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大汶口
大汶口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重要文化,存在于大约公元前6100至4600年。这个文化以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的遗址命名,是黄河下游地区考古的重要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包括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生产生活用具,显示了当时社会已出现贫富分化现象,暗示私有制的存在。
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范围广泛,以泰沂山为中心,涵盖黄、淮下游的山东全省、江苏和安徽北部以及河南东部等地区。这个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距今约6000-5500年,中期约5500-5000年,晚期约5000-4500年。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和确立,将中国东方地区已知的史前历史向前推进了1500余年,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结构和生产活动也有所发展。早期阶段,农业经济开始发展,但仍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到了中晚期,农业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出现了水稻等新的农作物。大汶口文化还特别擅长玉器、骨牙器工艺和陶器生产,其中白陶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水平。此外,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聚落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具有防御性质的环壕城址。
1959年,大汶口遗址被首次发掘,并成为中国考古学发展中的重要发现。此后,多次考古发掘在该遗址进行,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