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阅读
 ▌ 会员专享
 ▌ 世界历史
 ▌ 软件工具
 ▌ 中国历史与文化总览
 ▌ 知识大全
 ▌ 现代摄影
 ▌ 资源目录
 ▌ 书法名画
 ▌ 微信弹窗
 ▌ 购买会员
 ▌ 网站登录
 ▌ 名著速览
 ▌ 名言警句
 ▌ 故事大全
 ▌ 联系网站
562、饿

刘半农


他饿了;他静悄悄地立在门口;他也不想什么,只是没精没采,把一个指头放在口中咬。


他看见门对面的荒场上,正聚集着许多小孩,唱歌的唱歌,捉迷藏的捉迷藏。


他想:我也何妨去?但是,我总觉得没有气力,我便坐在门槛上看看罢。


他眼看着地上的人影,渐渐地变长;他眼看着太阳的光,渐渐地变暗。“妈妈说的,这是太阳要回去睡觉了。”


他看见许多人家的烟囱,都在那里出烟;他看见天上一群群的黑鸦,咿咿呀呀地叫着,向远远的一座破塔上飞去。他说:“你们都回去睡觉了么?你们都吃饱了晚饭了么?”


他远望着夕阳中的那座破塔,尖头上生长着几株小树,许多枯草。他想着人家告诉他:那座破塔里,有一条“斗大的头的蛇!”他说:“哦!怕啊!”


他回进门去,看见他妈妈,正在屋后小园中洗衣服——是洗人家的衣服——一只脚摇着摇篮;摇篮里的小弟弟,却还不住地啼哭。他又恐怕他妈妈,向他垂着眼泪说,“大郎!你又来了!”他就一响也不响,重新跑了出来!


他爸爸是出去的了,他却不敢在空屋子里坐;他觉得黑沉沉的屋角里,闪动着一双睁圆的眼睛——不是别人的,恰恰是他爸爸的眼睛!


他一响也不响,重新跑了出来,——仍旧是没精没采的,咬着一个小指头;仍旧是没精没采,在门槛上坐着。


他真饿了!——饿得他的呼吸,也不平均了;饿得他全身的筋肉,竦竦地发抖!可是他并不啼哭,只在他直光的大眼眶里,微微有些泪痕!因为他是有过经验的了!——他啼哭过好多次,却还总得要等,要等他爸爸买米回来!


他想爸爸真好啊!他天天买米给我们吃。但是一转身,他又想着了——他想着他爸爸,有一双睁圆的眼睛!


他想到每吃饭时,他吃了一半碗,想再添些,他爸爸便睁圆了眼睛说:“小孩子不知道‘饱足’,还要多吃!留些明天吃罢!”他妈妈总是垂着眼泪说,“你便少喝一‘开’酒,让他多吃一口罢!再不然,便譬如是我——我多吃了一口!”他爸爸不说什么,却睁圆着一双眼睛!


他也不懂得爸爸的眼睛,为什么要睁圆着,他也不懂得妈妈的眼泪,为什么要垂下。但是,他就此不再吃,他就悄悄地走开了!


他还常常想着他姑母——“啊!——好久了!妈妈说,是三年了!”三年前,他姑母来时,带来两条咸鱼,一方咸肉。他姑母不久就去了,他却天天想着她。他还记得有一条咸鱼,挂在窗口,直挂到过年!


他常常问他的妈妈,“姑母呢?我的好姑母,为什么不来?”他妈妈说:“她住得远咧!——有五十里路,走要走一天!”


是呀,他天天是同样地想,——他想着他妈妈,想着他爸爸,想着他摇篮里的弟弟,想着他姑母。他还想着那破塔中的一条蛇,他说:“它的头有斗一样大,不知道它两只眼睛,有多少大?”


