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
记得离北平以前,最后到卢沟桥,是在二十二年的春天。我与同事刘兆蕙先生在一个清早由广安门顺着大道步行,经过大井村,已是十点多钟。参拜了义井庵的千手观音,就在大悲阁外少憩。那菩萨像有三丈多高,是金铜铸成的,体相还好,不过屋宇倾颓,香烟零落,也许是因为求愿的人们发生了求财赔本求子丧妻的事情罢。这次的出游本是为访求另一尊铜佛而来的。我听见从宛平城来的人告诉我那城附近有所古庙塌了,其中许多金铜佛像,年代都是很古的。为知识上的兴趣,不得不去采访一下。大井村的千手观音是有著录的,所以也顺便去看看。
出大井村,在官道上,巍然立着一座牌坊,是乾隆四十年建的。坊东面额书“经环同轨”,西面是“荡平归极”。建坊的原意不得而知,将来能够用来做凯旋门那就最合宜不过了。
春天的燕郊,若没有大风,就很可以使人流连。树干上或土墙边蜗牛在画着银色的涎路。它们慢慢移动,像不知道它们的小介壳以外还有什么宇宙似的。柳塘边的雏鸭披着淡黄色的氄毛,映着嫩绿的新叶;游泳时,微波随蹼翻起,泛成一弯一弯动着的曲纹,这都是生趣的示现。走乏了,且在路边的墓园少住一回。刘先生站在一座很美丽的窣堵波上,要我给他拍照。在榆树荫覆之下,我们没感到路上太阳的酷烈。寂静的墓园里,虽没有什么名花,野卉倒也长得顶得意的。忙碌的蜜蜂,两只小腿粘着些少花粉,还在采集着。蚂蚁力争一条烂残的蚱蜢腿,在枯藤的根本上争斗着。落网的小蝶,一片翅膀已失掉效用,还在挣扎着。这也是生趣的示现,不过意味有点不同罢了。
闲谈着,已见日丽中天,前面宛平城也在域之内了。宛平城在卢沟桥北,建于明崇祯十年,名叫“拱北城”,周围不及二里,只有两个城门,北门是顺治门,南门外便是永昌门。清改拱北为拱极,永昌门为威严门。南门外便是卢沟桥。拱北城本来不是县城,前几年因为北平改市,县衙才移到那里去,所以规模极其简陋。从前它是个卫城,有武官常驻镇守着,一直到现在,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军事地点。我们随着骆驼队进了顺治门,在前面不远,便见了永昌门。大街一条,两边多是荒地。我们到预定的地点去探访,果见一个庞大的铜佛像头和些铜像残体横陈在县立学校里的地上。拱北城内原有观音庵与兴隆寺,兴隆寺内还有许多已无可考的广慈寺的遗物,那些铜究竟是属于哪寺的也无从知道。我们摩挲了一回,才到卢沟桥头的一家饭店午膳。
自从宛平县署移到拱北城,卢沟桥便成为县城的繁要街市。桥北的商店民居很多,还保存着从前中原数省入京孔道的规模。桥上的碑亭虽然朽坏,还矗立着。自从历年的内战,卢沟桥更成为戎马往来的要冲,加上长辛店战役的印象,使附近的居民都知道近代战争的大概情形,连小孩也知道飞机,大炮,机关枪都是做什么用的。到处墙上虽然有标语贴着的痕迹,而在色与量上可不能与卖药的广告相比。推开窗户,看着永定河的浊水穿过疏林,向东南流去,想起陈高的诗:“卢沟桥西车马多,山头白日照清波。毡卢亦有江南妇,愁听金人出塞歌。”清波不见,浑水成潮,是记述与事实的相差,抑昔日与今时的不同,就不得而知了。但想像当日桥下雅集亭的风景,以及金人所掠江南妇女,经过此地的情形,感慨便不能不触发了。
从卢沟桥上经过的可悲可恨可歌可泣的事迹,岂止被金人所掠的江南妇女一件?可惜桥栏上蹲着的石狮子个个只会张牙咧眦结舌无言,以致许多可以稍留印迹的史实,若不随蹄尘飞散,也教轮辐压碎了。我又想着天下最有功德的是桥梁。它把天然的阻隔连络起来,它从这岸度引人们到那岸。在桥上走过的是好是歹,于它本来无关,何况在上面走的不过是长途中的一小段,它哪能知道何者是可悲可恨可泣呢?它不必记历史,反而是历史记着它。卢沟桥本名广利桥,是金大定二十七年始建,至明昌二年(公元一一八九至一一九二)修成的。它拥有世界的声名是因为曾入马哥博罗的记述。马哥博罗记作“曾利桑乾”,而欧洲人都称它作“马哥博罗桥”,倒失掉记者赞叹桑乾河上一道大桥的原意了。中国人是擅于修造石桥的,在建筑上只有桥与塔可以保留得较为长久。中国的大石桥每能使人叹为鬼役神工,卢沟桥的伟大与那有名的泉州洛阳桥和漳州虎渡桥有点不同。论工程,它没有这两道桥的宏伟,然而在史迹上,它是多次系着民族安危。纵使你把桥拆掉,卢沟桥的神影是永不会被中国人忘记的。这个在“七七”事件发生以后,更使人觉得是如此。当时我只想着日军许会从古北口入北平,由北平越过这道名桥侵入中原,决想不到火头就会在我那时所站的地方发出来。
