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阅读
 ▌ 会员专享
 ▌ 世界历史
 ▌ 软件工具
 ▌ 中国历史与文化总览
 ▌ 知识大全
 ▌ 现代摄影
 ▌ 资源目录
 ▌ 书法名画
 ▌ 微信弹窗
 ▌ 购买会员
 ▌ 网站登录
 ▌ 名著速览
 ▌ 名言警句
 ▌ 故事大全
 ▌ 联系网站
中国古文名言名句及解读(部分)

先秦名句

★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


【出处】《礼记·中庸》


【解读】倘若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投入一分力气,我花一百分;别人花十分的力气,我去花千分的力气总能完成它。这句话与“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意思相同。说明人只要肯花时间与精力,自强不息,总能达到预想中的目的。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出处】《礼记·曲礼上》


【解读】其原文是:“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来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意思是说,上古时,人们崇尚道德,并且讲求施报。(在)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别人以礼相待,自己如果不能以礼相报则为失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出处】《论语·述而》


【解读】三人同路,其中必然会有一个能做我的老师的。这句话是说人各有所长,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只要愿意虚心向他人学习,就一定能找到愿意教的老师。



★三思而后行


【出处】《论语·公冶长》


【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出处】《孟子·告子下》


【解读】人可以在忧思祸患中成长,也可以在安逸享乐中灭亡。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能使人更坚强地生存发展;安乐的生活容易腐蚀人,使人颓废乃至灭亡。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出处】《礼记·檀弓上》


【解读】人生在世应当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即使死了也不当害人的“鬼”。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出处】《商君书·战法》


【解读】中国古代有许多因战争而引出的词语和句子,像这句话则是古人就战争心态所作出的评断,与我们常说的“胜不骄,败不馁”有同样的意思。都是告诉世人,胜利没什么好骄傲的,失败也没什么好沮丧的,胜负乃兵家常事,要淡然面对。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出处】《晏子春秋·杂下》


【解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也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钝之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契诃夫说过,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而放弃自己的思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出处】《管子·修权》


【解读】其原文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为种植稻谷做一年的打算即可;做十年的打算,则可以种植树木;若是要做终身的打算,则没有比培育人才来得更恰当的了。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培育人才的困难性与长久性,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既然人才培育如此困难,那么对于人才更应该珍惜和保护。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出处】《吕氏春秋·尽数》


【解读】流水才不会腐臭,常转的门轴才不会被蛀蚀。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只有不断运动不断更新,生命才能持久,思想才能历久弥新。



★满招损,谦受益


【出处】《尚书·大禹谟》


【解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这是教人修身养性的名句,寥寥六字,言简义丰。唐朝名相魏徵在读了这两句话后曾很有感慨,写下名句:“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而用毛泽东的话来解释,则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敏于事而慎于言


【出处】《论语·学而》


【解读】做事要敏捷勤快,言谈要谦虚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


【解读】千里路程源于脚下的第一步。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头开始、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万事开头难,没有开头就不会有结果。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出处】《老子》


【解读】灾祸是福祉依靠的襁褓,幸福是灾祸潜伏的背囊。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处】《论语·颜渊》


【解读】自己所不喜欢的,就不要去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解读】遇见贤人,就应该想着朝他看齐;而看见不好的人,则应该自我反省,看看是否自己也会犯与他同样的毛病。既不能因为强过别人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不如别人而妄自菲薄。人应该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观念,朝最优看齐,向自己最希望的方向发展,才是最佳道路。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出处】《论语·颜渊》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处】《论语·为政》


【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人皆可以为尧舜


【出处】《孟子·告子下》


【解读】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舜,或是成为圣贤,关键是要去“做”,如何去做。若事事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不也就成为尧舜了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并按照榜样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长了。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


【解读】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个暴君。有一次,厨师煮的熊掌不够熟,他就下令把厨师杀掉了。大臣士季进宫劝谏他,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其实,他的话把重点落在前一句,只是想用这句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士季便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士季的话把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处】《论语·为政》


【解读】我在十五岁的时候立志求学;三十岁,自立懂礼,说话做事都有分寸;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都在按照自己的规划来发展,不停地达成阶段性的目标。也因为这句话,引申出“而立之年”、“年近不惑”等词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出处】《孟子·尽心上》


【解读】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说明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



★养心莫善于寡欲


【出处】《孟于·尽心下》


【解读】古人常说清心寡欲,从中医角度说,欲多而忧虑多,过虑伤心。因此,养生之本,怡情之首,必要使心境澄清,欲望少之又少,最终达到处变不惊,淡然处世的境界。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出处】《诗经·卫风·淇奥》


【解读】此句原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古人多寓为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精雕细琢。现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处】《孟子·离娄下》


【解读】爱护他人的人别人也会去爱护他,尊敬他人的人别人也总是尊敬他。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出处】《左传·隐公三年》


【解读】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



★不吹毛而求小疵


【出处】《韩非子·大体》


【解读】全句是:“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之难。”原意为不要吹开毛发去寻找小的瑕疵,不洗去污垢而盘查隐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



★不迁怒,不贰过


【出处】《论语·雍也》


【解读】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孔子的弟子颜回早死,孔子倍感悲伤。鲁哀公曾问他,众多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答:“有一个叫颜回的徒弟,品性佳修养好,不会胡乱发脾气迁怒于人,错过一次,就会吸取教训不再犯第二次。要是所有的弟子都能像颜回这般该有多好。”事实上这既是在说人的修养问题,也是在说人要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以免发生错一、错二的重复概率事件。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处】《孟子·离娄上》


