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鹰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表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根写着“朱德的”三个字的扁担,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一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为了叫井冈山变得更快,党派来了两千好儿女,同井冈山人民一起来开发这座万宝山,他们上得山来,头一件事就是来竹林里,依靠这青青毛竹盖房落脚。他们踩着当年老红军的脚印,攀山过岭,用竹筒盛水蒸饭。可是,看着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毛竹,成年累月地藏在深坳里,不能赶快送到那些需要它们的地方去,怎不叫人心焦!一阵风吹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们下山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啊!”井冈山上的毛竹据说有一千多万根,轮流砍伐,是永远也砍不完的。可是,怎样叫这一千多万根毛竹顺顺当当地下山去,是井冈山建设者们曾经绞尽脑汁的大事。
如今,你若是在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它们几乎是笔直地从山顶上穿过竹林挂下山来。这便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业绩。他们在竹林里送走了几百个白天和黑夜,用竹滑道,用水滑道,送出了一百多万根毛竹。这一百多万根毛竹,流去了井冈山人多少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冒着大风雪,二百多青年男女来到离茨坪六十多里的深山,要在那周围二十多里没有人烟的林海深处,完成砍伐三十多万根毛竹的任务。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了人们的心头的熊熊烈火。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候,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
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文章品读
“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在文化艺术中,竹子总是高雅和清幽的象征。在作家袁鹰的笔下,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则被赋予了更多火一般炽烈的情感,成为了被礼赞的“井冈之魂”。
作为一篇优秀的叙事散文,《井冈翠竹》充分运用了“借物思人”与“以物喻人”的手法,通过讴歌毛竹来颂扬井冈山人民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篇章文采飞扬,情感激越,笔笔写竹,处处见人。将远处看得的葱郁苍茫写得层层叠叠,生机盎然。
落笔井冈翠竹,背景是革命抗战。散文开篇借井冈山人的自豪点明行文的主题:“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追忆往昔,作者对这句话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当年的红军战士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更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令敌人闻风丧胆,魂飞魄散。这些回忆饱含了作者对井冈翠竹的深情,对过往岁月的致敬与回首。
下文抒情,对井冈人民和顽强不屈的翠竹进行了热情的讴歌。
两位老表乡民的出场,以点带面述及了艰苦岁月中军民情深的感人场景;在结构上过渡至对毛竹的回忆。竹,是文章的主题。作者写竹,述竹,赞竹,侃侃而谈。大量运用象征、拟人的手法,人与竹,竹与人,情景交融。翠竹坚强,面临“血雨腥风,它们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竹的精神就是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竹的不屈,就是革命者对希望的向往,对敌者恶性的无畏与蔑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散文化用古人诗句收束,承上启下。无限的生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井冈精神不绝。
随着革命胜利,井冈人民也加入了建设者的行列。翠竹是曾经制敌的利器,而今成了建设的栋梁。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着重选取毛竹下山一节落笔,写山岗竹资源的丰富,写建设者们的辛苦付出,写浩浩荡荡的毛竹下山,字里行间歌颂的是旧日换新天,新时期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与喜悦;井冈翠竹下山,穿越云雾,辗转江河,其承担的不仅是井冈人民的心愿,井冈人民的干劲,更是艰苦岁月中井冈人民的不屈的傲然风骨。
散文中语义双关之处随处可见。如老一辈革命家挑着毛竹扁担,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这些蕴含丰富的语句,反映的是革命的苦难历程,人民的坚贞不屈,更有对未来事业的期待与憧憬。文末,作者直抒胸臆,以对翠竹的深情礼赞作结,呼应全篇。
•作者简介•
袁鹰(1924年~)原名田钟洛,江苏淮安县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曾任中学教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1945年底进入上海《世界晨报》。1947年任上海《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年底任上海《新民报》特约记者。其间写有大量杂文、散文、诗歌、小说。建国初期任《解放日报》记者、编辑。1952年调入北京《人民日报》社,任文艺部编辑、主任等职,并任中国作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有文学创作、评论、随笔集大约40余种。其散文集、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获奖。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