在饭店里,随便吃些烧饼,就出来,在桥上张望。铁路桥在远处平行地架着。驮煤的骆驼队随着铃铛的音节整齐地在桥上迈步。小商人与农民在雕栏下作交易上很礼貌地计较。妇女们在桥下浣衣,乐融融地交谈。人们虽不理会国势的严重,可是从军队里宣传员口里也知道强敌已在门口。我们本不为做间谍去的,因为在桥上向路人多问了些话,便教警官注意起来,我们也自好笑。我是为当事官吏的注意而高兴,觉得他们时刻在提防着,警备着。过了桥,便望见实柘山,苍翠的山色,指示着日斜多了几度,在砾原上流连片时,暂觉晚风拂衣,若不回转,就得住店了。“卢沟晓月”是有名的。为领略这美景,到店里住一宿,本来也值得,不过我对于晓风残月一类的景物素来不大喜爱。我爱月在黑夜里所显的光明。晓月只有垂死的光,想来是很凄凉的。还是回家罢。
我们不从原路去,就在拱北城外分道。刘先生沿着旧河床,向北回海甸去。我捡了几块石头,向着八里庄那条路走。进到阜城门,望见北海的白塔已经成为一个剪影贴在洒银的暗蓝纸上。
◎文章品读
本文由大井村庙宇的败落写起,一路走来一路记录,星星点点,信手拈来。
游览的路上与到达卢沟桥是行文的两大部分。在前一部分中,作者以游人的心态处处赏玩,抵达卢沟桥后,作者一扫看客的轻松、调侃,语义愈发凝重,情感由最初的放松渐次收紧,看似平常的叙述与议论中,厚积薄发,对时局,对疆土命运的关怀、焦虑之情溢于言外。
《忆卢沟桥》是这样一篇散文,需要反复去读,去体味。它看似一篇游记,实则不然。作者处处景语皆有其深意,没有大胆言白,然思考、剖析乃至情感的表露均蕴藏其间。
行文宽泛随意,夹叙夹议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到大井村看千手观音,到宛平城寻访坍塌的古庙,与其说作者看的是风景,不如说是在刻意找寻历史遗留的诸多沧桑与变迁。官道上牌坊的额书“荡平归极”,让作者思绪稍稍停顿,随即联想到如果“将来能做凯旋门那就最合宜不过了”,一种心底的窃喜与对希望的渴盼灵光一闪。游览的途中,郊外春光明媚,蜗牛的自恋,雏鸭的可爱,同伴的兴致高涨,亦让作者感叹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然而在寂静的墓园,昌盛的野花,忙碌的蜜蜂,争尸体的蚂蚁,落网的残蝶,不禁又让作者心潮起伏,“这也是生趣的示现,不过意味有点不同罢了。”郊外一隅的所见,看似平常,然不啻用了一回象征比拟手法,对世情进行了不动声色的指摘。
抵达卢沟桥已经是正午。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由卢沟桥的渊源写起(名称的变更,地域的更替),仿佛带着游客的导游唯恐观者不清楚这桥的历史般尽力地介绍,然而,和历来的介绍不同,该文从头至尾没有出现对著名的狮子、卢沟晓月进行渲染。读者能够看到的只是与来历相关的残破、苍凉,甚至儿童的早熟认知。——“桥上的碑亭虽然朽坏,还矗立着。自从历年的内战,卢沟桥更成为戎马往来的要冲,加上长辛店战役的印象,使附近的居民都知道近代战争的大概情形,连小孩也知道飞机,大炮,机关枪都是做什么用的。”这是对战争的侧面描述,人们看不到战火纷飞,然而残破的景象正是历史饱经沧桑的写照。“到处墙上虽然有标语贴着的痕迹,而在色与量上可不能与卖药的广告相比。”不经意的一句穿插,刻画的是投机分子的钻营、无处不在。战争离不开人,人在战争中或受益或身死殒命,于此处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整篇散文两千余字,然而穿插了大量的信息,1933年前后的时局的更迭,战争的洗礼,即将遭受的更大的、未知的灾难均在文中涉及。然而作者语言的温和,心态的沉静,甚而引用典故也不失的文人的优雅,让人难以想象在运笔如飞的背后是黑云压顶、危如累卵的凶险。这是“忆”往昔的从容,留给观者的是对动荡时局的反省与回味。
篇末,作者仍回游人身份,吃过饭店的烧饼,与友人分道扬镳。没有留下看著名的“卢沟晓月”,“我爱月在黑夜里所显的光明。晓月只有垂死的光,想来是很凄凉的。还是回家罢。”借月抒怀,传达的是内心潜藏的感伤与忧虑。
散文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渐次进入的主题低调、柔和,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跌宕顾盼。然而情感的起落、爱恨情由全在其中;大量的运笔留白则为散文,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思索、探究的空间。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