【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无论是生活,还是办事情,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社会就乱套了。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出处】《管子·牧民》


【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出处】《礼记·经解》


【解读】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这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泛指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


【解读】屈原在流放期间,内心彷徨迷惑,遂找卜者问卦,卜者答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意为尺比寸长,但与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会有迷惑无法解答的时候。人与事物各有长短,不应苛求完美,而应扬长避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出处】《礼记·学记》


【解读】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事实证明,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解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出处】《诗经·十月之交》


【解读】高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山陵。据科学推测,喜马拉雅山这个地方在7000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多变。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转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处】《论语·卫灵公》


【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宏图。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


【解读】羊丢失后再去修补羊圈,虽然迟了但为时未晚。原文是:“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末为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事情失败后,只要及时补救就不算迟,最怕的是知道错误之后仍不吸取教训。



★温、良、恭、俭、让


【出处】《论语·学而》


【解读】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子禽问子贡(二者皆是孔子的弟子):老师去各国游历,都能了解各国的政治,那他是怎么得到这些消息的,是问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答曰:老师是靠温、良、恭、俭、让得来的。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解读】坚持做事的人总会成功,不断前行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为”与“行”,说的都是实际行动。有了实际行动,再难的事情也能办到;没有实际行动,再容易的事情也办不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出处】《荀子·劝学》


【解读】与其整天坐在那儿苦思冥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学与思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某一个方面,就会徒劳无功。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


【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处】《礼记·大学》


【解读】这句富含哲理的话是商汤刻在盘子上的铭文,叫“汤盘铭”。意思是说:若天天洗涤能使面容新鲜、清净,那就每天都应洗涤,保持清洁、新鲜,而且要日日都保持下去。商汤将这句话刻在盘子上,日日可见,起到警示、提醒的作用。这里借指要使个人的道德修养、精神面貌永远是弥久长新的。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处】《荀子·劝学》


【解读】随便雕刻一下就放弃了,即使是快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坚持不懈地雕刻,即使是金石也可以将其雕刻成功。这句话表明:做事唯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效果;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获。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出处】《荀子·劝学》


【解读】木料被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画直线后,加工打磨完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变得锋利。这句话说明人唯有经过磨砺,才会变得明智锐利。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出处】《礼记·大学》


【解读】对你喜欢的事物,也要了解其缺点,不可过于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事物,也要知道其优点,不可一律抹杀。我们评价一个人、一件事要客观公正,不能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出处】《论语·述而》


【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道,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出处】《论语·季氏》


【解读】作为君子而言,人生有三件事需要警惕:年少时,正在发育,各方面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则要警惕没来由的争强好胜;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即便在今天看来,“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仍有教育意义。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出处】《礼记·表记》


【解读】水的特质是平淡,细水长流;酒的特性是浓烈,易于挥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却似甜酒那样浓烈甜蜜。君子之间,因彼此没有心怀杂念,也不会图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显得平淡自然,反而能够长久;小人之交,因其心怀鬼胎,抱存获利之心、利用之意而多虚情假意与甜言蜜语,所以很难长久。



★食不语,寝不言。


【出处】《论语·乡党》


【解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出处】《论语·泰伯》


【解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出处】《礼记·学记》


【解读】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你不去学习就得不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出处】《论语·子罕》


【解读】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处】《诗经·小雅·鹤鸣》


【解读】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原指一国的人才,也可以为另一国所用。后来比喻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或者比喻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从读书做学问这方面来讲,学文科的,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学自然科学的,也要读些人文科学的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得天时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实如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处】《易·乾》


【解读】天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应该以它为榜样,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自己的体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出处】《诗经·大雅·荡》


【解读】别人送我一个桃子,我报答他一个李子。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出处】《论语·公冶长》


【解读】朽烂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无法粉刷。比喻没有能力的人即便去培养,也无法造就。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学然后知不足


【出处】《礼记·学记》


【解读】不断地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浅薄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大圆圈外边接触的空白比小圆圈的多。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能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学习,越是努力学习知识就越丰富。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


【出处】《荀子·劝学》


【解读】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也显得滋润;珍珠产在深渊里,连涯岸也显得不干枯。学问、韬略藏于胸中,自然会行为举止不俗,气魄风格不凡。若无内才,即使有漂亮的外表,也只是个凡夫俗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处】《论语·为政》


【解读】若草木的润泽是因为宝玉藏于山中,那么山崖有生机必然是因为渊潭中出产珍珠。学问与韬略藏于胸中,自然会内藏锦绣,口吐珠华,比喻人贵在要有内涵,足够的内涵撑起来的外表,必然会气质不俗,举止非凡。



★学莫便乎近其人


【出处】《荀子·劝学》


【解读】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一个好教师,胜过万本书。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



★行百里者半九十


【出处】《战国策·秦策五》


【解读】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一半。这句话比喻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到最后完成决不可以松气,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言必信,行必果


【出处】《论语·子路》


【解读】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处】《论语·卫灵公》


【解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也要成全大义。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出处】《孙子·谋攻篇》


【解读】能够像了解自身情况一样了解敌人的话,那么即便百战也不会失败。这是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孙武的一句名言,在当时主要是指战争方面,不过时至今日它的适用范围已不限于军事方面,在各行各业都可应用,但主要是要求在行动做事时应该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当工作像敌人一样被了解透彻,那么也就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倒你。



★欲速则不达


【出处】《论语·子路》


【解读】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


【出处】《论语·里仁》


【解读】若是早上听得真理,那么即使晚上死了也可以。这句话说明了古人对于智慧真理的渴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写过这样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是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即是为追求真理,不惜自己的生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



