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
平生最喜欢游山逛水。这几年来,很改了不少闲情逸致,只在这山水上头,却还依旧。那五百里滇池粼粼的水波,那兴安岭上起伏不断的绿沉沉的林海,那开满了各色无名的花儿的广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以及那举手可以接天的险峻的华山……曾给人多少有趣的思想,曾激发起多少变幻的感情。一到这些名山大川异地胜景,总会有一种奇怪的力量震荡着我,几乎忍不住要呼喊起来:“这是我的伟大的、亲爱的祖国——”
然而在足迹所到的地方,也有经过很长久的时间,我才能理解,欣赏的。正像看达文西的名画《永远的微笑》,我曾看过多少遍,看不出她美在哪里,在看过多少遍之后,一次又拿来把玩,忽然发现那温柔的微笑,那嘴角的线条,那手的表情,是这样无以名状的美,只觉得眼泪直涌上来。山水,也是这样的,去上一次两次,可能不会了解它的性情,直到去过三次四次,才恍然有所悟。
我要说的地方,是多少人说过写过的杭州。六月间,我第四次去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来,已经有九年了。这九年间,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好在到过的名湖不多,不然,不知还有多少谬论。
奇怪得很,这次却有着迥乎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正像每次一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几天中我领略了两个字,一个是“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流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淙净,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欸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一会儿摇船的姑娘歇了桨,喝了杯茶,靠在船舷,只见她向水中一摸,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她自己只微笑着,一声不出,把鱼甩在船板上,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连连说,这怎么可能?上岸时,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
我们整个的国家,不是也可以说是神奇的么?我这次来领略到的另一个字,就是“变”。和全国任何地方一样,隔些时候去,总会看到变化,变得快,变得好,变得神奇。都锦生织锦厂在我印象中,是一个狭窄的旧式的厂子。这次去,走进一个花木葱茏的大院子,我还以为找错了地方。技术上、管理上的改进和发展,就不用说了。我看到织就的西湖风景,当然羡慕其织工精细,但却想,怎么可能把祖国的锦绣河山织出来呢?不可能的。因为河山在变,在飞跃!最初到花港时,印象中只是个小巧曲折的园子,四周是一片荒芜。这次却见变得开展了,加上好几处绿草坪,种了许多叫不上名字来的花和树,顿觉天地广阔了许多,丰富了许多。那在新鲜的活水中游来游去的金鱼们,一定会知道得更清楚吧。据说,这一处观赏地带原来只有三亩,现在已有二百一十亩。我和数字是没有缘分的,可是这次深深地记住了。这种修葺,是建设中极其次要的一部分,从它可以看出更多的东西……
更何况西湖连性情也变得活泼热闹了,星期天,游人泛舟湖上,真是满湖的笑,满湖的歌!西湖的度量,原也是容得了活泼热闹的。两三人寻幽访韵固然好,许多人畅谈畅游也极佳。见公共汽车往来运载游人,忽又想起东坡的一首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形容他在密州出猎时的景象。想来他在杭州兴修水利,吟诗问禅之余,当有更盛的情景吧。那时是“倾城随太守”,这时是每个人在公余之暇,来休息身心,享山水之乐。这热闹,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么?
希腊画家亚拍尔曾把自己的画放在街上,自己躲在画后,听取意见。有个鞋匠说人物的鞋子画得不对,他马上改了。这鞋匠又批评别的部分,他忍不住从画后跑出来说,你还是只谈鞋子好了。因为对西湖的印象究竟只是浮光掠影,这篇小文,很可能是鞋匠的议论,然而心到神知,想西湖不会怪我唐突吧?
◎文章品读
写西湖的人历来很多。西子湖畔不知催生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来多少汗牛充栋的诗章。宗璞的这篇游记却写得别有风情,与众多文人前辈相较,毫不逊色。
宗璞以写小说驰名文坛。《红豆》让她被广大读者认同。然而她的散文《西湖漫笔》一经发表,便立即如小说《红豆》一样,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这篇小文不但让作家第一次在散文界得到了认同,而且作品在大浪淘沙的时代洗礼中,也依然完好地保留了艺术的青春。从《西湖漫笔》起,人们谈宗璞,必不可不谈她的散文。其内涵与心境之细腻可见一斑。
《西湖漫笔》起笔不写西湖,而写作家足迹所至的名山大川。从林海到草原再到天下险的华山,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平生喜好游历的个性彰显无遗。作者曾经去过西湖,然而却像历来赏画一般——曾看过多少遍,也看不出究竟美在哪里。到此次下笔,作者已经是第六次前去探望西子湖。这一回,颇有感悟。
六月里的西湖,无花,无雪,缺少春光,也没有秋意。除了满湖的烟雨,西湖,“只仿佛在半醒半睡”中。然而作者仍旧发现了西湖最美的地方。那就是六月烟雨中西湖的“绿”。
对于西湖的绿,作者写来,极为精彩,与老舍、朱自清笔下的绿可以分庭抗礼。她这样写:“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没有避实就虚,却让你可视可触。这般直接的描写,直接体现了作者驾控语言的非凡实力。
没有前辈一连串的比喻,抽象的质感,却一样把读者带进了一片铺天盖地的绿色视野中。层次丰富立体,氛围浓郁。又如:“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文字是何其的简约、传神。炼字也是相当的精准。
宗璞散文写得好,可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文字并不多。散文的不多产,从侧面反映了作家创作态度的严谨、庄重,甚而是矜持。事实上,从《西湖漫笔》始,作家也正是在尽力谋求更高层次的追求。或立意,或风格,均在力求新意,孜孜不倦。
•作者简介•
宗璞(1928年~)原名冯钟璞,笔名绿蘩、任小哲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生于北京,祖籍河南。少年时在西南联大附中就读。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1957年发表小说《红豆》,引起文坛关注。在反右斗争中遭到批判,被下放河北农村。1978年后,笔耕不辍,发表各种文学作品数十万字。其中,《丁香结》获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弦上的梦》、《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中篇小说奖。其作品多写知识阶层,文笔优雅,含蓄蕴藉,拥有广大的读者群。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