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这个城市是有王霸之气的。
中国其实多山野之地。崇山峻岭间,叽里旮旯处,一个一个盆地式的小城寂寞开无主地独自生长。三五百年间,也出个把名人,就如中彩票一般,只要你熬得过时间,总有收获。但龙泉不一样。龙泉出名人首先在于它的“质”。比如写“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叶绍翁,南宋大学者、永嘉学派创始人叶适都是龙泉人,值得一提的是,叶适还是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的鼻祖。他晚年定居永嘉,主张通商惠工、扶持商贾、流通货币,视野与格局都不是山野之地的人所习有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龙泉这个城市并非等闲之地。
龙泉现在人口不足30万,古时人口约在数万间增减,真的可以说是地窄人稀。但即便这样,龙泉出名人的数量还是令人吃惊。除了叶绍翁和叶适,北宋宰相何执中、南宋宰相汤思退、北宋文豪叶涛、北宋副相管师仁、南宋考古学家叶大庆等都是龙泉人。质与量都非同凡响,龙泉的文明涵养大约是可以确认的。那日午后,我独自在阳台上读闲书,于昏昏欲睡间看到宋徽宗形容龙泉青瓷时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心里猛地一惊,我想我应该是找到解读人文龙泉的突破口了。
青瓷。
一
相对于完整的青瓷艺术品,我更关注作为碎片形态存在的青瓷。
龙泉青瓷博物馆。从国家一级文物到三级文物的青瓷陈列有序。转到最后一个展馆,是触目惊心的碎片青瓷。他们被有尊严地摆放,一一注明出土地。与此同时,那些同样被废弃的窑址也开始有了尊严和生命——一如母体,有了圣洁的光辉。在时间的压力之下,人心的欲望浮沉以及时移世易的政治变迁中,每一个保存完整的青瓷背后,毫无疑问都有成千上万曾经惊艳世人的青瓷在奠基。他们现在沉默地以碎片的形式来承载文明的记忆,记录泥与火的秘史,记录这个人文城市最初的文明实践——以最泥泞不堪、卑微到尘埃里的土,在水与火的交媾之后,诞生出具备美学和哲学意义的瓷器。
而青色,是人间泥土涅槃重生的胎记。
大窑龙泉窑遗址,位于龙泉市西南小梅镇东北10里的大窑村一带,西起高际头村,北迄坳头村。沿溪10里的山坡上,被发现的53处窑址仿佛都是遗世的证人,证明曾经的文明,是如何的芳华绝代。大窑村《官氏家谱》描述说——“琉华含璋、三龟献瑞、石溪云堆、金巷流芳、琉田种玉、碧涧渔矶、溪源清隐、龟山古庙”,这是形容曾经的“琉田八景”,所谓琉田,指的就是琉璃满地的意思。而所有的琉璃其实都是青瓷碎片,是瓷人们不允许有瑕疵的青瓷诞生人间,这是大窑瓷人的自尊与自傲,也是龙泉青瓷的纯粹性与极致性得以千年保持的不二法门。
大窑龙泉窑遗址,千百年前的炉火早已经熄灭,只余历史的现场,让后人依稀可以想见,一只青瓷从瓷土到精品,要经历何种浴火重生,才能劫后余生般地来到人间,接受世人的啧啧惊叹。而前尘往事,已如三生石一般,不可印证,无法追忆。
胎料制作的第一步,对瓷土来说,关键词包括粉碎、淘洗、练泥等过程。这些词眼如春光乍泄一般,透露了土之所以为土、青瓷之所以为青瓷的云泥之别。粉身碎骨、面目全非是必须的。土壤母体当然是温暖和包容的,但是不乏杂质与粘连。所以粉碎、淘洗、过滤、练泥等过程,是青瓷胎料制作的第一步。“胎料”这个词很有意味,它真是涅槃重生的开始。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接受再炼狱的开始。因为龙泉青瓷的成型,需要经过拉坯、修坯、装饰(以刻花为主)等几个工序,待坯体干燥之后,再进行素烧(上釉之前的烧制)定型。当然上釉之后,还要经过上千度高温的反复考验。毕竟釉色是龙泉青瓷的灵魂,反复的上釉、反复的烧制,目的就是接近无限圣洁的“青”,就像宋徽宗所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那是接近美学与哲学的化境的。
所以龙泉青瓷的制作是一项“土与火的艺术”,琉田之所以满地碎片,就是因为瓷人们尽管孜孜以求,成品率还是非常低,十件产品能够烧成一两件就算是不错了。九成产品一碎了之,从而将大窑村变成了琉田。在大窑,即便在当代,村民起屋盖房时,还是不小心会挖出遍地的青瓷碎片。每每于此,政府都会贴出告示——严禁盗挖、私下交易青瓷碎片。因为这些当年被瓷人们一弃了之的碎片,其实也是青瓷艺术品。一项艺术的高标准践行百千年,才可以使龙泉青瓷脱颖而出,达到真正的价值连城。
这是瓷的胜出,也是瓷人的胜出。在历史的现场,文明的碎片依然深埋在地下,不事声张,甘愿奠基。这或许才是青瓷的宿命。如果你做不到最好,很可能永远见不了天日。而深埋地下唯一的价值便是成全。
成全青瓷的声名,成全“雨过天青云破处”时那一抹接近无限圣洁的“青”。
二
哪一段晦暗不明的历史,才是龙泉青涩的童年呢?