★知子莫若父


【出处】《管子·大匡》


【解读】没有比父亲更了解自己儿子的了。



汉、魏、南北朝名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出处】汉·无名氏《古诗·行行重行行》


【解读】北方的马依恋北风,南方的鸟巢于向南的树枝。比喻人很难忘记故土。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出处】《乐府诗集·君子行》


【解读】此语乃“瓜田李下”一词的典故出处。意为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走在李树下,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你偷瓜摘李。《北史·袁聿修传》“瓜田季下,古人所慎。愿得此心,不贻厚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主要是借以说明做事应该小心谨慎,避免容易出现误会和嫌隙的行为举动。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解读】真诚之心所到,哪怕是坚硬的金子与石头都会被打开。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像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三顾茅庐,程门立雪中的几位求学者,他们都是以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达到了自己想要的境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解读】用平静来修身,用节俭来培养德行。《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奉行学习的佳作典范。其核心内容是教育人们要树立“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观念。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处】晋·傅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


【解读】靠近朱砂的就会变红,靠近墨汁的就会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环境可以影响、改变人的习性。这是傅玄据其切身经历而作出的精辟论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解读】不辞劳苦地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直到死才停止。后人评诸葛亮的《出师表》为至忠之文,李密的《陈情表》为至孝之文。“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出处】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解读】为了祖国利益忘记了自己的小家,为了公众的利益忘了个人的利益。大禹治水,工作很忙,三次路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看一看,被传为佳话。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



★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


【出处】汉·贾谊《新书·容经》


【解读】凡事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做过了头和不足都是不好的。凡事都需要掌握分寸,真理再往前跨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出处】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解读】因为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毅然牺牲自己,把死亡看作如同回家一样。《白马篇》是乐府歌辞,诗题又作《游侠篇》,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精进的爱国壮士形象,歌颂了其勇于投身爱国事业、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解读】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前汉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就是后汉衰败的原因。用人的原则应是任人唯贤,倘若任人唯亲,小人就会蜂拥而至。这是诸葛亮写给刘禅的奏折,指出作为一个君主应该如何用人的道理,可惜刘禅后来依然亲近小人,反倒对被托孤的孔明乱加怀疑,真是悲剧。



★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出处】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解读】一个人只怕不能立定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名得不到显扬呢?立志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有志者,事竟成。有志不在年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解读】每个人都难免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连一根鸿毛的价值也不如。死亡是无法逃避的自然规律,但是死亡的价值可以衡量。像为国捐躯的邱少云、张思德等人,他们为社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价值抵千金。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解读】有个住在边塞的老人的马丢了,你怎么知道这就不是好事呢?塞翁失马: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好事。一个人遭到暂时的挫折,或身处逆境时,不应灰心丧气。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出处】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解读】山不满足于它的高大,土石越多越好;海不满足于它的深广,水量越多越好。这表达了曹操为了实现统一大业,求贤若渴的心情。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出处】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解读】水清到极点就看不到鱼了,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他过分要求与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举一动均符合或者满足一己的标准。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体,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每件事的一致,因此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此时如果不能以一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情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众叛亲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朗传附王肃》裴松之注引《魏略》


【解读】书读上百遍,书中的意思自然能心领神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解读】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它不必向人打招呼,人们也会在树底下走来走去,欣赏它的花朵和果实,以至于走成一条路。比喻一个人一旦做出了一番事业,无须张扬,人们便可记住他,实至名归。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


【解读】我不能为那微薄的官俸弯腰行礼,侍奉乡里的小人。此句典故源自于陶渊明。当时他在彭泽做县令时,郡里派督邮(官名)前来巡视,县里熟悉官场规矩的小官吏说,上司来巡视,县令应穿戴整齐地去拜见长官。陶渊明于是叹息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遂弃官隐居。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出处】汉·刘向《说苑·正谏》


【解读】良药虽然吃起来苦口却对治病有效,忠直的话语虽然听起来不舒服却有利于行事。这句话多数是指真正的朋友指出你的缺点不足时,多半会令你感到不舒服,但是却是真心为你好。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处】《汉乐府·长歌行》


【解读】时间像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空留悲伤、后悔。人生积时为日,积日为月,积月为年,看似长久。年少的时候盼望着长大,常觉得日子过得很慢,来日方长。其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任其蹉跎,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暴自弃,终于要后悔也来不及。



★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解读】听得再多,不如亲眼看到一次。指看到的比听到的要可靠些。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


【解读】据《世说新语》,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嫉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走完七步的时间之内作成一首诗,如做不到,就将处死。曹植未走完七步,便作成了一首诗,后人称为《七步诗》。广泛流传的四句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豆萁与豆)本来都是豆根所生,(豆萁燃烧着)煎熬豆子,为什么这么紧急?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违背天理,为常情所不容。告诫人们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解读】积累千千万万的家产,比不上学会一种小小的技艺。这句话说明钱财乃身外之物,一旦遇上灾难,钱财是无用的,反倒不如掌握一些技能自食其力。俗语说技不压身,在今天,我们讲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生活是最起码的。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解读】应该记住别人好的方面,忘掉别人的过错。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容易记住别人的过错,记住别人对自己不好的地方;而容易忘掉别人好的方面,忘掉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这是不可取的。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出处】晋·傅玄《傅子·口铭》


