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阅读
 ▌ 会员专享
 ▌ 世界历史
 ▌ 软件工具
 ▌ 中国历史与文化总览
 ▌ 知识大全
 ▌ 现代摄影
 ▌ 资源目录
 ▌ 书法名画
 ▌ 微信弹窗
 ▌ 购买会员
 ▌ 网站登录
 ▌ 名著速览
 ▌ 名言警句
 ▌ 故事大全
 ▌ 联系网站
528、白杨礼赞

茅盾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文章品读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作者在延安欣喜地看到广大的北方军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地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非常受感染。回到重庆后,以饱满的激情写下了这篇散文。文中,作者以白杨为象征,深情讴歌了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


全文大致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直抒胸臆赞美白杨,其次写黄土高原的景色,点出白杨的生长环境。三是具体描绘白杨的形象、品格,以突出它的不凡。四则点明文章主题,揭示白杨的象征意义。最后以白杨和楠木作比,抒发爱憎之情。


行文中,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开篇的原野奔驰、黄土高原的外貌,夹杂着大量的抒情、议论,使文章一开篇即有了不俗的气势。在行文的第七段,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不多的几句话,作者用了七个褒义词来赞扬白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挺拔”及“坚强不屈”。这些词汇的运用,实际上已经不是在写树,而是由此及彼,借树咏人,将树与人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白杨礼赞》成功地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高原上的白杨图。这幅图由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敌后抗战图组成,幅幅都饱含了深意,品读之余,令人再三回味。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年)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曾用笔名玄珠、方璧、郎损等。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著名作家、政治活动家。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从此开始文学生涯。1920年任《小说月报》主编,并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大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后,到武汉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文艺阵地》。1940年到延安,之后辗转于重庆、桂林、香港等地。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蚀》、《腐蚀》、《虹》等。其中《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此外,还写就了大量文学评论、散文、杂文、历史故事等,均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 VIP文字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