他咬着指头,想着想着,直想到天黑。他心中想的,是天天一样,他眼中看见的,也是天天一样。


他又听见一声听惯的“哇……乌……”他又看见那卖豆腐花的,把担子歇在对面的荒场上。孩子们都不游戏了,都围起那担子来,捧着小碗吃。


他也问过妈妈,“我们为什么不吃豆腐花?”妈妈说,“他们是吃了就不再吃晚饭的了!”他想,他们真可怜啊!只吃那一小碗东西,不饿的么?但是他很奇怪,他们为什么不饿?同时担子上的小火炉,煎着酱油,把香风一阵阵送来,叫他分外的饿了!


天渐渐地暗了,他又看见五个看惯的木匠,依旧是背着斧头锯子,抽着黄烟走过。那个年纪最大的——他知道他名叫“老娘舅”——依旧是喝得满面通红,一跛一跛地走;一只手里,还提着半瓶黄酒。


他看着看着,直看到远远的破塔,已渐渐地看不见了;那荒场上的豆腐花担子,也挑着走了。他于是和天天一样,看见那边街头上,来了四个兵,都穿着红边马褂:两个拿着军棍,两个打着灯。后面是一个骑马的兵官,戴着圆圆的眼镜。


荒场上的小孩,远远地看见兵来,都说“夜了”!一下子就不见了!街头躺着一只黑狗,却跳了起来,紧跟着兵官的马脚,汪汪地嗥!


他也说,“夜了夜了!爸爸还不回来,我可要进去了!”他正要掩门,又看见一个女人,手里提着几条鱼,从他面前走过。他掩上了门,在微光中摸索着说,“这是什么人家的小孩的姑母啊!”


1920年6月20日,伦敦


◎文章品读


《饿》是一篇书写传神的散文。


文章内容并不深奥。写一名小孩在饥饿的状况下的举止活动。他的一切行为,均围绕着一个“饿”字来体现。孩子的心灵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一个时代的悲哀也随之清晰地呈现出来。


文中,小孩从黄昏便“悄悄站立在门口”,望着别的孩子在玩。他也想去,但是“总觉得没有气力”,因为饿。他就在门口,观察着所能看到的一切。就这样挨到日落天黑,爸爸也没有回来——爸爸不回来,家里就没有米吃,仍旧是这样饿着。文章以一种儿童的幼稚、单纯的心理活动开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于饿,孩子百无聊赖,举动也愈发显出一个孩子的天真、无助。他问乌鸦,“你们都回去睡觉了么?你们都吃饱了晚饭了么?”由于自己饿得发慌,开始猜测乌鸦的晚饭在哪里;他回家,看到妈妈仍旧在给别人洗衣服,立刻跑了出来,因为怕妈妈垂着眼泪问话。在孩子的心中,妈妈总是垂着眼泪,爸爸也总是圆瞪着眼睛,令人生畏。对这一切他都不知道为什么。孩子的懂事只是体现在为了不看到妈妈的眼睛,就“一响也不响,重新跑出来”;为了不看到爸爸的眼睛,就此不再吃,“悄悄地走开”。他不知道,他饿,大人也在饿。所有的变故只是因为生逢乱世。孩子、父母以及父母忧伤的表情指摘的是其时的社会现状。


对于饿的描写,文章用了很多生动、含蓄的词句,“他的呼吸,也不平均了;饿得他全身的筋肉,竦竦地发抖!”孩子一次次地“把一个指头放在口中咬”,并想起多年前的姑母,因为姑母带来过“两条咸鱼,一方咸肉”。其中一条咸鱼,还挂在窗口,直到过年。对美食的怀想,更加衬托出孩子的饥饿。行文中,作者重复了三次孩子咬手指的动作,两次从屋中跑出的情节,对于烘托孩子饥饿的状态、心理变化起到了强化的效果。细节描绘的出色、到位,也为理解散文的主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刘半农(1891~1934年)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1917年,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震惊文坛的进步文章,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斗士”和“闯将”。他是白话诗歌的开拓者、现代民歌研究的领路人、具有开拓精神的杂文家。是中国语言学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也是中国第一个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的语言学家。


 ▌ VIP文字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