【解读】病是从口里吃进去的,祸是从口里说出来的。这句话告诫人们说话要谨慎,说话不注意会招来祸害。处世戒多言,言多必有失。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解读】不进入老虎洞,就捉不到小老虎。比喻不亲身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功。也指不经实践就难以获得真知。



★孤犊触乳,骄子骂母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仇览传》


【解读】一胎只生一个的牛仔子,吃奶时用力冲撞母牛的奶,娇宠坏了的孩子会骂父母。小牛吃奶时用力冲撞母牛的奶,是为了吸取奶汁,并无故意顶撞母亲的意思,由此联想到骄子对父母的顶撞,说明了对独生子过于溺爱,那只会助长其骄恣,结果反受其害的道理。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解读】不要认为小小的坏事,做了也没关系;也不要认为小小的好事,做了也没用。这是刘备临终前告诫儿子刘禅的话。人的修养,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问题,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质变。小恶做多了,便成大恶;小善积多了,便成大善。



★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道应训》。


【解读】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转向衰败,欢乐之极就转向悲哀。人逢喜事精神爽,但不可得意忘形。往往乐极生悲,好事也可变坏事。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解读】站在水边看见鱼,心里想得到鱼,不如回去织了网来捕捉更为现实。这句话的本意是说,治理国家不能空想而应有实际行动。由此可知,光喜爱、羡慕美好的东西是没用的,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有成果。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


【解读】羽毛未长成的鸟,不能够飞得高远。喻指国家的实力不强大就不可以征服四方。也常用来比喻人的学识修养不够,不可以担当起重任。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共雷


【出处】汉·王充《论衡·雷虚》


【解读】相隔千里所刮的风不一样,百里内所响的雷声也不相同。比喻地方不同,风俗各异。我们不要讥笑异地的风俗,最好是入乡随俗。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


【解读】牢记前人的教训,以后做事情就可从中取得经验了。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牛顿说过,我之所以比前人站得高一点,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巧伪不如拙诚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


【解读】假装知道还不如诚实地告诉别人不知道。不懂装懂最为可怕。这里面蕴涵了一个基本的美学原理:假,往往与丑、恶联系在一起;真,往往与善、美联系在一起。考试舞弊,哪怕考的分数再高,也比不上真实的成绩。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解读】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以后不见得就有出息。聪明和有出息不能画等号,生性聪明而没有勤奋努力,也不可能做出成绩来。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出处】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解读】刑天挥舞着盾牌和大斧,他勇猛的斗志永远不衰。赞扬刑天的勇猛,表现出陶渊明隐士性格的另一个方面——鲁迅称之为“金刚怒目”,即对当时现实的极为不满。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解读】那小麻雀怎么能够知道天鹅的志向呢?比喻胸无大志的人,不会理解志士的胸襟。



★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出处】汉·班固《汉书·贾邹枚路传》


【解读】除非自己不做坏事,做了坏事就必定会有人知道。古人云:“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这里引用这句话不是宣扬封建迷信,而是警戒世人莫做亏心事。



★一目之罗,不可以得鸟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解读】只有一个网眼的网是无法捕到鸟的,而网罗住一只鸟的却往往只是罗网中众多网眼中的一个。一个网眼,单独使用的时候,起不了作用;只有在由众多网眼组成的一张大网中,才能有机会发挥它的作用。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脱离了整体,局部便不起作用。



★有志者,事竟成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弇传》


【解读】有坚定的志向的人,事情终究会成功。有志者会去拼搏,有拼搏终究会有成功。



★志当存高远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诫外甥书》


【解读】一个人应当有远大的志向。“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挥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尔基《论文学》),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唐五代名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出处】唐·李商隐《乐游原》


【解读】夕阳真是美极了,可惜时近黄昏,夜幕即将降临,美景很快就消逝了。这两句诗是诗人感叹唐王朝国势日衰,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貌似繁荣,但是好景不长,危机深重,前途不堪设想。



★新篇日日成,不是爱声名。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


【出处】唐·白居易《诗解》


【解读】每天都有新的诗作写出,但绝不是为了沽名钓誉;经常修改旧句,无妨以此来愉悦性情。在唐代众多的大诗人中,白居易在几个方面是很突出的:一是他把作诗和改诗当作一种艺术享受,因此常将写成的诗与人共讨,征求意见,痛加删改。有时甚至读给农家老太婆听,待听懂后才定稿。所以他的诗一般都写得明白、通俗、易懂,“童妪可解”。二是他生前曾把自己的诗、文编订过三次,题名为《白氏长庆集》。三是他的寿命长,活了75岁。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出处】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六


【解读】射人就要先射他的马,擒贼就要先擒他的王。这两句诗是说作战要先除敌之首恶。马易射,马倒,人不降则毙;王擒,敌不败则溃。似谣似谚,颇富韵致,饶有理趣。两个“先”字,开人胸臆,提出了对敌要有方略,智勇并用。这两句也用来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关键,处理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出处】唐·李商隐《无题》


【解读】“我”虽然没有生长凤凰那样的双翼,不能飞越楼台和“你”相会,但两人的心却像灵犀一样善于感应,彼此相通。后来形容彼此心心相印。比喻新奇、贴切,足见诗人抒写心灵感受的才力。



★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


【出处】《全唐诗·织补遗》卷二


【解读】生育儿女不必求多,一个能管用的也就够了。过去常说“多子多福”,其实,多子未必就是福,少生优育才享清福。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解读】诗这个东西,感情是它的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花朵,思想是它的果实。这里用树来比喻诗中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



