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
人生下来就大哭,过些天又会开口笑。婴儿自己不知道,这是哭,这是笑,是从大人的反应中知道效果的。于是哭笑不仅是发自内心,而且是有求于外,是含有预期得到效应的有意识的生理行为了。
开怀大笑,不知道为什么,两人同时开口,无因无由无求无欲,这才难得。我有过这样的笑,值得庆幸。
那是一九六六年夏天之交,大学里如同开锅,热闹非凡。不知怎么冷清的时候,有的地方会忽然平静无事,人都不知集中到什么地方去了。有一天,我正在和一些“牛鬼蛇神”搬运石头,从屋边拣起大小石块放在筐内抬过一片开阔地,卸在当年洋人修的燕京大学围墙下面。和我同抬一筐的是化学系的傅鹰教授。两人不发一言,全心全意劳动。来回抬了几趟,不知怎么,突然寂无人声。在墙下卸完石头,抬头一看,只剩我们两个人。其他人不知哪里去了。竟没人给我们打招呼。我们也没有抬头看过周围的人,只低头劳动,入于人我两忘的高级禅境。这时猛然发现如在荒原,只有两个老头,对着一堆石头,一只筐,一根扁担,一堵墙,一片空地。
傅鹰教授是从美国回来的。在“大跃进”中,科学研究也上马大干。要他发表对千军万马协同作战研究科学的体会时,他背诵两句唐诗:“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因此挨了一顿批判。可是好像批与被批双方都不知批的是什么,为什么批。有人问我。我说,古诗和大事同样难懂。以不懂为妙。何必不懂装懂?他的夫人也是化学教授。两人都已故去了。既已安息,就不必多说话打扰他们了。
又一次大笑是在这以后不到一年。我一直坚持劳动,但是同劳动的人却常常更换。有一天,留在空空一座大楼里劳动的只有三个人。我,教日文的刘振瀛和一位嫁给中国丈夫的日本女人,她取的中国的姓是李。我们的任务是擦窗户。我初见李时,她好像是二十岁上下的美丽活泼的小姑娘,此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不知何时她当了职员,也不知为什么陪我们一起劳动。这个女的,据说当学生时在战后日本做过各种劳动,继承战时的“奉仕”(服务),不过是为自己生活不是为“圣战”了。她会操持家务,所以比两位老教授都“懂行”。她教我们怎么先用旧报纸,再用干布,然后用湿布,又重复用干布,从点到面擦玻璃。两个老学生随着她的示范倒也学得不慢。后来要站上窗台去清除上层积垢,两个老头都面有难色。虽是二楼,摔下去也不是玩的。还是她,自告奋勇,一跳便站上去。我给她递工具。窗子是开着的。她站得很坚定。我还是担心不稳。不一会,任务完成,她一回身便往下跳。我出于本能,不自量力,伸手去保护。那知她心里也不踏实,跳下时怕往外倒,竟向内侧着,一见我伸手,转身一躲,反而维持不住平衡,一下子靠在我的手臂上。我本是无心举臂,并未用力,也跟着一歪。幸而她不到三十岁,我也不过五十岁,脚跟还站得稳,都没跌倒。旁边的刘出于意外吓了一跳。三人定过神来,不由自主同声哈哈一笑。我笑得最响。她也失去少女风度,张开大嘴。刘反笑得庄严,不失留学日本时受的“喜怒不形于色”的磨炼。这一阵笑声在空荡荡的大楼里和着回声仿佛突如其来的音乐,像有的交响乐的“曲终奏雅”,轰然巨响,真是难得。当然,这事除我们自己以外,谁也不知道。他们两位大约随后便忘了。只有我记到现在,因为这是我的第二次老来开心大笑。
现在刘已称为古人,李也回日本去了。三人余一,忽然想起这次三人大笑,接着又想起那次二人大笑,不由得又想笑,可是笑不出来。强迫哭比强迫笑容易。我老而不死也有好处,比别人多些时间回忆。记得笑比记得哭好。我的记忆中几乎都是一些可笑的事,都是我自己做下的。记不得生下来的哭。大约十岁以后就不哭了。二十岁时,哥哥突然去世。我艰难困苦回到家,见到老母忍不住伏在她膝上哭了一场。此外再也想不起什么时候哭过。那次哭后不久,我又离家外出,举目无亲,飘零各地,无论遇见什么事都不会哭,要哭也没有眼泪。我的女朋友告诉我,她好像不会脸红。我告诉她,我不会流泪。于是两人相对开心笑起来,觉得真够做朋友。
还有第三次的笑,那一定是在我登上八宝山“火遁”“尸解”的时候。但不会有人看见,自己也不知道了。所以预先在这里记下一笔。是为“三笑记”。记于一九九三年四月,癸酉闰三月前夕。
◎文章品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想笑而不得不抑住不笑,或不想笑而不得不笑,也有心外无物的哈哈大笑。看过金克木的三笑,人们想来会仔细回想,原来笑也可以笑得如此不同,如此的各有千秋。学者金克木,以大手笔写小品文,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静心思索的空间。
文中写笑,没有繁缛的铺垫、精美的架构。简单地以婴孩哭、自己认定的“无欲无求”为引线,将自己的记忆引回三十余年前。前两笑,都有着相似的背景,即“文革”刚刚开始的1966年。大部分知识分子、学者专家均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或下放劳动,或举家批斗,学校骚乱频仍。“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派”等称号都是其时的特定产物。金克木、傅鹰等学者在冲击中均未能幸免。
从主人公的第一笑中,我们可以品出,此笑虽然“无欲无求”,实则是包含了太久淤积的沉闷——每日频繁、机械的劳动,小心翼翼地说话做事,外界日益动荡,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原因。大笑,在其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更是一种畅快的宣泄。第二笑,与头一笑相差近一年,然而时势没有好转,更是愈演愈烈。劳动中,嫁了中国丈夫的日本女子教两位学者擦玻璃,并“以身犯险”跃上高台擦除污垢。她在日本战后从事过各种劳动,到了中国,改头换面的局势让其并不能轻松。这一笑和头一笑,都蕴含了一种乐观、无奈却又难得解脱的快感。笑意中,蕴含的是一种境界。
最后一笑,与前两笑已相隔几十年,并且在当时还没有发生。但作者却断定会在“火遁”、“尸解”之时,笑逐颜开。“火遁”、“尸解”是道教中的两种法术:火遁意为利用火的能量来穿越不同的空间;尸解是指得道后可遗弃肉体而仙去,或不留遗体,只假托一物(如衣、杖、剑)遗世而升天。这都是分外乐观、通达的说法。老人的心态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复往矣。逝者为大,存者对生活已有了更加透彻的感悟。
笑的含义,确实是各有千秋。从笑意引申开来,其背后都隐含着一种心态与境界折射出的现实。令人深醒。
•作者简介•
金克木(1912~2000年)字止默,笔名辛竹。生于江西,祖籍安徽寿县。著名学者。1930年任香港《立报》国际新闻编辑。1935年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自学多国语言,开始翻译和创作。1938年任香港《立报》国际新闻编辑,次年任教于湖南省立桃源女子中学和湖南大学。1941年任印度加尔各答中文版报纸《印度日报》社编辑。1943年赴印度佛教圣地研究佛学。回国后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出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金克木的主要作品有:《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文化猎疑》、《无文探隐》、《旧学新知集》、《末班车》、《孔乙己还乡》、《风烛灰》等30余种,译著有《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伐致呵利三百咏》、《摩诃婆罗多插话选》等。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