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阅读
 ▌ 会员专享
 ▌ 世界历史
 ▌ 软件工具
 ▌ 中国历史与文化总览
 ▌ 知识大全
 ▌ 现代摄影
 ▌ 资源目录
 ▌ 书法名画
 ▌ 微信弹窗
 ▌ 购买会员
 ▌ 网站登录
 ▌ 名著速览
 ▌ 名言警句
 ▌ 故事大全
 ▌ 联系网站
395、鸦片战争的背后

鸦片战争的胜负,实际上在开打之前就已经确定。因为它不仅仅是交战双方武器装备和排兵布阵方面的巨大差别,还在于中西方战争观念和看待世界的视野完全不在一个对话平台上。


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对咸丰帝来说是胆战心惊的八月。在京城东郊八里桥,八旗军和蒙古马队被英法联军打得尊严尽失。这是帝国最精锐的部队,但仅仅是在帝国内部而言——放眼世界,热兵器时代已是不期而至,清帝国的土枪土炮在洋枪洋炮面前,的确不堪一击。咸丰帝绝望之下,做了弃京逃跑的打算,但有一个人却在此时站了出来,给咸丰打了一剂强心针。


这个人是詹事府詹事殷兆镛。他所谓的强心针是贡献了一个破敌之法——棉被御敌法。殷兆镛说:“夷器凶猛,当今之计,要柔能克刚。何谓柔能克刚?《皇朝经世文·兵政守诚篇》曰:防城之法,濡湿棉悬之,以柔克刚。”殷兆镛接下来详解了怎样用湿棉被以柔克刚的法子。那就是“将旧棉被用水浸湿,然后上下贯以粗索,两旁缚以竹竿。竹竿的末端绑上小尖刀,以便插在地上。每一床棉被用两兵各执一端,然后各带长腰刀。马队随后。遇到夷匪,棉被军先上,前蹲后立。一人守被,一人持刀砍马足。这样敌阵虽坚,也难以抵挡了”。


殷兆镛的说法可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但在场的官员还是想到了一个问题——敌炮越过棉被墙,炸下阵中怎么办?这当然是一个漏着,但殷兆镛及时补漏了。殷兆镛说英夷的炮弹不是落地就即时炸开,这里面还有个时间差。我军可趁其将炸未炸之际,马上用湿棉被将它盖住,这样它就没法炸了。


这就是詹事府詹事殷兆镛的棉被御敌法。有出处,有想象,有发挥。不过它不符合逻辑和咸丰年代的现实。毕竟热兵器时代的炸弹不是冷兵器时代的湿棉可以盖住,可要命的是咸丰帝相信了这一点,他马上下文要各参战部队“参酌施行”,如果奏效就广为推广。可以说作为一国之君,咸丰帝的见识与决策力与詹事府詹事殷兆镛实在是没有什么区别,而他的一本正经和全力以赴在文明世界的背景下毫无疑问显示出令人捧腹的黑色幽默。这样的黑色幽默其实是东西方文明的断层,也是错位,是一个帝国战争观念和看待世界的视野故步自封的必然反应。


当然,只要这样的文明断层和错位一直存在,类似的黑色幽默也就会层出不穷。继殷兆镛贡献了棉被御敌法之后,山西道御史朱潮也贡献了他的破夷之策。但是比殷兆镛更威猛的地方在于,殷兆镛只贡献了一条计策,朱潮却一下子献出九条妙计,可谓井喷式爆发。我们来看一看他贡献的都是些什么计策。


第一条,海上破船法。选一些动作敏捷的士兵,手拿火炬,从偏僻小道绕行到夷人泊船之处然后抛掷火种。一船点着,数十百船继燃,这样夷人一定抱头鼠窜。


第二条,黄昏破敌法。听说夷人一到晚上即双目不明,秉性还像猪一样嗜睡。我军可在二三更时擂鼓呐喊,夷人必从睡梦中吓醒,睡眼难睁,目不辨物,只能自相践踏而死。


第三条,陷阱捉夷法。听说夷人两脚长而腿直,不能自如弯曲,我军可多挖陷阱,也不用挖得过深,只需接仗时引诱他们坠进陷阱就可以了,如此陷阱爬不上来,即为我军俘虏。


第四条,拐子马法。夷人本来不会骑马,近来被汉奸教会了,但我军可仿效岳飞当年用麻扎刀破拐子马的方法,仿行破敌。


……


对于朱潮贡献出的九条妙计,咸丰帝下了如是谕旨:“将朱潮破敌九策传送胜保军营,供其采择。”


