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
年少的时候,在家中,父母都是用蒙文交谈。只能听懂几个单字的我,有时候会故意去捣乱,字正腔圆地向他们宣示:“请说国语。”母亲常常就会说:“好可惜!你五岁以前蒙古话说得多好!”
一九八九年八月底,我在父亲的祝福之下,开始我的溯源之旅,从北京向内蒙古高原前行。和我一起出发的还有好友王行恭,还在德国的父亲又特别请托了他的忘年之交,居住在北京的蒙古诗人尼玛先生来给我们带路。尼玛到机场来接机,等到我们的行李都在王府井饭店安顿好了之后,天色已近黄昏。他就带我们直奔在市区另一端的中央民族学院,说是在那里刚好有个晚会,一方面是在北京工作的蒙古同乡一年一次的联谊,一方面也是款待从各地前来参加蒙古史诗《江格尔》研讨会的学者。会场里人很多,空气不太流通,灯光又不够亮,每个人对我来说都是第一次见面,包括尼玛。所以,尽管我努力要适应这个新环境,慢慢地还是觉得有点力不从心,就想法子找到一处比较空旷也还安静的角落坐了下来。坐定了之后,往周围一看,原来早已经有三位男士坐在那里了。大概和我差不多,都是有点觉得疲累的远客,只是衣着不同。我穿的是普通城里人穿的衣裙,他们却是穿着蒙古袍子,系着腰带,头戴毡帽,脚下是长统的靴子,衣冠齐整,正襟危坐。那被草原上的太阳晒得很黑,被高原上的风霜侵蚀得皱纹满布的面容,有一种很奇怪的肃穆和漠然。看见我这个闯入者对他们微笑点头致意,他们三人也只是稍稍欠身还礼,依旧沉默着不发一言。我可是忍不住了,第一次见到从草原过来的蒙古同胞,让我很想和他们攀谈。于是,侧过身去,用我有限的蒙古话向他们问候:“您好吗?”原来漠然的双眸忽然都重新调整焦距,向我专注地望了过来,我心中一热,又急着说了两句蒙古话来自我介绍:“我也是蒙古人,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蒙古人。”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些什么在我眼前忽然变得非常明亮,他们三个人同时向我展现的笑容是那样的天真的欢欣,充满了善意,一切暗藏着的藩篱在那瞬间全部撤除得干干净净,只因为我说的是我们共同的母语。当然,在这之后的交谈,我那几句蒙古话是绝对不够用的。不过,我尽可以找一位住在北京的蒙古同乡来帮我们翻译,他们也不会在意了。好像那最初的几句话已经成为我的护照,让我可以从此自由进出他们的国境——那一处曾经因为遭受过无数的挫折与伤害,因而不得不严密设防的大地。果然,他们来自遥远的天山,是土尔扈特人,而且是用一生的时间记诵和演唱《江格尔》史诗的艺术家、民间诗人。蒙古人尊称他们为“江格尔齐”。心中珍藏着卫拉特先民的文化瑰宝,一代又一代传诵下来的英雄史诗,却在另外一个民族强势文化挤压之下,几乎要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直到最近几年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因此,在他们风霜的面容之上,才会流露出那种内在的肃穆以及外在的漠然了罢?这种神情,普遍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许多牧民的脸上。从一九八九年那个晚上开始,十年来,走在碎裂的高原之上,常会遇见相似的情景。可是,只要我用蒙古话一开口问候,那藩篱就会自动撤除,然后光灿温暖的笑容就会出现了。
有一次,我用玩笑的语气向一位教蒙文的教授说:“这些牧民,怎么就凭我这几句话就轻信地相信了我?”想不到他却正色回答:“你现在虽然说不出几个句子,可是每个字的发音都很标准,我们的耳朵一听就知道。你不晓得,在母亲怀中学会的语言,有些细微的差异,别人是学不来的啊!”
◎文章品读
席慕容是台湾知名的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她的诗集、散文、画作均不乏名篇,或意境优美、玲珑剔透,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或浸润着东方的古老哲学,带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向人传递一种古幽苍凉的韵味。
相较于诗词,席慕容的散文更加富于表现力,所传达出的意境也相对宽泛而成熟。在作家的作品中,爱情、人生、乡愁,均写得极美。其中,“乡愁”是其终生不忘的课题。
席慕容出生于四川,祖上是地道的蒙古族。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容辗转颠沛,最后去了台湾。四十余年间,没有踏上过故乡土地。本文《母语》,是作者1989年溯源之旅的一撷小记。虽然短小,然而意蕴绵长。情节也很单纯,讲自己到北京后参加同乡联谊会的所观所感。行文语言简朴,一扫诗篇中的空灵、唯美;在对人物的刻画上也以写情见长,不着刻意修饰。如对几位蒙古族艺术家前后态度转变的描写:“看见我这个闯入者对他们微笑点头致意,他们三人也只是稍稍欠身还礼,依旧沉默着不发一言。……于是,(作者)侧过身去,用我有限的蒙古话向他们问候:‘您好吗?’原来漠然的双眸忽然都重新调整焦距,向我专注地望了过来……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些什么在我眼前忽然变得非常明亮,他们三个人同时向我展现的笑容是那样的天真的欢欣,充满了善意,一切暗藏着的藩篱在那瞬间全部撤除得干干净净。”几位艺术家态度的前后不同,突显了语言的力量,即行文的主题“母语”。有了共同的渊源,距离自然就拉近了,隔阂也随之消失。艺术家忽然都重新调整焦距的双眸、忽然变得非常明亮的眼神形象地点出了人与人之间从生疏到走近的一种心态起伏。用语不多,但字字恰到好处。
篇章末尾,作者与蒙语教授间的对话点及行文的主题,再次升华了“母语”的概念。首尾呼应,水到渠成。
•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原名穆伦•席连勃,蒙古族人。台湾著名诗人、画家和散文家。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9年迁至香港。1954年迁至台湾。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画出心中的彩虹》,美术论著《心灵的探索》等。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