★食不重味,衣不杂采


【出处】唐·魏徵《群书治要·贾子》


【解读】吃的东西花样品种不多,穿的东西没有绣上花纹。形容生活简朴,衣食不求丰富多彩。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


【解读】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奋,学业的荒废多因贪图玩乐;事业成功多因深思熟虑,事业的失败在于因循随便。自古以来这句话是鞭策学子的名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


【解读】比喻人忠于爱情。比翼鸟:比喻夫妇情感恩爱。连理枝:比喻夫妇相亲相爱。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出处】唐·李贺《浩歌》


【解读】不要在乐曲伴奏下喝得烂醉,麻醉自己;世上的英雄并不固定于一定的人,只要振作起来,发奋有为,每个人都可成为英雄。诗句含有劝诫之意,劝人戒己,又带愤激之情。丁都护,即丁督护,一种哀怨的乐曲名,这里指劝酒歌曲。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出处】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解读】在沉船旁边又有千万只船驶过,枯树前面又有千万棵绿树在茁壮成长。本诗是针对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所作的回赠诗,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作者虽然一人被贬远迁,但相信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诗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处】唐·李商隐《无题》


【解读】春蚕唯有到死,才不会吐丝,蜡烛只有全都燃烧成灰,才不会滴脂油。两句诗既是诗人爱情心理的写照,又是诗人人生态度的象征。常用来表示坚贞的爱情。不过发展到现在多半用来形容对事业无限忠诚的献身精神。



★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出处】唐(僧)《玄览》


【解读】这两句是佛门用来比喻人应心胸开阔,无拘无束,有一种超越尘世的精神境界。现在常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西游记》第八十三回),用来形容英雄有用武之地,在广阔天地里大显身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解读】怎么能够低眉弯腰去侍奉达官贵人,使我不能欢笑开颜?李白是非常具有个性的诗人,风格豪放,字字金玉。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唱出了被压抑的怀才不遇之士的心声,是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阿谀奉承,会丧失自己的人格,宁愿舍弃高官厚禄去过开心的日子,也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解读】不论今人、古人,清词、丽句,有长处就要学习借鉴。杜甫的文学主张是,不能一味推崇古人,一概否定今人。对今人不应妄加菲薄,对古人也要有所继承,六朝时的“清词丽句”也有可取之处,不能废而不讲。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出处】唐·李白《上李邕》


【解读】大鹏鸟一日随风飞起,乘旋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现在用来比喻抱负远大,待时机到来,将不断进取,施展才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出处】唐·王维《使至塞上》


【解读】苍茫的沙漠中,升起一缕孤单的狼烟,直立而上;长长的黄河上,映照着将落的太阳,又红又圆。诗句将塞外奇特的风光,写得开阔鲜明,气势雄浑,如在眼前。“直”、“圆”二字传神,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巧妙地表现了诗人的亲切感受。诗人把自己只身赴边的孤寂的情绪融化在自然景观的描绘中。近代王国维称这两句诗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出处】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解读】柳絮发狂似的任凭狂风卷着在天空中飞来飞去,桃花轻飘飘地落在江河里随着水波荡漾漂流。这两句诗写暮春景象,现在借用来比喻品德低下、见风使舵、投机取巧、随波逐流的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处】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解读】只要在四海之内有一位知心的朋友,哪怕天各一方,心也好似邻居一般亲近。这句话是赞颂知己的可贵,友情的难得,意境十分高远。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出处】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解读】清晨江上行舟,当残夜未全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海日生于残夜而驱走寒夜,江春闯入旧年而送走旧年,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历来为脍炙人口、“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明·胡应麟语)的名句。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出处】唐·李咸用《送谭孝廉赴举》


【解读】好事都是从艰难处得来的,所以年轻人不要去贪图那轻而易举的事情。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要少年自负,妄想轻易取得成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处】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解读】只要读书很多,胸罗万卷,下笔时就得心应手,像有神助一般自如。这两句是说,多读书,有渊博的知识修养,对于写好诗、造就学业有重要作用。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出处】唐·韩愈《原毁》


【解读】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对别人的要求既宽容又平易。对自己的要求严格而全面,就不会懈怠;因为对别人的要求宽容而平易,别人就乐意同他交好。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出处】唐·孙光宪《琐言引古语》


【解读】好事或者一个人做了好事,往往得不到传播;坏事、恶事,或一个人做了坏事、恶事,往往不胫而走,很快传播出去,满城风雨,甚至传之千里。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出处】唐·颜真卿《劝学》


【解读】古人多爱劝学,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古之贤人多有劝学篇,指导青年人有着上进之心。这里颜真卿说,如果年轻时不知道趁早勤奋学习,年纪大了学业无成,就会后悔读书太晚。全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出处】唐·杜秋娘《金缕衣》


【解读】这首诗的作者杜秋娘传说是一名青楼名妓,故而对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看得很清楚,因此更加懂得珍惜情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花开时正须折取,等到花谢只剩空枝时,要再想折取已来不及了。多半是劝慰年轻人在感情方面懂得珍惜,莫要等到老年再想少时遗憾,已然是空。全诗为:“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


【解读】这两句是说,琵琶女有娴熟的技艺,有绝世的姿容,却有悲凉的身世。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不想见人,“千呼万唤”她才肯“出来”,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摆架子,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逼真地描绘了她出场之态,用肖像画的手法,表现琵琶女的难言之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出处】唐·刘禹锡《浪淘沙词九首》其九