公元420年是“永初元年”,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第一个朝代生机盎然地开始了。龙泉查田下保村,一个家境富裕的人家为刚刚死去的亲人埋下了包括“鸡首壶”“鸡冠壶”“莲瓣碗”等8件青瓷在内的墓葬品。或许他们不知道,自己亲手埋下的,其实是龙泉青瓷青涩的童年时代。这是春天里的童话,青瓷在彼时的龙泉制作粗糙、产品单一,多为灰胎青黄釉。
但是万物生长。青瓷这门艺术也在时光的打磨下开始有了自己的光芒。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呈现淡淡的灰白色。经过五代到北宋早期,最高统治者的眼光被龙泉的窑火所吸引。他们想看一看,经过了那么多年的等待之后,关于青瓷,龙泉会带给世人怎样的惊喜。于是,上等的青瓷开始了朝贡之路。从江湖到宫廷,龙泉青瓷以她的纯粹和孜孜以求为自己赢得了皇宫里的一席之地。
真正的惊艳是在南宋时期。地缘政治在美学和哲学之外,以一种不由分说的方式催生了龙泉青瓷的盛放。帝都的南迁、临安的繁荣,使得龙泉青瓷的外部环境变得前所未有的好。一方面北方名窑(汝窑、定窑)因为战争的原因变得繁华不再。帝都都南迁了,曾经的瓷器还能够安放宫中吗?另一方面,越窑、婺窑、瓯窑也因为各种原因走向没落,这使得龙泉青瓷一枝独秀。窑场遍布龙泉,多达260多处,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在龙泉建立了。“哥窑”与“弟窑”争奇斗艳。特别是哥窑为宫廷烧制专用瓷,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传奇或者说秘史。
龙泉青瓷至此被政治或者说世俗的权力紧密裹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艺术的荣光,但也可以说是她的悲凉。青涩的童年早已经走远,政治变迁打造了龙泉青瓷的独特魅力,也影响了她的审美。龙泉青瓷之青不仅是自然之色,也是皇家之色。她的青天之色,神秘、圣洁而高贵,但无形中却倡导了“敬天爱神”的理念。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瓷》夸赞青瓷釉色之美:“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这釉色之美,在南宋皇权背景下,似乎也蒙上了沧桑感。“梅子青”“粉青”“灰青”“豆青”,窑焰浓淡之间,龙泉青瓷长袖善舞地呈现了冷暖之变幻,就像风霜女子,就像四季时空下的山川、湖水,美艳动人却又伤感莫名。
到了元代,权力的粗暴化与审美的粗鄙化,导致龙泉青瓷胎骨逐渐转厚,而且也开始变得粗糙,造型也不及宋时优美。宛如徐娘半老,幽怨却又难与人言。
明清之后,政治对青瓷的影响是两个关键词。一是海禁,龙泉青瓷外销之门骤然关闭,曾经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遥远的传说;二是苛税,朝廷对青瓷课以重税,导致窑场纷纷倒闭。青瓷之花,在皇权的重力一击之后,无奈凋零。
从青涩的童年走向饱经沧桑的暮年,在时移世易的背景下,龙泉青瓷明暗变化,隐喻了一种艺术与政治权力的复杂关系。但凋零不是死去,涅槃必定重生。艺术远比世俗政治更为长久。有一些人,见证或者说参与了龙泉青瓷的勃兴与重生。
三
瓷养人,人也养瓷。瓷与人的关系是微妙互动的。应该说这是一个生灵对另一个生灵的吸引与涵养。在龙泉青瓷史上,人的故事其实比瓷的故事更加血肉丰满。他们总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华丽转身,力挽狂澜。
公元1127年是靖康二年。这一年二月六日,徽、钦二帝被废,贬为庶人。七日,心事重重的徽宗被迫前往金营,金朝另立张邦昌为帝,建立了一个名为“大楚”的傀儡政权。靖康之耻的时代,江南处州,一个名叫章有福的瓷匠给他两个先后出生的儿子取名章生一、章生二。这是个很有哲学意味的命名。《道德经》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寥寥数语建构或者说解释了宇宙万事万物的来源与演绎。瓷匠章有福给他儿子的命名其实也有类似功能。若干年后,章生一、章生二成了哥窑和弟窑的创始人。