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殷兆镛的棉被御敌法和朱潮的九条妙计都成了纸上谈兵的新教材。一个月后,也就是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仓皇逃到热河避暑山庄的咸丰帝悲凉地听到了圆明园被烧的消息。圆明园成了一座无人看管的园林。在这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中,“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以一种不体面的举止横冲直撞,每一个人都渴望抢到点值钱的东西……尊重身份的事情已经完全看不到,占优势的是彻头彻尾的混乱状态”。(见林斯温霍《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这座从1709年兴建直到1860年焚毁,已然经营了151年的皇家园林在公元1860年10月18日这一天,毁于一旦。就在这一天,3500名英军在经过充分的洗劫之后手持火把闯入园中,到处纵火。巨大的宫苑烧了三天三夜才慢慢熄灭,余烟则北京城上空月余不息。与此同时,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成为帝国混乱时代的殉葬品。


咸丰急切地需要复仇,但要复仇,首先必须找到对付英夷大炮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时候,一本叫《破夷纪闻》的书进入了他的视野。


《破夷纪闻》是山西候选教职祁元辅写的,书中对破炮之术做了专项研究。祁元辅总结,当前行之有效的破炮之术主要有五种:


一是牛皮御炮法。首先用木板制成方架,然后用生牛皮并排铺置数层,再用生漆黏合,最后再将其牢固地钉在木架上。这样制成的牛皮架可以缓解敌炮的攻击。


二是木城御炮法。选用坚硬的木板,将被胎钉于上面。把数十板组合为一队,排列起来,状如城墙。临近敌人时,以击鼓为号,士兵从中向敌方开炮,马队步队也从后面突然杀出。


三是渔网御炮法。在木城左右及上方,多挂渔网。这样敌人数十斤重的炮弹打来,渔网悬空一挡,就可消解炮弹的威力,使其不至于击坏木板。


四是沙袋御炮法。在我军和敌人接仗时,每人都带一个装土的布袋。当敌人开炮时,士兵迅速将身上的袋子扔在地上,建成一临时城墙,然后我军再藏匿其中,敌炮就无可奈何了。


五是幕帐御炮法。在我军上空置大布帐数十张,用以御炮。炮弹刚好在帐布之上爆炸,断不会伤及我军。如一帐烧穿,可紧急再换一帐。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总结的军事理论,不可避免地充满了天真的想象和浪漫主义情怀。尤其是“一帐烧穿,可紧急再换一帐”,很是无厘头,但被失败击昏了头脑的咸丰还是相信,《破夷纪闻》里必有真知灼见。他在随后给胜保的一封谕令里这样交代:“……所陈述各条,虽未必尽合机宜,然亦不无可取。著胜保详细体察,采择务用……”


一个王朝最高决策者的战争观念和看待世界的视野不过尔尔,这场战争大清的惨败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乱世之中,似乎每一个人都可疑,似乎每一个人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与担当,但最可疑、最应该担当的那个人却是咸丰帝,尽管他一脸无辜、茫然无助地躲在热河避暑山庄为帝国的命运而焦躁,为自己来日无多的生命而惆怅,可一切都由来有自,咸丰的黑色幽默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


早在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美国以和好通商为名,向咸丰递交了请派公使驻扎北京的国书。但是这封国书遭到了咸丰帝的嘲笑。因为他在国书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朕选拔贤能智士,姓列,名威廉,遣往驻扎撵彀之下……”咸丰笑笑摇头,然后用朱笔在国书后批了一行小字:“该国国王竟然自称为‘朕’,实属夜郎自大,不觉可笑!”


咸丰九年八月,咸丰提出以茶叶大黄离间西洋各国与英法关系的主张,并以此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咸丰帝以为,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不饮用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所以茶叶、大黄是“制夷”的有力武器,盛产茶叶、大黄的大清国在这场战争中将掌握自己的主动权。咸丰并且告诫众官员,要对“茶叶、大黄制夷”的战略严格保密,以收奇效。


……


不用再举例了。这样的例子虽然令人哑然失笑,却到底让人笑得辛酸,笑得潸然泪下。其实,圆明园被焚可以说是东西方文明和国力的消长点,因为它以一个决绝的事件,揭示了一种触目惊心的存在——中国龙衰落了;圆明园被焚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学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成为国人雪耻的自觉选择或者说行动。但一切似乎为时已晚,国运的衰落特别是观念的陈腐不是短时间可以扭转的。鸦片战争期间发生在咸丰朝的黑色幽默成了一个民族的悲情时刻,也是一个王朝的视点盲区。咸丰的悲哀就在于,他注定走不出这个盲区了。中国近代史的悲剧由此酿就。


 ▌ VIP文字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