【解读】淘金要千遍万遍地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全诗为:“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诗句通过具体形象的比喻,概括了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坚信被谗言所害的人,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洗清罪名。后两句也可以用来比喻做学问要精心筛选,去其糟粕,才能取其精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出处】唐·李白《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解读】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喻指文学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样自然清新。这两句诗赞美韦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也表示了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这是李白推崇追求的文章风格,反对装饰雕琢。李白自己的作品也正是如此,后人经常引用这两句评价李白的作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处】唐·杜甫《望岳》


【解读】这两句是诗人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此时,他身在山下,心在山上,神游绝顶,想象登上顶峰以后,俯视众多的山峰,都会显得矮小。诗句反映了诗人那种雄伟的气魄、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开阔的胸襟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现在用来比喻当我们获得新的、更大的成就时,再看已过去或他人的某些成就时,就觉得微不足道了。也用来形容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勇攀高峰,不断进取。



★火不热贞玉,蝇不点清冰


【出处】唐·白居易《反白头吟》


【解读】火烧不热坚贞的玉石,清明透亮的坚冰不会被苍蝇弄污。比喻品行端正的仁人志士,能经得起艰难困苦等考验。明志之言,足供借鉴。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出处】唐·孟郊《赠崔纯亮》


【解读】镜虽破,其光不改;兰虽死,其香不变。喻指友情深挚,坚贞不渝。亦可喻指高洁自持,矢志不改的情操。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出处】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解读】请你问问那奔腾向东的流水,它和离情别意比较究竟谁长谁短呢?诗句表现了对送别的朋友的深厚友谊,以含蓄的笔法,写悠然无尽的情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出处】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解读】要想树木长得高大,应当使它的根部长得稳固;要想让泉水永远畅流,必须疏通它的源头。青少年要想将来大有作为,必须先打好基础。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


【出处】《唐太宗纪》


【解读】效法上等的,结果仅得到中等的;效法中等的,结果难免只得到下等的。现在,有不少的同学把读优秀作文选当作写好作文的捷径,而忽视了阅读经典名著,免不了只能写出些下等的东西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处】唐·刘禹锡《陋室铭》


【解读】山不在于高大,只要有神仙就会出名。现在用以说明决定处所声名的,不在处所本身,而是看那里有没有出类拔萃的人物。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出处】唐·李贺《致酒行》


【解读】少年人应有凌云壮志,去做志气远大、本领高强的人,不能因暂时的挫折而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这两句诗感情激越,颇有感人之力,有积极的思想色彩。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出处】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解读】少年时期辛苦学习,将为一生的事业扎下根基,切莫有丝毫懒惰,不要浪费了大好光阴。诗句是对后人的劝勉,情味恳直,旨意深切。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出处】唐·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


【解读】要检验玉石的真假,就要用火烧它三天三夜;要辨别是豫章木还是樟木,就要等它长够七年的时间。诗句以“试玉”、“辨材”为例,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一条含义深刻的哲理:对事物的判断,有待于时间的证明,人才须长期观察才能认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处】唐·孟郊《游子吟》


【解读】这句诗演变至今,多是比喻子女难以报答父母的恩情于万一。形象贴切,一语双关。后亦用以比喻一个人难以报答祖国的恩情。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出处】唐·黄巢《题菊花》


【解读】有朝一日我成了司春之神,一定让菊花和桃花一块儿开放。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农民运动领袖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气魄广大。全诗为:“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出处】唐·李白《将进洒》


【解读】上天生出我的才华必然是有所用处的,千万的金钱挥洒出去还是会再有。这句话体现了李白的豪情壮志,也写出了他洒脱、放荡不羁的情怀。诗句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用之才,自己应当珍视,不可妄自菲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


【解读】都是沉沦流落天涯海角的人,今朝相逢即成知音,何必一定要过去曾经相识呢?比喻相似处境的人,容易有共同语言。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处】五代·南唐·李煜《虞美人》


【解读】比喻忧愁没完没了,就像春江潮水,波涛起伏,连绵不尽地向东流去。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深沉浩大,汪洋恣肆,无限绵长。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出处】唐·李贺《致酒行》


【解读】我的魂魄好像迷失在外似的,招不回来;当长夜过去,雄鸡高唱,天下大白的时候,才会有我的出路。比喻自己的政治操守不可改变,纵然穷愁潦倒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表现了诗人对政治理想的坚持,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现在用来比喻坚信光明的未来。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出处】唐·韩愈《师说》


【解读】无论贵贱,无论长幼,真理所在的地方便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论是职业还是年纪,选择老师的标准,应该是真理与学问,而不是其他的外在因素。



★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


【出处】唐·白居易《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诗》


【解读】物品越是稀少就越珍贵,人越老感情就越慈祥和善。以物稀言喜悦,以老慈言亲情。这是白居易抱外孙女后写下的诗句,他一生无子,有外孙女后喜不自胜。



★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出处】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三


【解读】人往往苦于不知足,贪得无厌。如同取得陇地,还想取得蜀地。借以感叹人心不知满足,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宋、辽、金名句



★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


【出处】宋·张载《西铭》


【解读】贫穷、低贱、忧患、愁苦,也许能帮助你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偈》


【解读】原文是:“师示一偈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这是一首在禅门中流传甚广的名偈。“百尺竿头不动人”,修行已经到达百尺竿头而“如如不动”,这是境界极高的表现。百尺竿头须进步,比喻人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要继续努力,不断进取。学习任何知识都要精益求精。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出处】王安石《登飞来峰》


【解读】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俗话说,艺高人胆大。知识水平高了,一般的问题就难不倒他。人的修养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纷繁芜杂的现实就迷惑不了他。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出处】宋·文天祥《扬子江》


