飞泉,千年万年永不停歇地向外喷流。爱情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历数十年不变,着实令人感动。此刻的诗翁已经临近生命的终点,死神随时都在向他叩门;但是,他那深沉、炽烈、情志专一的爱的火焰,却伴随着生命之光,始终都在熠熠地燃烧着。一年过后诗翁也辞别了人世。
“尚余一恨无人会”,“但悲不见九州同”。晚岁的诗翁念念不忘沦陷的中原,念念不忘地下的唐婉。正是这两个情结,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感情完整、境界高远的诗翁形象。
(1985年初稿,1997年二改,2014年三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