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
回想起志摩先生,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其实他的眸子当然不是银灰色的,可是我每次看见他那种惊奇的眼神,好像正在猜人生的谜,又好像正在一页一页揭开宇宙的神秘,我就觉得他的眼睛真带了一些银灰色。他的眼睛又有点像希腊雕像那两片光滑的,仿佛含有无穷情调的眼睛,我所说银灰色的感觉也就是这个意思罢。他好像时时刻刻都在惊奇着。人世的悲欢,自然的美景,以及日常的琐事,他都觉得是那么有兴致,就是说出悲哀的话时,也不是垂头丧气,厌倦于一切了,却是发现了一朵“恶习之花”,在那儿惊奇着。
三年前,在上海的时侯,有一天晚上,他拿着一根纸烟向一位朋友点燃的纸烟取火,他说道:“kissing the fire.”这句话真可以代表他对于人生的态度。人世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是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过个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的光辉,数十年的光阴就在计算怎么样才会不上当里面消逝去了,结果上了个大当。他却肯亲自吻着这团生龙活虎般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臭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难怪他天天惊异着,难怪他的眼睛跟希腊雕像的眼睛相似,希腊人的生活就是像他这样吻着人生的火,歌唱出人生的神奇。
这一回在半空中,他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了。
◎文章品读
《吻火》是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梁遇春所写的悼文。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乘火车由上海抵南京。翌日换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在飞抵党家庄一带时,遇大雾。飞机与山顶相撞坠毁。两名飞机师连同徐志摩均遇难。徐志摩的死在文艺界引起了极大震动。鲁迅、周作人、沈从文、胡适等均为文生发感慨。
梁遇春是同期文人中,和徐志摩有着最多共性、特质的一位(皆少年成名,文采飞扬;皆师从西学,受英国文学浸润良深;皆如同火的幻灭,先后早逝),所写悼文也最为精练,情感升华引人共鸣。
题目为“吻火”,取的是徐志摩生活中的寻常一幕:向人借火点燃纸烟,浪漫地带出一句“kissing the fire”。这句话在作者,代表了一种对人生的态度:热情地对待生活,歌唱人生的精彩。徐志摩在作者眼中,可谓将这一人生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惊奇的眼神总像猜测人生的谜;面对美景、琐事乃至悲哀,都会为之惊奇。“恶习之花”是作者戏谑的总说。言及徐诗人,生活总是美好,一种面对人生的豁达洋溢在字里行间。
对英文“kissing the fire”,作者感慨良多,由人世经验的类比,到不同种人面对生活火焰的迥异态度,对徐志摩的早逝心生无限的惋惜。“这一回在半空中他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逝者为浪漫画上了绚丽的结局,生者不胜唏嘘。
《吻火》是作者书写火焰的篇章之一。《观火》、《救火夫》均不离火的意象。作者对火这一特殊物质的喜爱、痴迷,毫不掩藏。在悼念友人的散文中,它再次被捕捉,升华。有趣的是,作者并没有因悼念而倚马千言,甚至在有限的文字中亦两易其稿,削删数回。最终三千余字的文章被浓缩至五六百言。可谓精练。对此,废名评其“最为完美”,炉火纯青。而作者本人也颇为满意。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