【解读】我的心就好比一块磁铁石,它的一端始终是指着南方。比喻永远忠于君王,报效国家。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引·朱熹小简》


【解读】人要有所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放任自流。原文是:“谚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此言虽浅,然实切至之论,千万勉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出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解读】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红日西沉,皓月初上,皎皎明月啊,何时照着我返归故乡?王安石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十来个字,都不满意,最后才选定“绿”字。“绿”字是精心锤炼的,极富表现力,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效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解读】但愿我们身体健康,在相隔千里的地方共同欣赏这个美好的明月。这里包含双方想法一致、感情相通的意思。



★读书万卷始通神


【出处】宋·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


【解读】如果能读万卷书,写起文章、诗词就好像得到神助了。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变化。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出处】宋·朱熹《训学斋规》


【解读】原文是:“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是宋代的理学大家,对于教育也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对朗读做了这样一个明确的规定,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对于朗读十分忽视,其实朗读也是一种不错的读书方法,同时也别有情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


【解读】横着看山则成为岭的形状,侧着看山则成为峰的形状,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去看,山的形状都不一样。不认识庐山总的风貌,那是因为置身于山中而无法纵观全貌。前两句现在用来比喻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看同一个问题,其结论不一样。后两句比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出处】宋·汪洙《神童诗》


【解读】王侯将相本来不是天生的富贵种,贫穷人家的孩子发奋努力,也可以成为栋梁之材,好男儿应当发奋图强。



★力学勿忘家世俭,堆金能使子孙愚


【出处】宋·刘克庄《贫居自警三首》之一


【解读】努力学习,不要忘记自己家里世代治家都是很俭朴的;金银财宝多了,只会使子孙变得愚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出处】宋·王安石《元日》


【解读】刚刚升起的太阳照耀千家万户,把刚贴的春联映射得更加灿烂夺目。形容一派万象更新的气象。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宋·苏轼《赠刘景文》


【解读】请您记住一年最美好的光景是橙黄橘绿的时候。比喻人生最美好的时段是在秋天收获的季节,同时也褒奖橙橘凌霜傲雪的高洁品质。全诗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出处】宋·朱熹《四书章句集句》


【解读】有过错或不足之处就改正,没有过错就加以警惕,作为一种勉励。原来是用来勉励自己的话,后来常用来勉励别人接受意见,改过从善。《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朱熹给这句话做注解说,曾子从这三个方面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出处】宋·张载《经学理窟·义理篇》


【解读】能在别人不会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才会有长进。



★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出处】宋·周敦颐《爱莲说》


【解读】我唯独喜爱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长出来,不沾染一点污秽。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若能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君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处】宋·李清照《绝句》


【解读】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全诗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兵败后宁死也不肯逃往江东的项羽,讽刺逃往江南、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这也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为数不多的走豪放派路线的诗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处】宋·苏轼《题王维兰关烟雨图》


【解读】既有诗情又有画意,感情、形象兼备。原文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出处】宋·朱熹《读书之要》


【解读】读书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循序渐进,反复阅读,专心思考。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出处】宋·王应麟《三字经》


【解读】生养了子女不加以管教,是父母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是教师偷懒所致。娇生惯养,放任自由,祸害无穷。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学生应该领会父母和老师的一片苦心。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夭棘出莓墙


【出处】宋·王淇《春暮游小园》


【解读】自从梅花凋零之后,海棠花刚刚涂抹了它那鲜红艳丽的脸容。待到荼縻花开过之后,虽然春天已经过去了,但酸枣树的茎叶片又长出了莓墙之上了。比喻自然界不断地推陈出新,永远有新事物出现,更替旧的事物。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出处】宋·苏舜钦《题花山寺壁》


【解读】栽培香花要常常培土用力,因为香花容易凋零,而杂草容易滋生。现在可用来比喻人要努力克服缺点,才能培养好品德。



★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


【解读】朝霞预兆天有雨,晚霞预兆天气晴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处】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解读】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体会不深;要透彻地了解某件事,非亲身实践不可。全诗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在有些同学以为读几本优秀作文选就能写好作文,这是不对的。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靠自己多观察生活,多动笔练习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解读】人分别三天以后,就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他。这句话曾见于“吴下阿蒙”的典故中。当时吕蒙尚是孙权手下粗人一个,孙权当时深刻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便鼓动手下将士学习文化。吕蒙也奉命学习,过了几天之后,他与鲁肃谈话,或是字字珠玑,或是一针见血,鲁肃甚是惊诧,感慨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则很得意地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出处】宋·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解读】谁说人生不能再变得年轻些?门前流水都可以倒流向西!作者用门前溪水向西流比喻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人即使到了老年仍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返老还童。形象地说明了对岁月流逝要抱乐观态度。



★睡侧而屈,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


【出处】宋·蔡季通《睡诀》


【解读】侧睡屈身,觉醒时摆正、伸开身子,起床、睡觉要有一定时间,先让心睡,然后闭上眼。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出处】宋·苏洵《心术》


【解读】泰山在眼前崩倒了也能保持脸不变色,心不跳。干大事业的人要沉着冷静。



★位卑未敢忘忧国


【出处】南宋·陆游《病起抒怀》


【解读】地位低下也不敢忘记为国担忧。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写有大量的爱国诗篇,多半是忧国忧民、感伤抒怀的诗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处】宋·朱熹《观书有感》


【解读】要问那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那样清澈?因为上有源头,活水不断地流来。用来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全诗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他本人在学习中也不断更新其理论体系,不断吸收新知识,最终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论。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出处】宋·苏洵《辨奸论》