哥窑和弟窑,是龙泉青瓷制作史上的重要收获。它是平民史诗,却在江湖田野之间,解释与演绎了青瓷世界的极致之美。大国工匠,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就横空出世了。现在两兄弟以塑像的形式出现在大窑村的安清祖社里,和他们并排站在一起的,是明正统年间督窑官顾仕臣的塑像。这或许是艺术与世俗权力的第一次平等站立吧,甚至在后来,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被封神了。瓷神。对人的尊重,或者说对瓷人的尊重以这样一种稍显民俗意味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大约便是中国语境。
廖献忠跛着脚站在晚清的猎猎寒风中,茫茫然不知所之。这位满腹经纶的秀才已经明确知道,自己因为身体残疾已经入仕无望了。这是一个人的人生困局,但对于龙泉青瓷来说,却是涅槃重生的开始。彼时,龙泉青瓷的技艺近乎失传。哥窑和弟窑已是久远的传说。似乎没有人可以力挽狂澜,但是历史的翻云覆雨手却指向了廖献忠,他不经意间竟然承载了复活南宋古瓷制作技艺的使命。廖献忠仿“弟窑”青瓷,几可乱真,可以说是以一人之力回到了哥窑和弟窑时代,致敬他的前辈们,致敬龙泉青瓷的美好时光,也使得制瓷绝技在民国的民间江湖还能气若游丝地存在。这是龙泉青瓷命不该绝,也是瓷器艺术生命力坚韧的一个指征。
瓷器坚韧。瓷人也坚韧,且有趣。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逐出宫禁。王朝唱晚,一切价值观都在变动,很多人都在重新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业余摄影爱好者陈万里拍摄了溥仪出宫时的场景,附带也拍摄了故宫收藏的瓷器。这位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被龙泉青瓷的光泽与色彩吸引了。1928年5月,陈万里首次做龙泉窑考古调查。此后他八赴龙泉,不仅发现龙泉青瓷的遗世之美,而且最终让已经沉寂多年的龙泉青瓷窑火重新燃起。
当然这不是陈万里一人之功。1950年代的中国,让龙泉青瓷浴火重生的人还包括李怀德。他保存着祖先从南宋一代代传下来的龙泉釉的工艺配方。甚至故宫还提供了一件最典型的南宋(龙泉)青瓷做实验,以求得龙泉青瓷胎釉的精确配方。这实际上是龙泉青瓷的隔时空对话,是牺牲前世成全今世。瓷人坚韧,瓷器也坚韧。所谓前赴后继、毁誉求全,最终托举的,无非是意境。
这也恰恰是青瓷的真意。
四
浙江宁波。福建泉州。宋元明时期主要贸易港口。龙泉青瓷从这里起运,参与开拓了三条海上贸易航线。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始。
输出美学,输出中国意境或者说中国元素,这是青瓷的价值所在。欧洲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不惜花重金购买龙泉青瓷,还特地建造一座宫殿,专门珍藏中国青瓷。事实上他买的不是青瓷,而是中国镜像。应该说奥古斯特二世购买或者说珍藏的,是中国“天人合一”艺术的最高境界。而这样的珍藏是有魔力的。当奥古斯特二世听说其邻国普鲁士王威廉的妃子也珍藏有大量中国瓷器,就想占为己有。公元1717年4月19日,这位萨克森国王竟然以600名强壮士兵换来普鲁士的127件中国瓷器,包括龙泉青瓷花瓶。这应该是艺术的魅力或者说征服力吧。
在世界各地,关于青瓷,各种传奇的说法层出不穷。在欧洲,龙泉青瓷有着“雪拉同”(Seladon)的美名,将龙泉青瓷的色泽风韵与欧洲名剧《牧羊女亚司泰来》男主角雪拉同的美丽服饰媲美。在阿拉伯国家则被称为“海洋绿”。其实关于青瓷,美学之外,还有中国式哲学。这是青瓷海上丝绸之路得以拓展的精神内核。中国古代哲学的五大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青瓷的原料取之于土,又要经过松柴烧制,制作过程中又要用到瓯江溪水,釉彩中所含的微量有色金属元素又是金,龙泉青瓷合于天道,对应于阴阳,生成于五行,简直就是中国哲学的器物化。所谓向世界输出文化、输出价值观,青瓷已然是最好的形象代言人。
青瓷温润。这一温润,转眼已是千年。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