【解读】月亮周围出现了光环就要刮风,墙脚的石头湿润了就要下雨。比喻事件发生前都有征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


【解读】巧媳妇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乏必要的条件,就无法成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处】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解读】自古以来,哪一个人没有一死,死不可怕,就是死也要留下一片忠心光照史册。



★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出处】宋·吕本中《东莱吕紫薇师友杂志》


【解读】一个人常常过艰苦生活就什么事情都能做得来。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出处】宋·李之彦《东谷所见》


【解读】杀害了别人,就须以自己的性命相抵偿;欠了别人的债,须如数归还。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这话告诉我们凡事都要依理行事,无理寸步难行。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出处】宋·朱熹《偶成诗》


【解读】年轻时学习效果好,年纪大了学习就困难多了,所以要十分珍惜时光。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出处】宋·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三首》


【解读】无论是嬉笑怒骂的文字或大小事物,顺手拈来,借题发挥,都能写成好文章。形容写文章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出处】宋·朱熹《泛舟》


【解读】以前水浅行船每每多花费力气仍难前行,现在水势日长,船只可以自由行进。比喻做学问必须基础扎实,涉及面广博,才容易一夜顿悟有所突破。全诗为:“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处】宋·杨万里《小池》


【解读】荷叶刚刚露出水面一个小小叶角,早有蜻蜓立在上边。后来用来比喻新生事物一出现,就为目光敏锐者所发现。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出处】《宋史·吕端传》


【解读】在小事上采取谅解态度,在大事上要坚持原则,毫不含糊。原文为:“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处】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解读】竹林外的桃花已有两三枝开放,这是春的预兆,江水开始变暖,游弋于水面的鸭子能首先感受到。现多比喻深入生活实际,才能及时感受到事物内部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现新生事物的萌芽。



元、明、清名句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出处】元·白朴《喜春来·题情》


【解读】从来好事就很少,自古以来瓜儿都是先苦后甜。说明任何理想的实现,都要经过波折和努力,才能得到实现。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出处】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解读】字面意思非常好理解,人生在世应该戒备的一件事就是说话过多,多说多错,言多必失。



★宝剑赠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


【出处】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二


【解读】宝剑唯有赠与烈士,才能显得宝剑的锋利;脂粉唯有送给佳人,才能凸显脂粉的美丽。比喻物应各得其宜,才能发挥功能。



★笨鸟先飞早入林


【出处】元·关汉卿《陈母教子》


【解读】“笨鸟先飞”是自古以来的名句,比喻能力差的人如果提早准备,也可以先于别人完成。多用作自谦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出处】《金瓶梅》九十二回


【解读】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凝结成的。比喻事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出处】元·高明《琵琶记·旌表》


【解读】不经历一番透骨的寒冷,怎么会有梅花扑鼻的香味呢?比喻不经历一番艰苦奋斗,就不会有辉煌的成就。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出处】明·王冕《墨梅》


【解读】不必让别人夸赞开得如何艳丽,只把清香留在天地间。全诗为:“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财上分明大丈夫


【出处】元·石君宝《秋胡戏妻》


【解读】在如何对待钱财上,最容易识别是否真正的男子汉。



★苍蝇不抱没缝儿的鸡蛋


【出处】《红楼梦》第六十一回


【解读】比喻洁身自好,别人就无法钻空子。



★长江后浪催前浪


【出处】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河西六娘子》


【解读】比喻事物不断地推陈出新,人类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社会总是不断地前进。常与“一辈新人赶旧人”连用。



★大丈夫能屈能伸


【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六回


【解读】有志气的人处在厄境时,能忍受委屈,得志时能施展抱负。常用作自我安慰语。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出处】明·郑心材《郑敬中摘语》


【解读】没有才,宏伟的志向就不能实现;不学习,就不能成大才。



★当家才知柴米价


【出处】明《西游记》第二十八回


【解读】比喻只有亲身经历某事,才会体会到做这件事的难处。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出处】清·袁枚《遣兴》


【解读】阿婆还是好似年轻时那样爱美,头发未梳好就不许别人看。比喻作品应反复琢磨修改后,才能拿去发表。全诗为:“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出处】清·赵翼《论诗》


【解读】矮的人看戏哪能看得到什么,不过是听别人说说,随声附和罢了。这句话说明评论事物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全诗为:“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说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诗句画面感极强,讽刺意味浓厚,比喻也非常有趣。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


【出处】明·张居正《张大岳文集》


【解读】在拥有的时候就要想到没有的时候该怎么办,不要等到没有才开始想到拥有时的好。这句话既是要求人要珍惜当前所有,也在警示人需要有危机意识,不要一直沉迷于拥有而毫不思考失去。



★初生牛犊不惧虎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


【解读】原指小牛犊因从未见过老虎,故而不知其厉害,即便真的遇见也敢于争斗。现多用来比喻青年人有冲劲,勇敢不怕一切,敢想敢干。



★船到江心补漏迟


【出处】元·关汉卿《救风尘》


【解读】船驶到江心才开始补漏洞,已然太晚了。说明做任何事提前不做好准备,等到灾难临头时再补救也来不及了。



★“聪明”二字不可以自许,“慷慨”二字不可以望人


【出处】清·李惺《西沤外集·药言》


【解读】人不可以自己夸赞自己聪明,但也不要指望他人会给你慷慨之名。这是在拥有极度丰富的生活阅历后,而发出的经验之谈。


 ▌ VIP文字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